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觀設計實踐的幾個案例分析
張靜靜 吳瀏
近些年,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促使我國城市園林景觀加快發展。農業漸漸退出了我國經濟的主導地位,傳統的農耕文化以及由其衍生出的豐產景觀也隨之衰落。“城市美化運動”在我國興起,大量的農業用地相繼被城市迅速吞噬,這種城市美化方式已讓我們漸漸遠離了與傳統農耕文化的精神聯系。作為景觀設計師,應當正確審視當前城市景觀設計領域的現狀,立足于為人們營造一個可持續且生態良好的自然環境,回歸景觀,回歸土地的生產性,再現消失已久的田園風光。
一、生產性景觀的概念與歷史溯源
(一)生產性景觀的概念界定
“生產性景觀來源于生活和生產勞動,它融入了生產勞動和勞動成果,包含人對自然的生產改造 (如農業生產 )和對自然資源的再加工 (工業生產 ),是一種有生命、有文化、能長期繼承、有明顯物質產出的景觀。 ”[1]在本文當中所探討的城市生產性景觀類型主要是以農業景觀為基礎,將農產品及農業活動作為設計要素融入到城市景觀設計中,利用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同時,為城市居民提供優質的生活農產品,如蔬菜、瓜果、谷類、魚類等,是兼具審美和實用功能的一種園林景觀類型。
(二)生產性景觀的歷史溯源
在城市進行農業生產勞作,并將這一行動與勞作產物進行有效結合使之成為一種城市景觀,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天真甚至有違常理的,但事實上這種做法由來已久。
早在農業社會時期,為了實現個體生存這個首要目標,人們曾在房前屋后種植植物、飼養動物,耕種、灌溉、狩獵等農業生產是人們生活得到根本保障的有效措施。中國古典園林也起源于房前屋后的果木蔬圃。園林最早的功能主要是生產,《中國古典園林史》中有這樣的記載:“園林雛形的原始功能有三分之一是宗教性的,有三分之二是生產性的。 ” [2]后來隨著農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精神生活的需求,園林的生產性功能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農業景觀以其獨特的“美”開始為人們所接受并喜愛,人們用各種詩歌繪畫來贊美它。自此,園林的功能逐漸轉向以觀賞、游樂為主。
工業革命興起,工業發展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惡化。在這種背景下,國內外設計師們開始呼吁回歸自然。這種做法在歐美國家尤為強烈,這一時期思想的集中體現是霍華德“明日之田園城市”的設想,他提倡“把鄉村帶進城市”。中國的五六十年代也曾出現過“園林結合生產”的運動。直到現在,隨著城市的快速化發展,人們對低碳生活、食品安全和環境問題的重視,使得景觀的生產性功能再次被強調,生產性景觀被作為設計名詞和設計理念提出。
二、城市化進程中帶來的問題與新需求
長久以來我國都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大國,農業歷來也被認為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生產性景觀依附于農業文化,是一種農業與文化的傳承。然而在當前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大片生氣盎然的農田流失,取而代之的是毫無生命力的鋼筋混凝土和城市建設用地。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江河流域被污染。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這給城市帶來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和管理壓力。在這種四處充斥著冷漠與壓力的城市中,人們也產生了新的需求,他們更加向往幽靜、淳樸、安逸的田園鄉村生活,渴望人與人之間的那份真誠和交流。
此時,我們的城市綠地應起到一個紐帶作用,城市綠地應更多地充當生產者而非消費者角色,充分展現其復合功能。生產性景觀的出現,使得城市綠地“不僅具有生產功能(如提供季節性生態食品),還兼具了生態功能(如調節城市微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水體凈化)、社會功能(如娛樂休閑、促進交流)。”[3]在城市環境中通過生產性景觀來營造健康、生態、休閑的鄉村氛圍,讓人們切身感受到大自然四季變化的力量,為人們提供優質新鮮的農產品,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與交流。
三、生產性景觀的優勢和潛力分析
生產性景觀除了能帶來直觀的經濟效益外,更重要的是還能帶來其背后一連串的連鎖效益,如維護生態平衡、調節城市微氣候、提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具有極大的優勢與潛力。
(一)環境方面的優勢和潛力
