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教學關于乒乓球步法訓練的4個重要環節
馬孝志
【摘 要】在乒乓球運動中,腳步移動是其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打球時腳步移動不合理那么就無法準確地擊球。因此,在乒乓教學過程中,步法對提高運動員的乒乓球水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種情況,本文對乒乓球教學中步法練習進行了簡單的研究,分析了步法練習的重要性,以期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乒乓球教學;步法練習;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180-01
新形勢下,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使得乒乓球運動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根據我國乒乓球比賽來看,戰術多變以及積極主動已經逐漸成為了我國乒乓球發展的主要特征。因此,在這種背景下,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一定要具有快速且合理的步法,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水平。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乒乓球步法教學設計的課程比較少,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果也達不到預期標準,因此需要加大對步法的練習。
一、乒乓球教學中基本步法分析
在乒乓球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運動員的學習情況了解到,很多運動員對于手上的基本功比較重視,而往往忽視了乒乓球運動的基本步法,不利于運動員全面的發展和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加大對乒乓球步法練習的重視程度,及時糾正運動員在訓練時出現的錯誤,不斷鞏固正確的乒乓球步法姿勢,提高學生整體水平。對于乒乓球的基本步法,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單步的移動方式。這種方式主要是將一只腳作為軸心,活動的范圍比較小,而另一只腳的活動范圍就要大一些,這只腳可以隨著乒乓球運動的需要隨時移動,并且將腳作為身體的重心。因此,這種練習方式要求在練習中始終保持單步移動。單步的移動方法在遠近削球以及側身攻球等中常用。
第二,跨步的移動方式。跨步移動方式主要是以一腳蹬地,而另一腳要依照乒乓球運動自身需求方向大跨一步,并且力度要非常大,力點隨著運動員的跨步進行移動,同時蹬地腳也會快速跟上。對于步伐的大小,運動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跨步的移動方法常用于近臺快攻以及遠臺削球等。
第三,并步的移動方式。這種方式主要是先將一腳向另一腳合并,合并的程度可以控制在半步左右,另一腳可以根據球的移動方向而作出適當移動,移動的程度可以控制在一步左右。并步移動方法具體的應用也比較多,比如可以應用于削球手左右削球以及并步拉弧線球等,是一種很實用的乒乓球步法。
第四,交叉步的移動方式。交叉步移動方式主要是:運動員要根據乒乓球來的方向,將一只腳作為身體的重心,另一只腳在身體前面交叉,與此同時向來球方跨出一大步(跨步大小應該根據運動員在實戰時的實際情況而定),重心向前移動,支撐腳會隨著來球的方向向前跨步。運動員跟著來球的方向向前邁一步,這時該腳的腳尖應該作出適當的調整,讓腳指向移動的方向,與來球距離較遠的腳在體前交叉,并且向來球方向跨步,同時運動員的身體也會向來球的方向移動,支撐腳也會隨著來球的方向跨步。交叉步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前交叉,另一部分是后交叉。交叉步移動方法主要適用于急攻快打以及側攻側拉等。
二、乒乓球教學中步法練習的重要性
在乒乓球教學過程中,步法練習是其重要的環節,對運動員的自身水平提高有著重要作用。在乒乓球定點的練習時,一些看起來比較相似的落點,實際上也會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尤其是在全臺的情況下,乒乓球的落點就會存在更多不同之處。運動員在乒乓球訓練的過程中,如果不移動腳步,只是依靠手來擊打乒乓球,就會出現擊球不準確的情況,不僅不會有較高的回球質量,還會導致運動員出現失誤的情況,影響了運動員乒乓球水平的提高,也制約了運動員的全方面發展。因此,教師一定要加大對乒乓球步法練習的重視程度,提高運動員回球的質量,提高乒乓球的整體水平。
乒乓球步法的流暢運用,可以大大降低運動員回擊球失誤大幾率,確保擊球的準確性,提高回擊球的質量。乒乓球步法的移動,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就會成為運動員一種下意識的反應。在乒乓球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手法嫻熟但是步法生疏的運動員,在擊球時,遇到乒乓球的不同落點不能第一時間移動腳步進行準確的擊球,嚴重的還會出現失誤情況。由此可見,步法訓練在乒乓球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三、結束語
步法練習是乒乓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運動員提升整體乒乓球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運動員如果想提升乒乓球的整體水平,就一定要從步法練習開始訓練。乒乓的技能非常多,而步法訓練在乒乓球訓練中占據首要位置,足以看出其重要性。故此,在乒乓球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運動員的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步伐練習方式,從而讓運動員的乒乓球水平可以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任玉榮.淺談乒乓球步法訓練的重要性、分類及訓練要點[J].教育科學,2016(12):00008.
[2]楊瑞成.對乒乓球教學訓練中步法練習的思考[J].儷人:教師,2016(7):157.
[3]蔡映雪.乒乓球教學中步法練習的策略初探[J].當代體育科技,2017(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