中國陶塑藝術研究片
王浩平
摘 要:紫砂陶藝是我國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之一,興于北宋,盛于明清,可謂名家輩出,代有精品,紫砂具有無拘無束的表達性,使紫砂雕塑別具一格、獨秀一方。
關鍵詞:雕塑;裝飾;紫砂
中圖分類號:K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018-01
一、陶塑的長生與發展
陶塑是指陶質的雕塑藝術品,始于秦漢時期。陶塑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日常生活用具及其模型;另一類是以人和動物形象為主的塑像。其中模型和塑像主要用于隨葬。而西安秦代陶塑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 中國陶塑早在新石器時代,這種藝術形式便已出現。秦漢兩代已有很大的發展,質樸勁健是其主要特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社會動蕩,陶塑藝術發展緩慢。到了隋唐、盛唐時期,社會經濟空前發展,貴族階層厚葬之風盛行,作為隨葬明器的陶塑在藝術上取得快速發展。宋代以后封建社會進入后期和末期,隨著社會思想意識的轉變,宗教信仰較之以前逐漸淡漠,對于死后的墓葬禮儀也趨于簡化,盛行了千余年隨葬陶塑的習俗,逐漸為紙扎人馬所替代,陶塑藝術隨之步入尾聲。
二、陶塑的代表作品
我國雕塑藝術有悠久的傳統,以新古器時代的彩陶,“陶俑”殷周的青銅如“戰國銅人”造型簡單,是較原始的藝術作品,秦漢時期的陶質兵馬俑,人物具有相當的性格特征而馬的刻劃極為生動,與希臘雕刻和意大利的唐那泰羅,佛羅基俄的馬堪為匹敵,藝術上之成熟實屬罕見,霍去病墓的石牛、石馬、石虎大體大面的處理藝術效果極為鮮明。北魏石窟,大型宗教雕塑更是文化傳承的藝術表現,唐昭陵六駿等,都是雕塑的杰出代表。
雕塑是一個表達力極強的藝術門類,多姿多彩,形態各異。一件紫砂藝術品的工藝質量、藝術價值,都取決于設計制作者的個人修養藝術素養,制作技術的精湛,不同的題材要反映不同題材的精神,我十分重視精神表達,靜是我們心靈的本真,靜了之后看到的動是我們的活力。傳統工藝美術本質上說是舊時代的產物,也是舊文化的產物。在科技主導的現代社會中,作為傳統手工業生產的工藝美術,不僅其生產具有一定的守舊性,而且在文化層面上也如此。
三、紫砂陶塑的要素
紫砂雕塑四要素:形態、氣質、神韻、意趣。(1)形態: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要流露出自然來,神寓棲于形中,寄物而通,使人感受出自然舒服之美;(2)氣質:即作品所內涵的的和諧、協調,色澤本質的美;(3)神韻:是指能體會出精美的韻味,凡有神韻的作品,皆有鮮明的個性,富有生命力,創作者的精神就顯示出來傳達出來了;(4)意趣:即作者和覽者的思想、修養情趣。物奇則生趣,趣又見意。
四、紫砂陶塑的制作與原料
有的產品在形式、風格、趣味諸方面已不能適應當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審美需要;傳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時它亦有為當代生活服務的要求,創新因此而具有必然性。但是創新是有限度的創新,是在傳承與保持基礎上的創新。因為傳統工藝美術的產品、樣式、質料、風格等等,都已成為一種定勢,有的已作為一種傳統和規范而呈封閉狀態。如傳統玉雕、象牙雕刻,已形成那種較為工整、逼真、細致的雕琢樣式和風格,如果采用現代抽象雕塑的創作方法,將玉石、象牙之類的材料作抽象造型,這將使人感到不倫不類,不僅因為傳統的玉石工藝通過精雕細刻將玉石和象牙的材質之類充分表現出來,即一件作品展示了技藝和材質兩方面,如若采用抽象雕塑方法處置玉石、象牙等傳統工藝的材料,著力表現其藝術的觀念,似乎離傳統工藝美術太遠。由此,制作材質也與表達一個事物的意境息息相關。
雕塑所用的紫砂泥產于丁蜀鎮黃龍山山體深處,巖石的石層中和甲泥的泥層中才有這種風化石塊般的泥礦。礦層厚度有十幾公分到一米多左右,其化學成分為含鐵質粘土粉砂巖,紫砂泥主要礦物成分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齡巖、石英、云母屑和鐵。據分析,砂土中含有較多的硅、鋁、鐵、鈣、鎂、錳、鈉等多種成分,礦層中開采出的紫泥俗稱生泥,似塊狀巖石,經露天風化,使其松散,然后經和碎、粉碎,按產品要求的顆粒數目,送風篩選,篩選后的泥灰,經攪拌成一塊塊涇泥,經堆放陳腐處理,再把腐泥用木鐘翻復拍打,練成制坯用的熟泥,現在工藝也可真空練泥,在紫砂泥煉制過程中,所用水的水質十分講究,水質的優劣直接影響泥料的質量,紫砂泥可塑性好,強度高,收縮率小,早期的制陶名家,把各種泥料的不同的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適度的金屬氧化物著色劑,配制成色澤純樸、古雅的紫砂泥料,紫砂泥并非單一紫色,還有紅、黃、綠、青等色澤,人稱“五色土”。好的材質制作藝術品就會散發出它獨特的魅力,更能表達制作者的想法與寄托。
五、結語
隨著時光的流逝,審美經驗的長期積淀,促使人們希望通過藝術形象的創造,本著自由的精神,站的比自然更高一層,按照他的更高目的來處理自然形態。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非常強調以自然為師,“外師造化,中的心源。”外師造化強調的就是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體驗,闡明藝術的本源在于生活。
參考文獻:
[1]劉升輝.論陶瓷工藝技術對裝飾藝術形式的影響[J].江蘇陶瓷,2000 (04).
[2]熊鋼如,洪秀明.陶瓷雕塑[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5.
[3]楊永善.陶瓷造型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