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式私家別墅庭院屋頂花園園林景觀設計方案項目資料素材下載
劉慶如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庭院景觀的文化內涵要求越來越高,對居住環境的格調也日益重視。然而,一些設計師在庭院景觀設計時只注重外在的表現形式,忽視了文化內涵,使得庭院缺失了生命力。在山水文化指引下的“山水城市”是目前我國城市發展的重要方針,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通過對庭院景觀的實地考察,分析出我國現代庭院景觀存在的問題,探究出山水文化應用在庭院中的方式,文章從形、意、靜三個方向具體闡述,結合生態化設計實現文化與景觀的密切融合,使之能夠對現代庭院景觀的思想和實踐起到借鑒作用,從而為中國庭院景觀找到一條可行的發展途徑,同時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庭院景觀;庭院;山水文化
中圖分類號: TU986.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6-0162-01
長久以來,中國人就有著庭院情結,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化的急速推進,土地利用不合理,綠地減少,人口過分擁擠,使得人與自然逐漸分離,在現代高樓密集的城市環境中,擁有一處與自然親密接觸的庭院空間更是大多數人的期望。然而,一些設計師為了追求眼前利益,將各類元素無理由拼湊,使之缺失美感,更缺失了促之發展的文化根基,讓原本可以提供人們休憩放松的場所,變成了一個元素的堆積場,丟失了獨特的作用。
一、庭院景觀現狀中文化的缺失
庭院是生活方式的載體,是室內生活向外部空間的拓展和延續,是由建筑立面或外墻等構筑物圍合起來的一個院落空間。庭院景觀是基于庭院這個空間形態,利用并改造天然地貌或人為的開辟山水,把具有實用和觀賞價值的構成要素,通過藝術和技術手段,將其具有的美感和文化意境體現出來,從而構成的一個可供人們觀賞游憩的生態環境。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庭院景觀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以文化缺失為主。一些設計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貪大喜多,用拼湊的方式將各類元素不斷填滿空間,這樣不僅不能豐富庭院景觀的層次,也沒有整體格局,更損害了庭院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使其功能性不斷下降,逐漸演化成一片擱置的虛景空間。
歸根結底,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還是因為文化根基的缺失,首先設計者沒有基于地域文化去思考,所選用的植物和材料沒有本土特色;其次,設計者也沒有考慮庭院景觀的背景文化,只停留在表面層次,沒有意識到文化的巨大作用。社會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和定位庭院景觀的發展方向,若想讓其健康向上的發展,就要認真的探索文化的表達方式,讓一切事物有理有源,根基穩固才會枝繁葉茂。
二、山水文化與庭院景觀的歷史嬗變
文明發展初期,山水在人們心中是天地的象征,人們出于對自然的敬畏,開始祭祀山川,祈求豐衣足食,因此以天地為中心的自然崇拜便成了山水文化形成的開端。庭院的雛形也由此展開,但最初還不是庭院,只是將土地圍合起來,供統治者祭祀或狩獵使用。
春秋時期,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他將山水人格化,用道德眼光去尋求人與自然的精神契合,自此,山水比德的哲理便激發了人們對山水的向往與尊重。自秦漢以來,“神化”山水又以“蓬萊三仙”為代表,“一池三島”的山水景觀便是人們追求長生不老思緒的寄托。至漢代,中國傳入佛教,產生道教,朱熹曾用流水的意象來解讀“道”之本質:“如水之流而不息,便見得道體之自然”,道家所言自然并非直意中的自然,而是一種理想境界,是主體心靈的追求。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把名山作為宗教活動的場所,并借助于自然環境來推行教義,這使得該時期的山水文化意識得以擴張,為后期庭院的發展注入了山水氣息。
