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新聞行政管理具體有哪些特點
夏麗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和網絡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互聯網大國,電子政務逐漸發展起來。與此同時,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形成的官民信息不對稱、官僚層級制、政府行政效率低、以政府為主導的狀態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電子政務的發展正好為政府行政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動力。而政府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強制型政府、彈性型政府、參與型政府及解壓型政府。
【關鍵詞】電子政務;政府管理;模式創新;多元治理;
中圖分類號:D5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227-01
一、相關概念界定
1.電子政務。電子政務是指運用計算機、網絡、通信以及現代信息技術與平臺,實現政府組織流程優化與再造,超越時間、空間和主體的限制,專注于精簡、高效、廉潔的管理運作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創新的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方式。
2.政府管理。政府管理是指國家運用公共權力即國家權力對各項公共事務進行的管理活動。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
3.政府管理新模式。指政府管理公共事務所采取的方式和涉及的權力主體間的關系。主要包括市場化政府、參與式政府、彈性化政府和解制式政府。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會持續不斷地尋求理想的管理模式和狀態,電子政務的發展為其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電子政務的發展對政府管理的影響
1.轉變并豐富了政府職能。電子政務建設必須與轉變政府職能和機構改革緊密聯系結合起來。傳統的管制型政府管理傾向于通過強制手段貫徹單方面的意志,電子政務通過多元主體的治理建立提供公共服務的競爭機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實現政府由以管制為主向引導為主轉變。
2.打破了官民信息不對稱狀態。傳統的政府管理,如果遇到問題,“只有處在金字塔頂端的人才能掌握足夠的信息而做出熟悉情況的決定?!边@樣的官僚體制顯然不能適應今天社會變革的需要。電子政務背景下,普通百姓獲取的信息速度幾乎和他們的領導者一樣快,甚至更快。打破了以往百姓信息閉塞的歷史狀態。
3.多元治理主體真正保障公共利益。電子政務背景下的政府管理是一種多元治理,是從統治到掌舵的變化;對非政府部門而言,就是從被動排斥到主動參與的變化。政府管理不再是單一意志的表達,而是普遍的觀點,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實現公共利益。
三、政府管理模式的歷史演變
1.古代的政府管理。我國古代社會,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落后,導致權力高度集中于一人手中,會造成封建社會的極度專制和專權壟斷。當時的法律法規更多的是一種君主意志,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備,主要以刑罰為主。
2.近代社會的政府管理。近代社會早期,一些西方國家主張發展自由經濟,強調保護私有財產,政府更多的扮演一種“守夜者”角色。后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自由主義經濟被壟斷資本所代替。壟斷資本主義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導致市場失靈或者無法解決,因此迫切要求政府實施干預。在政府對社會事務管理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問題,機構膨脹和政府開支增加,因此對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
3.新公共行政時期的政府管理思想。伍德羅·威爾遜提出政治與行政的區別,并指出政府應該做哪些事情來提高行政效率。馬克思·韋伯論述的官僚制或者科層制,為其解決了機構和技術問題。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及法約爾倡導的政府職能和管理原則對政府管理和公共行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四、電子政務背景下政府管理新模式的發展過程
1.強制型政府管理。強制性政府管理模式以實現抽象的公共利益為唯一宗旨,以管理行政客體為主要目的,以貫徹行政主體單方面的意志為基本目標,結果必然是剝奪了行政相對方的主體性。
2.參與型政府管理。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時代的官僚體制顯然不能適應文明社會發展的需要,層層的管理體系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時效。在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上,政府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通過公共服務外包的方式,協調政府部門、非政府部門、第三部門之間的關系,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政府管理過程中。
3.彈性型政府管理。一直以來,我國公務員實行終身雇傭制,使得很多人在面對問題和決策時無所作為,甚至利用自己的權力以權謀私。隨著電子政務的初步發展,可以將政府的活動暴露在陽光下運行,加強對政府行為的監督。另一方面也可以針對具體要解決的問題或者社會關系,運用電子平臺設立臨時的政府小組,事情結束以后解散,提高組織效能、效率。
4.解壓型政府管理。傳統的政府管理扮演的是“全能者”的角色,隨著電子政務的深入發展,政府開始精簡機構,權力下移,現代的政府管理更多的是扮演“掌舵者”角色。對政府部門而言,推行電子政務就是從統治到掌舵的變化;對非政府而言,就是從被動排斥到主動參與的變化。
政府的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哪一種管理模式是最好的,政府管理模式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賦予新的內涵和意義。
參考文獻:
[1]于新恒.推進電子政務發展的思考[J].政治學研究,2005,(1).
[2](美)戴維·奧斯本,等.摒棄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項戰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崔卓蘭.蔡立東.從壓制型行政模式到回應型行政模式[J].法學研究,2002(4).
[4](英)弗里德利?!ゑT·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冊[M].鄧正來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
[5]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俞可平.西方政治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