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3 傳統民居聚落基礎設施完善與使用功能拓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
黃東升+鄒鳳波
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武陵地區遺存有大量的傳統古民居遺址和建筑。長時間的風雨洗禮,時間演變,加之缺少有力的保護,以及該地區現代化步伐的推進,這一地區古民居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古民居作為先民生活居住的物質載體,集中反映了該地區各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審美追求、建筑技藝以及環境觀念等,是豐富的民族和歷史信息的“記錄者”,具有重要人文美學價值。當下,社會各界逐漸意識到該地區傳統民居的魅力和價值,積極采取各種舉措來對古民居有效保護。從保護古民居角度出發,該地區傳統民居的環境規劃設計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武陵地區傳統民居的環境美學價值
(一)從環境選址來看,武陵地區民居普遍遵循“天人合一”理念。
該地區傳統民居的環境選址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除了當地特殊的地理地貌對于建筑場所的限制和束縛外,該地區環境選址主要受到中國傳統風水理論以及各民族信仰的影響。比如著名建筑學家張良皋先生就認為中國傳統風水理論在武陵民族地區傳統民居的環境選址中具有重要地位,他說,“高明的風水家對武陵山區建筑環境的影響是良性的。風水知識在武陵山區相當普及,建筑與環境的結合,有時甚至富于幻想,想法奇特。 ”[1]而民族信仰的作用也不容忽視,該區域的先民在進行環境選址時,都十分注重“散處溪谷,所居必居高地”;吊腳樓內外無處不有神靈存在——四周的山水井泉,花木果樹,均有神靈依附,甚至連偶爾爬進家門的蛇,也成了死去的祖先神靈的化身 [2]。
大寨村在村口和村后均種植有風水林,制定嚴格的規則限制任何人為破壞等。而大寨村的選址按坐北朝南,面水背山,得水為上的傳統風水理念為依據規劃建設,民居建筑選址整體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共生相得益彰的環境美學效果。
(二)從空間組織來看,武陵地區傳統民居講究因山就勢、自由靈活布局。
武陵地區多為山區丘陵,溝壑遍布,溪水長流,同時該地區屬于典型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差和空氣濕度大。人們山居野處,艱苦的自然條件 ,使人民生產生活充分地順應自然,而民居建筑作為人們的居所也不例外。因而該地區傳統民居在空間布局上,依山結屋,層迭排比,無次第。大寨的傳統民居坐落于大山南麓,依山而建,層層疊疊,規模巨大,令人驚奇。從空間組織上,分為上、中、下三寨。
(三)武陵地區傳統民居的建筑材料與建筑形制展現出多樣性、藝術性。
武陵地區傳統民居因經濟、取材、地貌、氣候的不同存在不同的類型。例如 ,根據材料不同可以分為:磚木、石木、土木、竹木、木結構建筑。而按形制可分為:單吊式、雙吊式、一字吊、二層吊式、平地起吊式、四合水式等幾種空間布局類型。其中,以傳統木質結構”吊腳樓”為典型形態。”吊腳樓是為適應山地地形,底層架空,并在轉角子部位作一圈轉廊,轉廊出挑較大,均不落地,從底下仰視,如同吊在半空,故稱吊腳樓 [3]。吊腳樓無論是從結構、材料、工藝都極具特色。以屋頂設計為例,其屋頂十分具有伸展流動的視覺效果和韻味,往往帶給人舒緩延展的意境。而從吊腳樓整體視覺形象而言,獨有的屋頂建筑造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抑或“天平地不平”的美學效果,這種美學效果的形成則主要由于吊腳樓屋頂采用了出挑、疊落等建筑工藝進行相應處理。
(四)建筑裝飾上追求“素樸自然”之美兼具民族特色。
在色彩上,武陵地區傳統民居以土木天然色彩為主,主要是木色。傳統民居木材經過長久的柴火煙熏,自身會慢慢變黑,如碳烤一般,整體呈現出褐色,體現出素樸、自然的特點。在裝飾上,傳統民居十分注重細部裝飾。傳統民居的走廊、欄桿、柱頭、門枋、窗格等乃是裝飾的重點部位。在裝飾手法上,大多采用木雕。大寨民居裝飾極具地域和民族特色,同時又吸收了漢文化的因子,在窗花中雕刻蝙蝠、龍紋、桃、祥云等圖案。
二、武陵地區傳統民居保護的環境設計分析
(一)保護要修繕保護、恢復保護和集中保護多種方式結合
大寨的建筑以桿欄木房為主,有“四合水”(如圖一)、“撮箕口”、“鑰匙頭 ”、“一字三間或四間”等布局形式。在 222幢古木質建筑中,部分建于清代,部分建于 20世紀 50年代及 80年代初兩個時期。對村落年代久遠的民居、巷道、傳統設施、橋梁、水井遺址等進行修繕保護。對于傳統民居外觀則保持原有風格,內部裝修則可現代材料和方法,盡量做到明亮、美觀、舒適,滿足村民的生活需要和游客吃住需要;對混泥土民居建筑則進行外觀裝飾,使其與傳統民居外形基本保持一致,自然融入村寨整體建筑之中(如圖二)。對傳統碾房、水井、橋梁等設施進行修復,展示農耕時代的生活和文化。對于傳統公共建筑則恢復保護。在大寨村 ,恢復建設了楊氏宗祠、飛山廟、庵堂等公共設施。并通過訪問村寨老人,查詢相關資料,盡可能恢復建筑傳統面貌以留存對傳統公共建筑的記憶(如圖三)。
對于那些散落各處、零星分布的古民居或文化遺產可以考慮采用集中保護的形式進行規劃設計。在大寨村就新建民族文化活動中心設置文化陳列室,集中展示大寨、秀山楊氏土司文化和其它優秀民族文化。
(二)保護民居要與當地村落文化、非物質文化結合統籌考慮
傳統民居作為物質文化載體,它反映和傳達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信息。在其保護開發中,要盡量結合傳統農耕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手工技藝等因素進行多方位規劃保護設計,充分挖掘當地文化元素,實施民居文化保護。唯有如此,傳統民居才會具有內在的魅力和張力,其價值也才得以體現。如對求雨儀式和玩花燈儀式的活動恢復。對當地吊腳樓營造技藝、石雕工藝、草編工藝以及挑花刺繡等工藝進行復原。
注釋:
[1]張良皋:武陵土家[M],三聯書店, 2001.
[2]陳哈林:土家人的吊腳樓[J].今日湖北,2002(10).
[3]趙逵等:土家族吊腳樓的建造特點——以鄂西彭家寨古建測繪為例[J],華中建筑,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