魏晉時期,國土的戰亂與紛爭給社會和人們帶去了沉重的災難,士人們在精神和仕途上也同樣遭受了冷落,這使得他們開始追求遠離塵囂的環境,以求得心靈的慰藉,對山水的審美追求便逐漸形成。隱居山林,建設山水別院大大促進了山水意識對庭院建設的進一步滲透,加之這一時期文人雅士的山水文學和山水畫作都使山水文化意識慢慢成為共識。由此,這一特殊的歷史環境反而促動了我國山水文化和庭院景觀的發展,崇尚山水也成為了魏晉時期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
清末以后,自然科學的發展為山水文化增添了全新的內涵。人們通過現代科學研究名山大川,對自然景觀展開理論的剖析,地質學、地貌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相繼出現。
當今社會,山水文化的應用價值更是不容小覷,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在蘇州博物館的庭院設計巧妙運用了山水語匯,將石景用現代獨特的片狀花崗巖表達出來,做以假山的形態,借水面繪制山石倒影,與當地水鄉特色密切結合,以“用墻作紙,以石為繪”的手法營造出了獨具一格的山水畫意境。
三、山水文化的應用探索
(一)“形”:山水畫卷
“形”即形態、形體、形狀,是指將自然山水的外形提取并簡化后應用于庭院景觀中,或層巒疊嶂或綿延起伏,或波濤洶涌或小橋流水,形成一幅山水靈動的秀美畫卷。這種“形”將具體運用到庭院的界面設計中,如地面可選用鵝卵石拼接成自然山水的紋路,或以草皮、砂土為主,尋求抽象的感受;如立面(圍墻、大門、柵欄等)可運用木頭、竹子、玻璃或植物按自然景觀的狀態以高低錯落的排序方式打破原有邊界,追求無束縛的自然;如頂面可通過大樹乘涼的道理,用植物藤蔓或自然木板或玻璃頂替代原有水泥,把自然和天空還給庭院。
(二)“意”:山水佳作
山水意境是庭院景觀營造的重點,詩情畫意是庭院景觀追求的方向,有句古話說“詩言志”,學習詩詞歌賦可以提高人的涵養,那引用經文典句也可以提升庭院景觀的內涵。我們可以通過疊石造山與仿生水景相結合的造園手法提升庭院空間的意境,用字詞為小品命名,使其融入文人墨客的思想,讓文脈在庭院景觀中得以延續。
自古以來,人們對山水的崇拜就以詩詞的形式反映出來,如《詩經》中以歌頌山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頌揚人們崇高的德行;在漢·曹操《短歌行》中也有“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寬廣胸懷。我們可以從這些佳作中取字凝詞,為現代庭院景觀注入文學魅力。
(三)“靜”:山水清音
庭院是一個為人們提供休憩靜心的空間,要有一定的私密性,根據不同的用途,在構筑物上可選取涼亭、拱門、花架、小橋或座椅等。圍欄設置上可以選擇具有山水形態走勢的隔扇,為使用者提供一個清音靜心的環境,使人們在嘈雜的社會環境中找到一個放松精神的場所。但庭院中的“靜”也并非是沒有任何聲音的“安靜”或“寂靜”,而是一個可以達到“心靜”的空間,用庭院中的潺潺溪流聲、陣陣鳥鳴聲和翩翩樹葉聲來代替城市中那些鳴笛聲、機器聲和話語聲,讓山水的清音環繞在你我的耳畔,讓人們沉浸在庭院的山水之中。
四、結語
泱泱山水文化雖源于古時的山水崇拜,但如今早已超脫自然山水的本身,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庭院景觀的設計可以從形、意、靜等方面融入山水文化,讓山水與庭院之間達到交融。
山因水而沉穩,水因山而生動;庭院因山水而有生命,山水因庭院而有寄托。庭院景觀設計應當借助博大精深的山水文化,在優化外在形態,突破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實現文化傳承與空間提升的雙贏。
參考文獻:
[1]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2]曾冉.江南私家園林對現代庭院設計的啟迪[J].現代園藝,2015(04).
[3]許超.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與山水城市[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5(06).
[4]陳明松.中國風景園林與山水文化論[J].中國園林,2009(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