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今天多數情形下加權指數略強于不加權指數的走勢,歸功于金融...
趙芳
摘 要:從皮影戲衰落現狀的微觀視角下,對處于轉型期的宏觀民間藝術整體現狀進行反思。基于民間藝術的生存土壤的變化給民間藝術帶來的“危機”,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搶救”工作進行理論分析,認為民間藝術應融入現代日常生活當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并提出應提高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使中華優秀傳統在傳統向現代化過渡時期肩負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光榮使命,榮耀著我們自強自信的民族精神。
關鍵詞:華縣皮影戲 民間藝術 生態轉型 文化自覺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開始受重視的當下語境中,怎么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民間藝人們不因經濟情況轉變而放棄對藝術的追求?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皮影戲日漸式微,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皮影戲被披上“保護”的外衣,不知是該為之嘆息還是自豪亦或是慶幸?嘆息皮影戲在千年的風吹雨打中傳承到當下,但卻失去了往日的地位,逐步衰落;皮影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如此冠冕堂皇的頭銜難免心生自豪感;慶幸的是皮影戲還未衰落到消亡,只有通過社會知識分子的呼吁才能重煥光彩的地步。
清華大學學者沙垚在華縣進行田野考察時,對華縣皮影戲式微得現狀進行了深刻地反思,其中記錄相關藝人的表述:“只要能賺錢,可以不唱戲。”“當年唱戲是為了賺錢,如今不能賺錢了,就在家里打麻將。”“不止一次的背叛皮影戲,去做別的行當,以便養家糊口。”①通過藝人們的這些淳樸的語言,得知是收入的高低決定了一些民間藝人從事或者放棄藝術生涯。迫于生活的壓力,藝人們不得已放棄唱戲,去尋求一份可以給生活帶來些許保障的工作來維持生計。美國當代著名文學理論批評家詹姆遜的觀點認為,“社會機器完全是以純經濟的方式來組織的,社會中存在的一切都和經濟有關,都受經濟的制約。”②現代機器批量化生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許多舊時代的傳統被我們拋之腦后,一切能存留下來的都與經濟密切相關。然而,皮影戲的式微是由于皮影戲藝術本身的魅力缺乏失去了其“賺錢”的功能嗎?尋其根源,筆者試圖從客觀的民間藝術的生態環境轉變、主體“人”的因素方面進行闡釋,并引發對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考。
一、 民間藝術的生態環境轉型
在新興高科技還未打開我國國門之際,農耕社會也還未解體,一個民族千百年來不斷傳承與發展的傳統文化、民間技藝依舊自然地演變著、繼續著,皮影戲正是在有其適合自我發展的生態環境中延綿了兩千年之久。王文章先生曾指出:“相對封閉的社會文化環境,是保持傳統文化的穩定性和完整性、使民族民間傳統技藝能夠在代與代的傳承中自然延續的客觀條件。”③封閉的農耕社會其穩定性正是皮影戲生存的沃土,也正是皮影戲經久不衰的一個客觀條件。然而,到了20世紀九十年代,新的信息技術、現代化產業和商品經濟地強烈來襲,打破了原來那種相對封閉的社會文化環境,使得民間藝術的立足之地微乎其微。許多傳統文化中增添了不少的現代化元素,例如,傳統婚俗儀式中抬新娘的轎子換成了轎車;喪禮上出現了現代流行歌曲。而曾經的“皮影戲窩子”如今也已經沒有了昔日的輝煌。曾經的封閉,沒有現代流行歌曲,人們過節辦事都請皮影戲來表達熱鬧、歡喜、悲傷、紀念等一系列心理上的共鳴,而如今,皮影戲的地位已然被流行歌曲的地位代替。皮影戲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變形,皮影戲的文化空間(即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變成了歌舞劇的歡樂圣殿。王文章先生也曾呼吁保護民間藝術的生態環境“我國民間許多習俗都與特定的文化生態環境緊密相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保護其生態環境”。④沒有了特定的文化生態環境,多數民間習俗都難以為繼,因此生態環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最為緊要的方面。
在生態環境轉型的條件下,家庭傳承下的個體民間藝術會在家族接班人身上得到傳承,家族傳承對民間藝術的傳承保護起到了積極地作用。對藝術家族傳承的戲班相比較,普通戲班有較強的保密性,這種祖傳的技藝是由血緣關系決定的,因此祖傳的技藝對于家族繼承人來說是彌足珍貴并引以為豪的。技藝由血脈相承,繼承人肩負著傳承祖上遺產的重任,必定會虔誠學習,以保祖先留下來的技藝繼續發揚光大。家族沒什么大變故,技藝就不會失傳。但是群體性的民間藝術——華縣的皮影戲則不同,老藝人的子孫們都紛紛外出打工,無人愿意繼承這份出力不討好,“賺不來錢”的技藝。“皮影戲窩子”也已經沒有太多人欣賞皮影戲,更多的是在過節或者舉辦紅白事宜的時候欣賞流行歌曲以求熱鬧。顯然,新時代的流行歌舞取代了皮影戲審美娛樂的社會功能。但是新時代歌舞取代不了皮影戲歷經歲月洗禮的深厚韻味。皮影戲是從農耕社會傳承下來的有著兩千年之久的傳統技藝,它蘊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和獨特技藝,這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因此,我們需要保護民間藝術的生態環境,使我們民族的“根”繼續在沃土上發芽,生花。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尋求民間藝術與時俱進的道路,使其適應潮流的發展。
