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陶藝作品
余盈瑩
現代陶藝誕生于 19世紀末 20世紀初。隨著社會進步和工業文明高速度、快節奏地向前發展,競爭意識加強,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這種背景下,他們渴望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現代陶藝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活力,不僅僅發揮陶瓷傳統的實用性,更可以帶給受眾精神的愉悅,讓他們單調的生活多一絲色彩和幸福感。現代陶藝在不斷更新求變的前提下,以開放性和建設性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其內在的張力、自然粗獷的藝術風格、具象或非具象性的形式美感,是人們遠離繁華喧囂,回歸自然的最好方式之一。
一、現代陶藝本質特征
現代陶藝,一般也稱之為“陶藝”。現代陶瓷藝術,不同于以前,蘊含著現代人的審美和情感需要。陶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古往今來,幾千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在這個過程中,陶藝不斷地成長和發展,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自身體系,牢牢地屹立在文化藝術的宮殿中,熠熠生輝。說它現代,是因為在之前的基礎上,我們要推陳出新,創造出當下這個時代的陶藝文化,要求它要與這個時代的背景、文化、潮流相吻合,這樣才能開辟出它的另一番繁華景象。
傳統的陶瓷可能偏向于它的實用性,比如用來盛放東西,或做做低端的裝飾。工匠在做好了陶瓷的原型之后,放入爐窯中簡單地加熱至相應的溫度,陶瓷就出來了。但是這樣的作品充其量也就是個”半成品 ”。而現代陶瓷就不一樣了,它著重強調的就是它的精神屬性,以半成品的形式很難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要,它需要在藝術家燒制前進行大量的創作、修飾、設計工作,試圖制作出能陶冶情操、表達思想、表現心理意識的藝術品。當然,它千變萬化、不拘一格的表現手法也是一大亮點,令傳統陶藝望塵莫及。正是因為它的表現力強,所以藝術家常常在陶瓷作品中針砭時弊,表達自己的若干看法,具有批判現實的功能。
現代陶藝是當代文化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陶藝家既可以在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又可以對當代社會環境中出現的種種事件進行批判、引導,以求引起觀者共鳴,促使大眾進行反思。總之,現代陶藝就是把創作者的感情承載在陶土中,是一種變相的與大眾交流的形式。其創作和欣賞的本質特征,是人性、泥性、水性、火性的自然有機融合,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而這也恰恰是現代陶藝的靈魂。
二、現代陶藝材質語言形態
現代陶藝通過物質生產手段對材料進行審美加工,充分利用陶土、水、火這些材料。陶藝家始終有意識地利用材質的各種語言形態,力圖發揮現代陶藝極限之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態性
我們都清楚,陶瓷的原料主要就是陶土、水、火。這些原料是純天然的,具有環保的意義。因此,在當今這個工業化時代,現代陶瓷就更容易被大眾所認可。除了陶土之外,一些工業廢料,如工業粉煤灰、高嶺礦尾沙也都是很好的材料,能夠變廢為寶,變腐朽為神奇。
(二)可塑性
我們知道,經過陶藝家的自由、隨性的加工,同樣的陶土可以創作出完全不同風格、顏色、款式的作品,這就源于陶瓷的可塑性。陶藝家在創作一個作品前要對自己想要的作品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是要婀娜多姿,還是時尚前衛;是要凌亂美,還是對稱的協調;是要小眾化的狂野,還是中規中矩的常態;是要古樸、自然,還是濃妝艷抹。經過適當的手法和構思,這些都是可以達到的。然后選材,搭配材料,當然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難題還是如何構思,這對陶藝家靈活掌控作品效果和作品在腦海中呈現的能力就有要求了。其實,設計的精髓就在于此,也是作品的靈魂之所在。往往作品的秉性就體現在陶藝家如何拿捏它的可塑性上面了。
(三)穩定性
現代陶藝經火燒成后性質發生了變化,形狀永久固定,變得堅硬。陶瓷外表的釉層是十分堅硬的,就像牙齒外面的牙釉質。有了這層保護膜,水就滲不進去。此外,它還有防輻射、耐腐蝕、耐熱、耐風化等特性。這些性質可以使得陶瓷存放很久的時間,利于收藏和裝飾,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看上去還是那么鮮艷,摸上去依然光滑如初。
(四)文化性
現代陶藝具有精神層面屬性,可以反映的內容很多。當然,也可以結合當地風土人情以及文化,這樣的陶瓷作品,對自己的本土文化也是一種繼承和發揚,有助于讓更多人知道本土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具有相當明顯的地域文化色彩。有的本地傳說和本地獨有的故事也可以通過陶瓷藝術來呈現并傳播出去。當然,通過“走出去”,其他地方的文化精髓我們也可以學習、歸納和借鑒,從而達到古代文化現代化,區域文化全國化。
(五)時代性
