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戲劇家協會 秦腔保護傳承與研究發展基地 授牌儀式暨第三期 秦腔...
喬全龍
【摘 要】作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藝術已經具有申請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作品的基本條件。即便如此,秦腔藝術在現今,仍面臨著發展與傳承方面的阻礙,且傳承保護秦腔藝術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因此,秦腔的發展與保護應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立法的保護下,積極探索發展之路。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發展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040-01
秦腔藝術發源于我國甘肅、陜西一帶,它以其獨具特色的民間歌舞表演形式而聞名,在它的表演過程中,散發著秦文化的獨特氣息,彰顯著炎黃子孫的氣節。同時,秦腔藝術也是我國西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秦腔藝術的發展與保護也是時代的必然選擇。
一、秦腔藝術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缺乏政府的財政保障。近幾年,隨著秦腔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位的逐步確立,政府也開始明確了秦腔藝術的市場化前景,但政府只為其提供差額補助。也就是說,政府只為秦腔工作者負擔一半工資,其余部分由工作者所在劇團承擔。在當前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社會,這一現象正在嚴重打擊秦腔從業者的工作積極性,促使秦腔工作者人數不斷減少。其次,藝術市場缺乏競爭力,也導致了秦腔從業者的收入偏低。因此,目前秦腔藝術缺乏政府的財政支持,導致從業者人數逐年遞減,該行業入不敷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二)發展環境惡劣。秦腔藝術的發展環境惡劣主要有以下幾點表現。首先,秦腔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當地的秦文化氣息日益淡化。而秦腔藝術正是依靠當地的秦文化而形成并發展的。外界文化氣息的減弱,使秦腔藝術缺乏了發展的原生動力,缺失了文化支撐。其次,秦腔藝術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當前受眾基礎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青年人則鮮有從業人員出現。最后,秦腔藝術的表演形式過于傳統,缺乏與新時代相通的創新內容,其本質也無法突破秦文化的束縛。因此,缺乏群眾基礎的秦腔藝術會逐漸失去市場影響力
二、秦腔藝術發展與傳承的幾點對策
(一)健全地方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保護秦腔藝術,也是對我國古秦文化的保護與喚醒。因此,立法作為最有效的保護方式應當被給予重視。當地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對秦腔藝術進行立法保護,確定保護的范圍、內容等。完善秦腔傳承制度,對秦腔傳承人的選擇應采用評選制。明確評選制度及使用方式。此外,政府也應設立專項保護基金,成立專門的保護機構并設置專人監督管理,制定獎懲措施,將秦腔藝術的保護與傳承融入到法律法規之中。
(二)政府應給予相關政策鼓勵。秦腔藝術的發展與傳承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與鼓勵。政府制定的保護性政策相對于當地法律法規而言,更具有靈活性和高效性。這種類似于規范性的文件,能夠針對秦腔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并為之提供全面而高效的保護。許多專家學者在談到秦腔藝術的發展與傳承的過程中提出,秦腔藝術的發展應遵從其來自于民間的原生態特性,不能過分將其商業化或產業化。政府應利用政策對其發展方向進行積極引導,使秦腔藝術走向基層社區,尋求最原始的發展環境。隨著秦腔從業者的人數逐年減少,政府應鼓勵當地教育部門,將秦腔藝術作為選修課程引入到當地的中小學,使學生們從小受到傳統藝術熏陶,同時也為秦腔藝術的發展培養輸送了人才。此外,對于秦腔從業者,政府也應提供相應的生活補貼,對于秦腔愛好者,政府可以為其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
(三)保護秦腔藝術傳承人。保護和認定秦腔藝術傳承人,有利于發揮其對此類人才的培養及帶動作用。當前,針對秦腔傳承人的認定工作已經陸續展開,但這對于秦腔藝術的傳承來說,還遠遠不夠。但我們從這一舉動也可以看出,政府希望通過這一形式,肯定秦腔傳承人的努力及貢獻。其次,從政府的角度給予這些人一些物質及精神獎勵是出于當前經濟社會形態下,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再次,政府應針對傳承人制訂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其將自身所學及對藝術的感悟傳播出去,培養秦腔藝術的傳承人,是每個秦腔藝術從業者應具有的基本素養。最后,建立傳承人認可的靈活傳承制度。廢除傳承人的終身補助、獎勵制度,為秦腔藝術發展與保護節約資金。
總而言之,作為我國最早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秦腔藝術,雖然近年來逐步被社會各界所重視,但其發展與傳承之路仍漫長而坎坷。缺乏政府財政保障、政策支持,地域特性的限制,都為其發展帶來了阻礙。因此,推動秦腔藝術的發展與保護傳承,必須要設法突破當前發展困境,秦腔藝術的傳播者,也應積極為秦腔發展創造健康的環境,掃除一切阻礙。雖時代不同,但傳統文化散發出的民族精神是無可比擬的,因此,我們應順應時代發展,在不同時期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能量。
參考文獻:
[1]張育新.秦腔藝術的保護和發展[J].北方作家,2012,(01):73-74.
[2]王懷中.淺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秦腔研究[J].戲曲研究,2015,(01):179-188.
[3]楊建設.陜北秧歌發展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