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課程建設規劃方案及教學應用.ppt
程平 歐來榮
意筆白描作為一種獨立的繪畫語言,與工筆白描相類又有區別,強調寫意性,節奏感和視覺效果,更適合時代審美理念的傳達。白描課程在高校美術學科中國畫專業中均有設置,是學習傳統中國畫的必修課,一般安排人物和花鳥的臨摹和寫生訓練,技法為工筆白描的方式,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的審美精神,認識“線”的美,掌握用線勾勒物象的方法,了解毛筆與紙的摩擦、行走產生的質感,體會用筆的提按、頓挫、斷連、避讓、虛實、濃淡、疏密等關系及由此產生的情緒表達。工筆白描課程的教學方式經半個多世紀各大師、學者經驗的積累,可以說在教學方法、教材等方面已經比較完備,但是意筆白描技法僅在個別院校的個別教師的課程中有所涉及和嘗試,沒有單獨的課程設置,意筆白描課程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缺失也是當前的中國畫教學沒有與時俱進的反映。
一、高校中國畫教育演變過程就是中國畫的“線”得到重視的過程
中國美術院校在建立之初,即20世紀20年代直到50年代的教學模式都以移植西畫為宗旨,以西畫來改造中國畫,形成了光和影,色和面為主的教學模式,30年代杭州藝專的西畫與國畫教師比例為4:1,油畫與國畫課程的比例為24:9,一切設置均向西畫傾斜。1958年前后在周總理的關懷下,相繼創立了北京畫院、上海畫院和江蘇省國畫院,中國畫才重新得以重視。1962年,潘天壽發表了《關于中國畫的基本訓練》的講話,明確反對“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指出明暗素描代替不了中國畫的白描和雙鉤。他說:“中國畫捉形,用線勾大輪廓而不用明暗。”至此,線的重要性才重新被重視。20世紀90年代,唐勇力提出“線性素描”的教學觀念,將中國畫中的線與西方的調子相融合,促進了中國人物畫的素描教學發展。
二、官方展覽和出版發行體現了白描的重要性
官方展覽若細致分類,一般如按傳統的門類分,有山水展、花鳥展、人物展;如按形制來分,有扇面展、小品展、卷軸展等;如按風格分,有新文人畫展、實驗水墨展、新銳作品展等;按技法命名分,則有寫意展、工筆展。現在出現了線描展,可以說把線描藝術形式提到了同樣的高度。中國美協從2008年起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至今已經舉辦4屆,鼓勵了許多中青年畫家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白描作品。五年一屆的全國美術作品展中也有很多優秀的白描創作,其中不乏意筆白描,如第6屆朱新建的《他的車子找不到了》,第11屆張英才的《錦繡家園》,第12屆劉文西的《潘天壽我敬愛的老師》,羅寒蕾的《大的小的》,譚昌龍的《和順家園待春歸》等。21世紀以來,不少出版社陸續出版了一些畫家的白描作品選,如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徐默、周晉編著的《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材精選——中國現代人物線描技法》,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中央美術學院韓國榛教授的人物寫生作品集《名家白描——韓國榛》,朝華出版社出版了《當代名家線描人物精品》系列《劉金貴》《尚可》《何家英》等,這些作者也都是各大美術院校的名師,他們的關注點和研究成果無疑值得研究與學習。
三、意筆白描與工筆白描的異同及高校中國畫教育中意筆白描的缺失
意筆白描是和工筆白描并提的。先說共性,就是“線”。謝赫“骨法用筆”是指以“筆線立骨”,強調中國畫的表現手法是一種“線性”的表達方式。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書畫同源同法說”,談及顧、陸、展、鄭時以“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論,可見“線”是體現作品風格高下的決定因素。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將線條的重要性放在古代繪畫美學思想的第一位,引用了《論語》“繪事后素”和《韓非刊“客有為周君畫莢者”的故事,說明線條是中國畫的美學精神,并指出中國的雕刻、建筑、戲曲等藝術形式也是線的藝術,是流動的線,有組織的線。“線”是中國畫的精神、符號、標志,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不可替代的形式構成,相較而言,工筆白描更嚴謹、保守,意筆白描則靈活多變,有動感。以白描花卉課程為例,多選用宋代院體花鳥為摹本,不可否認這些作品是經典杰作,然而,有兩點值得思考,一是這些作品都是工筆設色作品,有以色誘人之嫌,在線的考量上不如單純的白描作品,二是隨著時代發展,社會呈現出多元化、跳躍、熱情、有沖擊力的面貌特征,原有的工筆白描表達方式漸顯固步自封,不如意筆白描符合時代陸。
高校美術類院校的課程設置一般都有白描課程,以傳統工筆畫的白描技法練習為教學內容,先用硬筆線描做草圖,經過修改再以勾線筆在熟宣上拷貝勾勒,教學方式嚴謹合理,相應的參考資料如《中國古代壁畫精華教學叢稿》系列,《古畫·臨摹·實技》系列,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叢書《八十七神仙卷》《送子天王圖》系列等都很完備,早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模式。具有寫意性質的意筆白描課程在人物畫方面也有不少探討,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出版了相應的書籍,但還處在小范圍的探索階段,沒有形成專門課程的設置,更沒有在全國范圍推廣。意筆白描花卉技法則鮮有人探索,多數學校沒有相關的訓練和嘗試。意筆白描課程作為工筆與寫意之間的銜接,對學生熟練掌握毛筆的筆性,認識線與線之間的聯系性,掌握線的多樣性、畫面切割的形式構成方式、黑白灰效果的處理,對物象的細節和表現方式的研究,對作畫狀態的自信力培養等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不應讓意筆白描課程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缺失,尤其應該增設意筆白描寫生課程,一幅好的寫生作品就是一件優秀的創作。
本文為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新時期高專中國畫特色課程教材建設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JGB286。
程平:桂林旅游學院視覺藝術系副教授
歐來榮(通信作者):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