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珍釗教授作 文學倫理學批評 倫理禁忌與哈姆雷特的兩難選擇 學術報告
宋鴻雁+趙春花
摘 要:《哈姆雷特》是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典型案例。本文通過哈姆雷特這一形象可以看到在家庭與社會倫理的錯綜復雜關系中,由于哈姆雷特的倫理身份在是否要弒君、弒父這樣艱難的抉擇,在復仇的過程中與多人的矛盾沖突,哈姆雷特的猶豫和延宕造成王后飲下毒酒而亡,而王后的死亡也解決了哈姆雷特的倫理難題,故事結局,克勞狄斯、雷歐提斯以及哈姆雷特都一起在舞臺上死亡,哈姆雷特雖然死了,但是他也守住了道德底線,沒有犯下倫理罪行。
關鍵詞:哈姆雷特 文學倫理學批評 倫理身份 倫理抉擇
中圖分類號:I56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056-01
一、引言
自上個世紀初莎士比亞的戲劇從西方被譯介到中國以后,尤其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對于哈姆雷特這一形象的研究方法層出不窮,已經遠遠超出了文學評論的領域,研究方法拓展到了精神分析、心理分析、原型批評、比較文學、形象學等等。而本文通過對《哈姆雷特》的文學倫理學解讀所呈現的哈姆雷特雙重的倫理身份和他的艱難的倫理抉擇啟示我們避免做一個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敢于追求人性的美好。
二、雙重的倫理身份
(一)殺父仇人的繼子
哈姆雷特從小受人尊敬并接受良好的教育,無憂無慮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為一個單純善良的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者。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這種生活。然而隨著父親的突然死亡,母親的改嫁給叔父讓哈姆雷特的倫理身份發(fā)生了本質變化,克勞狄斯即成了他的繼父以及丹麥國王,而哈姆雷特因此成了克勞狄斯的繼子和王子。克勞狄斯把自己置于一個父親的倫理位置上處理同哈姆雷特的關系,從克勞狄斯的稱呼“我的兒子”中,可以看出這種倫理關系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出現,哈姆雷特堅持孝道,懷念父親,悲傷不已。克勞狄斯卻利用一種自然道德的理論勸說哈姆雷特放棄他的以悲傷形式表現的對父親的孝道,并且企圖在他同哈姆雷特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倫理關系,讓哈姆雷特用對父親的道德倫理感情對待他。
(二)為父復仇的兒子
父親死后不久,哈姆雷特的父親托夢告訴哈姆雷特是他的叔父克勞狄斯害死了他。在理想和現實中,他陷入了深深地矛盾中,哈姆雷特所面對的社會倫理層面同樣紛亂,作為臣子的叔父謀害父親,同時死去的父親化作鬼魂交代他復仇的責任。為了盡父親的孝道,哈姆雷特不得不要為自己的父親進行復仇計劃。哈姆雷特在得知父親死亡的真相時,對待謀殺自己父親的叔叔充滿仇恨,同時對在父親死后如此短時間內急于改嫁的母親充滿怨恨。父親的死終結了哈姆雷特的王子生涯,叔叔的篡位摧毀了他對親情的信任,母親的改嫁玷污了他內心神圣的愛情,作為父親的的兒子這一倫理身份,哈姆雷特必須要復仇,哈姆雷特對作為國王的叔父有殺父娶母之仇。他“無法真正成為冷眼的旁觀者,復仇成為了他無法避免的倫理責任”。
二、艱難的倫理抉擇
(一)弒君和弒父
哈姆雷特遇到他父親靈魂的時候。“如果你曾經愛過的父親,就替他報那慘遭謀害的冤仇。”父親的陰魂憤怒而哀怨地對哈姆雷特說。“你叔父為了滿足獸欲,騙上了我那位貞潔的妻子,用毒汁灌進我的耳朵,奪去了我的生命、王冠、王后。”得知真相后的哈姆雷特自是無比憤怒。但是由于自己倫理身份的轉變。由原來的叔侄關系轉變?yōu)楝F在的父子關系和君臣關系。哈姆雷特已是人子人臣,他本應該遵循和履行相應的倫理秩序,即使這種履行是被逼迫的,但這種以晉級形勢出現的倫理秩序有其應有的威懾力。哈姆雷特肩負的雙重倫理身份嚴重制約了他復仇的行為,如果他進行復仇,必會背負弒君和弒父的雙重罪名,而這又會違背已有的倫理秩序而受到社會的強烈譴責。所以哈姆雷特不僅要與以克勞狄斯為代表的社會秩序相抗衡,而且還要與自己本有的倫理意識相斗爭。“
雖然這一行為從道義上來說是正義的,但從倫理關系方面來看,他也必將違背君臣、父子關系的準則”。 在責任倫理層面,他需要為被作為臣子、弟弟的叔叔謀殺了的本為君王、兄長的父親報仇,哈姆雷特對殺父之仇有切齒痛,對死去父親的亡靈進行切心追討。他利用戲班在皇宮中上演了殺兄奪妻的戲貢扎古之死證實了叔父的惡行,于是他決心為父報仇。