一個時代會有它相應的獨特審美標準和樣式,現代陶瓷也是如此,也在不斷出新以便滿足人們的需求。其設計體現人性審美需求,表現形式與內容更多地融入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氣息和國際化藝術的多元思想,具有這個時代的印記和標記。通過長期不斷的調整,陶瓷文化得到了自身積淀和發展,慢慢地經歷了由點到線,再到面的豐富的過程,這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現代藝術里面的內容和外在的樣式、風格因此得到延續和發展。這是歷史趨勢向前的發展使然,也是陶瓷藝術演變中不可避免的發展軌跡。
三、現代陶藝肌理語言形態
陶瓷藝術美或體現在獨特的構思上面,或體現在五顏六色的色彩配比上面,或在描素的內容里面,當然,也可以體現在陶藝的肌理語言形態方面。不可否認,肌理效果的表達幫助陶瓷藝術更好地介入現代生活,豐富了陶藝的表現方式,更好地服務于現代陶瓷。肌理效果和形狀體態,可以在制作時通過壓印、刻劃、手捏等方式輕易地制作。所以,有經驗的陶藝家總是能在紋理燒制前,控制泥料的組成成分、顆粒的粗細和放入金屬氧化物的不同,輕而易舉地完成調整,已期達到理想效果,產生粗細、疏密、交叉、韻律、連續、重疊、錯綜的肌理美感。要是經驗不足的工匠師傅,燒出來的陶瓷質感會不佳,以及會發生一些異樣的肌理變化,像龜裂、氣泡、粗糙、擠壓等。所以,肌理語言的運用恰當與否很有學問,直接關系到陶瓷藝術的成就和審美特征。
所謂肌理,詞典上釋義為皮膚的紋理。在陶瓷裝飾上則被認為是陶藝家運用物質材料質感在造型上留下的操作痕跡。在運用肌理語言形態方面,還有其原則性。首先,陶藝家們更多關注的是陶瓷的質地個性。質地的好壞很難與材料的粗細、優劣構成必然關系,但和陶藝家們經驗與技巧卻有緊密相連。同時,肌理效果的好壞與技巧也有內在聯系,這里就不詳細解釋。此外,肌理效果在彩妝里面也有很大的運用,會隨著擠壓、手捏、刻畫等改變出爐的顏色效果,力求達到肌理效果的隨機性和偶然性。掌握這種技藝,可以更加靈活多維地豐富肌理語言環境,并且創造出各種各樣的陶瓷藝術的視覺盛宴。
現代陶藝使用的物質媒材都源自大自然,如土、水、火等,在我們生活中都是最常見的。其中最有靈性的就是陶藝家的構思,加上與釉料的完美結合,在火的加工下,完成絢麗的碰撞。陶藝家可以把天馬行空的意象具體化,自由飛翔般表現在陶瓷釉面上,最終將對泥與火的理解,運用在材質創作的各種痕跡和肌理中,并通過高溫火的作用,體現主體精神創造和再現物質性記錄活動的全過程,產生藝術之美。
陶藝制品沒有了釉色將黯然無光,變得無比的單調和突兀。陶瓷制品帶給人們的美感是不可替代的,光滑的質地,獨特的肌理,當然最為良好的視覺感受還離不開陶藝的另一方面——釉色的豐富性,即釉色美。首先,一個作品的感染力,還是來自直觀的視覺感受。陶藝家熟練運用各種的釉來修飾釉面,真如鬼斧神工般的神奇。加上火的作用,在燒制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導致的斑駁、裂紋、開片的效果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令人嘆為觀止。單是釉就多種多樣,常見的像裂紋釉、無光釉、顏色釉、透明釉以及釉上、釉下的彩料裝飾。各種原料的運用,創造出了符合人們要求的陶藝佳品。
四、現代陶藝肌理語言形式要素
我們上面說了,陶藝就是運用土、水、火這些最原始的材料制作出來的高雅藝術。制作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陶藝家。陶藝家可以靈活運用肌理語言的形式要素,能夠改變肌理的形態,控制圖案的節奏、韻律和對稱。同樣是那些土、那些釉、那些金屬氧化物,運用不同的手法技能就是能形成不同的點、線、面,線條之間的對比、節奏和均衡。當然,這些具體的搭配和運用,還得根據作品的主題來確定。當作品表達的是柔和、緩慢的主題時,這個時候就形成對稱和均衡的狀態,用疏密差異大或太強烈的對比都不太適合。一般這種情況下,人的情緒波動變化都比較大,比較緊張。這和色彩上的色差是一個道理。不規則的圖案就給人一種動蕩、不安、活躍、神秘,反正就是非常態的感覺。陶藝家正是運用這個原理,得心應手地制作各式各樣的富有美感的作品。
現代陶藝肌理語言形態,不僅是傳達現代陶藝理念的邏輯工具,還是現代陶藝理念美麗的化身。現代陶藝作品表達和所使用的肌理語言形態符號,不僅在傳遞著某種超越陶藝物象功能本身的信息,更傳遞著某種在話語之外的聲音。不同的現代陶藝肌理語言形態表達方式,讓我們感受到其間蘊含的理念魅力和主體自由精神的創造力量。
結語
“美就是生活——使人想起生活”,這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論述藝術美時的一句名言。所有的一切藝術活動都是以實物為載體,藝術家以受眾為主體對象,運用陶瓷這一載體,注入自己的個性、思想、情感、看法,傳遞給受眾,喚醒受眾的精神共鳴,給予受眾美的享受和思想的震撼,或心靈的撫慰。現代陶藝已逐漸走出傳統陶藝的局限,用現代審美的手段為現代人提供“感情和思想的魔力”,又從現代審美的角度去創造”人類靈魂的微笑”。
現代陶藝也是一樣的,正在不斷創新,結合這個時代的潮流觀念和特有的科技技巧。它更為注重表現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從而使陶藝創作成為了一門真正的藝術,藝術風格也正向多元化發展。在現代科技的影響下,現代陶藝這種藝術價值追求的轉化表現形式,遠比傳統陶藝要自由得多,也必將給陶瓷裝飾藝術領域,帶來更為豐富的美感和表現力,產生更大的輝煌,從而達到迎合受眾的精神需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范迪安.關于中國現代陶藝的思考[J].美術文獻. 1997(10).
2.白明.世界現代陶藝概覽[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1985.
3.朱建安、楊新華.論肌理在陶瓷裝飾中的美感[J].佛山陶瓷.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