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內容作為宣傳、推廣的重頭戲.-全球 漢語熱的冷思考對外漢語...
唐景杰 祝藝琳
摘 要:隨著“漢語熱”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在漢語國際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進行冷靜思考,本文從經濟、文化、政治、漢語、教師與教材等方面入手,探討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的制約因素,以便更好地進行漢語國際推廣工作。
關鍵詞:漢語熱;漢語國際推廣;孔子學院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270-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與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作為我國文化的“軟實力”,漢語國際影響力也日漸提高,在世界范圍內興起“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加入到學習漢語的龐大的隊伍當中來。當國人們正為孔子學院在全球遍地開花而感到歡欣鼓舞時,存在于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卻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面對全球“漢語熱”,我們只有保持冷靜、理性的頭腦,才能保證漢語“走出去”的優質高效。
一、漢語國際推廣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漢語國際推廣的發展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考古資料已經證明,秦代漢語就已經通過民間交往實現了傳播,在中東和日本也分別發現了有漢語印記的文物。進入唐代以后,隨著我國國家實力的大幅提高,周邊國家紛紛學習漢語,日本還數次派遣“遣唐使”來我國進行經濟和文化交流。明清時期,隨著到東南亞做生意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漢語的國際推廣步伐加快。進入近代,隨著中國國門被打開,為了能夠進一步增強在中國這個原料和資本商品產地的地位,西方列強開始重視學習,但這一階段的漢語國際推廣是被動的,且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社會經濟長足進步,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漢語的國際推廣步伐加快。根據數據,自2007年成立孔子學院總部以來,截至 2015年12月,中國已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90萬人,外國人學習漢語的熱情僅次于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可以說,漢語成為了世界上重要的通用語言,漢語國際推廣事業取得驕人成績。
但是,孔子學院的境外的教學與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近幾年在美國和歐洲存在“遇冷”狀況。2014年9月25日,美國芝加哥大學宣布停止與孔子學院合作之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于10月1日宣布,于2014年年底終止與中國孔子學院已達5年的合作,不再續約,這是一個星期以來第二所與中國孔子學院停止合作的美國大學。2015年1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宣布將關閉孔子學院。該學院開辦于2005年,是歐洲第一所孔子學院。《環球時報》記者看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網站發布通告說,大學與孔子學院的合作協議于2014年年底到期后不再續約,孔子學院將于6月30日關閉。
這些對于孔子學院發展的“消極事件”,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對事件發生的原因作出深刻研究與思考。
二、國際“漢語熱”背景下的冷思考
(一)了解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在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而中國經濟發展給全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業、就業和創業機會。外國人學習漢語有很多的動機,如了解中國文化、滿足好奇心等,但漢語與西方表音文字有巨大的差異,學習難度較大。功利性目的是許多外國人學習漢語最基本的動力,即學好漢語能給他們帶來許多求職和就業的機會,或更多的商業機會。中國在世界經濟與貿易領域中的地位日趨提高,影響力日益增強,作為制造業大國和擁有世界最龐大人口的國家,為世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無限的商業機會。來華直接投資以及從事貿易的外國公司越來越多,這些外國公司要與中國人打交道,就需要大量懂得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人才,以更好地把握商機。僅就大量中國人出國旅游這一產業而言,對象國就需要大量懂得漢語的導游、導購、翻譯以及娛樂、餐飲等相關行業的服務工作人員。同時,中國的經濟增長狀況以及外國人能夠從中國經濟發展中獲益的程度也直接影響著外國漢語學習者對漢語學習及孔子學院的評價情況,這一現象也更加說明了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功利性。
因此面對國際漢語推廣的“熱”與“冷”,我們始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商業機會是促成世界漢語熱的源動力,在大力進行漢語國際推廣的同時,首先要保證我國經濟高質高效的發展,不斷提高我國的在世界范圍內的綜合國力,這才是國際“漢語熱”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
(二)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對漢語國際推廣的重要影響
語言自身是一種文化,同時更重要的是,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說語言的文化價值是語言傳播的根本動因之一。語言的傳播與社會及文化的發展是同步的,漢語的“走出去”不僅要依靠我國經濟的繁榮強盛,更要依托強有力的中國文化輸出。
中國要成為語言強國,首先必須成為文化強國。當前,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事務影響力大增,但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仍處弱勢地位,能體現中國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產品屈指可數。文化傳播及對外文化教學大多“停留在實用文化,宣揚民俗和風情”的層面,“僅僅是一般層次的交流”,“而對思想文化和藝術文化尤其是20世紀和當代文化理解相當缺乏”,較少深入全面地闡釋中國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更缺少具有吸引力的傳播手段。
因此,對多數國家和學習者而言,漢語還只能充當實用性工具,無法上升為文化工具。要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就要對傳統文化有所發展,注入現代文明精神。文化“只有發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傳播,才有影響力,只有有影響力,國之強大才有持續的力量。民族的振興,始于文化的復興。只有在世界文化占有一定的份額,才能成為文化大國。只有文化大國,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
(三)淡化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的政府色彩
由于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不同,中國政府在一些歐美國家的政治形象是比較負面的,由于孔子學院是由我國政府機構“國家漢辦”承辦的,所以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到他們對孔子學院的看法和認知。因此,在開辦、管理、運行孔子學院進行漢語國際推廣時,應淡化孔子學院的政府色彩,逐漸向真正的非政府組織過渡。需要承認的是,在推廣孔子學院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采用一些國內做法,也容易使人產生孔子學院由中國政府“緊密控制”的聯想。例如,在孔子學院理事會的組成上,強調官員的直接主導,由國務委員親任理事長;在對外宣傳方面,如相關網站和刊物,也把國家領導人的視察、講話、指示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一些國家領導人在公開場合也不諱言,孔子學院是“中國對外宣傳戰略的一部分”。 從中國國內來看,突出政府主導、官員重視是一個慣例,也更能獲得相關資源與支持。但在國外看來,則成為中國政府對孔子學院進行直接控制的“證據”。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自由主義色彩濃厚,民眾和媒體對待本國政府尚且“天然地”抱有一種批判和懷疑的態度,對孔子學院后面的外國政府色彩自然更加敏感。
(四)在漢語國際推廣中加強漢語自身的規范化
目前漢語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還十分有限。雖然漢語已經是聯合國五大工作語言之一,但在國際交流活動中真正使用漢語的并不多。當前要推進漢語的對外傳播,還有許多自身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漢語自身的缺點:比如,漢語內部還有許多差異,規范化標準還需要進一步健全。二是漢字規范化問題:漢字對漢文化的歷史貢獻應該著力宣傳,漢字適應了漢語的特點,發揮著跨方言、甚至跨語言的聯系作用,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紐帶。漢語國際推廣,首先應進一步規范漢字的使用,大力宣傳漢字的文化意義,打造漢字的關鍵地位。
三、結語
漢語的國際推廣不要只是關注語言本身的研究,還應打開視野,從經濟、文化、政治、漢語、教師與教材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的探索,才能更有利于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穩步發展,實現我國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真正達到提升我國軟實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建勤.漢語國際推廣的語言標準建設與競爭策略[A].漢語教學學刊[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05).
[2]李曉琪.漢語國際推廣中的教材建設[J].世界漢語教學,2007(03).
[3]崔希亮.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與展望[J].語言文字應用,201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