當哈姆雷特在復仇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猶豫和延宕,實際上源于她他對弒父這一倫理禁忌的畏懼。哈姆雷特在此過程中也進行自我發(fā)問,“生存還是毀滅, 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還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 在奮斗中掃清那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死了,睡去了, 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chuàng)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 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 睡去了;睡了也許還會做夢。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將要做些什么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在后面的慶功酒上,王后喝下毒酒身亡,哈姆雷特消除了倫理上的障礙,于是他用劍刺死了克勞狄斯。同時,哈姆雷特也為此行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哈姆雷特這種行為是一種典型的倫理選擇,經過選擇,他完成了復仇,也接受了最嚴厲的懲罰。
(二)放棄弒君、弒父
哈姆雷特的復仇對于崇尚人文精神,高呼人類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杰作的哈姆雷特來說,弒君、弒父這種有違人倫、泯滅人性的行為無疑是他心中最為鄙視的人類行為。哈姆雷特是一個理性的人,一個理性的人應該為父親復仇,但是復仇就是犯罪;一個有理性的人不應該犯罪,但是如果避免犯罪就放棄復仇,而放棄復仇又不合理。因此,哈姆雷特會說出“這一個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類不能使我發(fā)生興趣”。遭遇到這樣的理想挫折,面對殘酷的現實,哈姆雷特絕望地把整個世界看作是一座牢獄,“一所很大的牢獄,里面有很多監(jiān)房、囚室、地牢;丹麥是其中最壞的一間。”“對于你們它并不是牢獄;因為世上的事情本來沒有善惡,都是各人的思想把它們分別出來的;對于我它是一所牢獄。”這種發(fā)自肺腑、聲嘶力竭的話語正是哈姆雷特陷人絕境深處時的痛苦心聲,也正是他無法逾越的人倫常規(guī),但又不得不親手破壞這種倫理秩序時的苦悶吶喊。哈姆雷特對于弒君與弒父這一倫理禁忌的畏懼,哈姆雷特總是為自己尋找或放棄否丑的借口。當他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被謀害的真相后,哈姆雷特表現得無比激昂,發(fā)誓立即為父報仇。在演出的伶人來到宮中,哈姆雷特看了排煙,他譴責了自己的軟弱。但是哈姆雷特馬上又為自己找到了延宕的借口。從此可以看出,哈姆雷特不想復仇,根本原因在與父親的鬼魂也可能是魔鬼的化身,演把他引誘到沉淪的錄上去。從信誓旦旦的猶疑,導致這種變化的根本愿意在于哈姆雷特害怕倫理犯罪是他陷入萬劫不復深淵中。換言而之,他不敢殺了現在以父親和國王的身份出現的叔父。
三、結語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本文以文學倫理學的角度解讀了《哈姆雷特》這部悲劇。“莎士比亞無異于我們的同齡人,一如我們也與他同屬一個時代,因為莎士比亞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也是我們正在生活的世界。”
本文以哈姆雷特雙重的倫理身份以及這樣的身份給他后來帶來的艱難的倫理抉擇。雙重倫理身份形成的不可抗拒的具有雙向性的特征力量對哈姆雷特行動的制衡作用。梁實秋評價哈姆雷特“不單只是個悲劇英雄,而且是一個多思想的少年”。從哈姆雷特這一悲劇也啟示了讀者應勇于克服思想之“巨人”,行動之“矮子”的這樣一個怪圈,敢于向往追求人性的美好。哈姆雷特這個人物雖然死了,但是他留下的卻是一個完美的道德形象。
參考文獻:
[1]劉梅珍.哈姆雷特形象的倫理視角審視[A].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文集[C].2012.
[2]符鵬.責任的重負——哈姆雷特的倫理困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8(01).
[3]張能泉.經典重釋:文學倫理學視域下的《哈姆雷特》解讀 [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15(02).
[4]William Shakespeare. 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M]. Pocket Books,1601.
[5]林玉珍.文學倫理學批判研究的新高的——“第四屆文學倫理學批判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J]. 外國文學研究,2015(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