二、 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雖然適合民間藝術生長的相對封閉的社會生態環境由現代化沖擊得嚴重變形,但是民間藝術能夠與時代潮流相結合,在新的形式環境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沿著“可持續發展道路”行走,也不至消亡,甚至會重煥魅力。左漢中先生曾告誡讀者“中國民間文化的相對封閉和穩定,必然給民間美術造型的創新和發展帶來了阻礙。”⑤如今我國農村農業結構向工業結構地華麗轉型,現代化的發展改變了兩千年來的農耕社會結構,構成了自成體系的文明秩序,使中國民間藝術封閉的大門已經敞開,在新舊文化更迭的重要時期,民間藝術的生存延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和沖擊的同時也給民間藝術帶來了創新和發展的機會,也正是考驗民間藝術可持續性的關鍵時期。
一切民間藝術都需要在與自然、現實與歷史的互動中不斷生發、變異和創新,注定了民間藝術處在生生不息的運變之中。“新舊民俗的更迭和盛衰消長雖然是客觀規律,但其民俗本身的精神內核是相對穩定的,文化現象的更迭變化不會輕易改變一個民族文化的基因、民族文化的根。”⑥民間藝術充滿生機和活力,具有“活態性”的鮮明特征,皮影戲是經過歷史得沉淀凝聚著民族的傳統文化、風俗習尚的傳統民間技藝,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與每個時代的新鮮事物碰撞,依然傳承至今,其民族的精神內核遙想而知。當今提倡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民間藝術面臨自身創新性與時代潮流迎合的緊張時刻,如何在不失皮影戲“本真性”的前提下將其與當代文化產業緊密結合,并充分體現其“活態性”,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面對這樣的危機,我們也做出了相應的搶救努力:通過法律、規范、規章、制度、宣傳等措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部分民間藝人也有了“國家活的珍寶”的頭銜被保護起來。這樣的保護在保持文化被傳承的優勢下,難免會失去其本身在特定的社會團體中的本真性與活態性。然而,還有很多瀕臨消亡的民間藝術沒有被列入到被保護的行列,難道就要坐以待斃嗎?
對民間藝術應給予保護性的開發。民間藝術研究學者唐家路先生的博士論文《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中強調,“如何合理適宜地將民間文化藝術的元素融入到現代日常生活的過程中,是保護民間文化藝術最有效的方式”⑦
三、 造物者“人”的“文化自覺”素養
一系列的保護方案、搶救措施的實行是實現民間藝術可持續發展的客觀條件,然最重要的還是主觀的“人”的因素。曾經皮影戲藝人們為了生存,不止一次地背叛皮影戲,外出打工亦或是做別的工作。皮影戲對于他們來說是維持生計的一種職業,當這種職業不能夠滿足“吃得飽、穿得暖”的時候,他們便沒有理由再堅守下去。迫于生存放棄唱戲的時候,藝人們應該依稀記得曾經是因為生活而選擇去學戲。如今,民間皮影戲的市場仍然不可觀,沒有市場,皮影戲就要面臨被拋棄的下場。
雖然有些藝人已經被列入到“國寶”的名單,被保護起來,可是“國寶”后繼無人,“人亡藝絕”的現象在我國絕非個案。民間藝術在將要銷聲匿跡的邊緣搖搖欲墜,尤其是老藝人們的羽化,更是加速了藝術的失傳。面對民間藝術經濟失利就后繼無人的殘酷現實境遇,在造物者“人”的方面,我們需要一種的是一種喚醒“文化自覺”的力量。
如何喚醒我們的“文化自覺”意識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個民族的文化呈現出的是一個民族的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論《唐人是詩歌中所表現的民族精神》一文中認為:“漢唐的詩歌里都有一種悲壯的胡笳意味和出塞從軍的壯志,而事實上證明漢唐的民族勢力極強。晚唐詩人眈于小己的享樂和酒色的沈醉,所為歌詠,流入靡靡之音,而晚唐終于受外來民族契丹的欺侮。”民族的文化興衰與民族的整體實力強弱成正比,民族的強盛勢必帶來民族文化的繁榮景象,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也支撐著民族的興盛。
民族文化自豪感來自于我們的自知之明,需要我們深刻地從本質上認識到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核,反對盲目的歷史虛無主義,反對片面的盲目自大。民間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承載了我們民族的生活方式、習俗風尚,是我們民族的靈魂,需要我們新生代在有自知之明的前提下將之與時代潮流相適應并繼承與發揚光大。耿女士在鼓勵沙垚堅持對民間藝術的調查搜集工作時說,“命運安排她生長在中國,就要對得起她的父親。她只求做一個閃亮的‘小燈泡。當孩子們有一天發現自己國家的文化博大精深,意識到華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民族賴以生存的根的時候,希望他們內心充滿民族自豪感,能夠跟著‘小燈泡找到回家的路。”
如今我們需要“小燈泡”,“小燈泡”是我們“文化自覺”被喚醒的力量。當千千萬萬個“小燈泡”閃耀在當今華夏文明大地時,我們的民間藝術文化將會不斷地創新、進步,重拾往日魅力,不會被歷史遺忘,依然會肩負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光榮使命,榮耀著我們自強自信的民族精神。
注釋:
沙垚.土門日記——華縣皮影田野調查手記[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美】詹姆遜, 唐小兵,譯.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
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潘魯生.關注旅游文化[J].山東社會科學. 2000(5).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到的一個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堅守傳統。自知之明是為了增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為適應新環境、新時代而進行文化選擇時的自主地位。(引自費孝通. 重建社會學與 人類學的回顧和體會[J]. 中國社會科學. 2000(1).)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