相對于城市中的人工草皮或工業化農地來說,農耕用地將創造一個更加豐富的生態環境。農業景觀的人為介入因素較少,人們對于農業景觀的管理可以較為粗放,地表環境更原生態,保障了整個生態圈的和諧。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也會由于這種局部生物鏈的存在而得到改善。例如現在廣泛鋪設的草坪,屬于單一作物,雖有一定抗水能力卻不吸水,需要經常修復和維護,生物群自然減少很多。與草坪花卉等景觀相比,在城市種植農業景觀則經常需要松動土壤,土壤恰恰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原材料,開地闊土促進了有凈化空氣和凈化水源作用的植物生長。另外農業景觀多是從本鄉本土選擇植物種類,鄉土植物尤能適應當地環境,它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就形成大量生物群,為昆蟲、鳥類等小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因此在城市多發展一些具有生產性的景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優化城市生態環境,擴展生物多樣性。
(二)社會方面的優勢和潛力
民以食為天,食物這個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如今卻成了“奢侈品 ”。表面看來我們的物質已是更加豐富,但事實上真正能讓我們放心吃的東西寥寥無幾,近些年陸續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實在讓我們擔憂。現在超市里買到的蔬菜、瓜果往往在未成熟時就采摘,并淋上防腐劑,或者為了美觀還在果皮表層打蠟,再經過數天或數周的運輸和冷藏,這種食物不論在新鮮度還是安全度上都嚴重下降,營養價值也隨著時間而降低。生產性景觀的推廣,使我們更多的關注食物的健康營養,并有可能通過本地季節性的健康飲食,來改變當前不健康的飲食方式。
生產性景觀對于健康的意義不僅僅體現在飲食方面,還體現在人們生理和心理上,人們可以通過參與農作物種植實現緩解壓力或消遣的目的。在田地里進行合適的勞作,保持定量的農業活動,不僅可以緩解像肥胖病、高血壓等問題,對于改善睡眠、焦慮、抑郁也非常有效。此外由于生產性景觀具有的“農業”和“產出”的特性,需要更持續的種植和照料,故需要社會參與才能成功。因此,它的出現為活躍公共空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人們可以通過共同參與,分享種植知識、技能和經驗來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四、城市生產性景觀的實踐方法
在生產性景觀的具體實踐中,要切實考慮到其美觀性、實用性與參與性的緊密結合。設計師可以利用景觀園林的設計手法,使生產性景觀在充分展現其物質產出功能的基礎上,滿足觀賞性、娛樂性和生態性。
首先,可根據場地現狀和使用人群選定農業生產類型。由于生產性景觀的涵蓋范圍較大,將這些不同類型的農業景觀應用于城市時,要結合場地現狀以及使用人群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類型。比如如果選擇在社區中,可以是以農田或林業為主的生產性景觀,以各種蔬菜、瓜果、果樹作為主要觀賞植物的同時還可以為居民提供農產品。如果在城市公園中,還可以考慮到農業產出之外的效益,例如生產性景觀已得到成功實施的芝加哥北格蘭特公園,嘗試著將以果園、農田及蔬菜園等為主的農業景觀與雨水回收利用及濕地凈化結合起來,對擴展生產性景觀的外延有著積極的意義。
第二,對生產性景觀進行總體規劃和設計。設計師可根據生產性景觀的特點在既保持農業景觀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又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例如可根據農作物的高矮或季節性特性進行有效搭配,對于在幾個月或數周內就能完成整個生長過程的植物,要注意在其長成之后,安排好其他植物種類與其進行交替,避免因觀賞時間過短造成的景觀缺陷問題。在這一方面做的比較成功的案例是 2010年上海世博會后灘公園,整個公園的植被選擇的是適應江灘的鄉土物種,還選用了江南的四季作物。春天是金燦燦的油菜花,夏天是迎著太陽的向日葵,秋天是一畦畦的稻田還利用濕地的高差營造梯田景觀。此外在進行規劃和設計時還可選擇具有人文性且代表人類智慧的勞動工具如石磨、小推車等作為環境小品應用在生產性景觀中。
第三,將部分生產性景觀承包給市民團體或個人。生產性景觀如果得不到定期或及時管理和維護就會導致荒廢,針對這一問題可對其所有權進行劃分,比如社區、公園等公共用地的生產性景觀建議可以按照土地承包的原則,將用地劃分為若干塊承包給市民團體或個人。通過明確劃分所有權,既保障了勞動者的利益,防止了不勞而獲情況的發生,又加強了勞動者與土地的直接聯系,促進了城市生產性景觀朝著良性、健康方向發展。
第四,做好后期的養護和管理工作。生產性景觀與普通城市園林景觀最大的區別在于植物的選擇和配置上,基于這類植物的生長習性,后期的養護和管理必須要及時跟上。對于蔬菜、小麥、稻子等這種從栽種到成熟整個過程用時較短的植物要做到及時的收割和更替,盡量避免出現景觀缺陷。對于果樹類植物要注意在花期和授粉期的管理,以保證果實的數量和質量,同時還要注意對果實成熟后的管理,避免出現亂采亂摘和果實熟透后掉落產生的垃圾。
結語
當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由此所帶來的農業耕地的急劇減少、環境的日趨惡化以及食品安全度的不斷降低,使得生產性景觀及其重要性不容忽視,生產性景觀作為一種新興的景觀形式,應該納入到城市發展規劃和設計中去。設計師在對當前國內外的優秀設計案例進行學習與借鑒的同時,應努力實現城市景觀與生產的有效結合,促進城市生態、健康發展,提高人類未來的生存質量。
注釋:
[1]《景觀設計學》編輯部:《生產性景觀訪談》,《景觀設計學》, 2010年第1期。
[2]宋.:《我國快速城市化階段的生產性景觀實踐研究》,天津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3]李雙:《城市生產性景觀的實踐與思考》,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