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開發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ppt
孫晗+王國文
摘 要:為了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等相關指導精神,中美視頻互動課程以其全新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為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實現了中國學生在不需要出國的情況下就做到與美方大學的教授和學生進行學術交流,其雙重心教育理念不僅提升和擴展了學生自己的思想方式和空間,發揮了美式教育對于大學生理解學術問題的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為教師的教學改革和思路拓寬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關鍵詞:中美互動 美式教學 雙重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1]因此引入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是提升和擴大中國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關鍵因素,讓中國的大學生在國內就體驗到美國知名大學教授的面對面授課并同時與美國學生就同一問題進行互動交流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教育教學改革方式,黑龍江大學開展了中美互聯網視頻互動課程,本文就該課程的創新型教學理念、手段和方法改革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一、中美視頻互動課程教學過程和內容簡介:
中美視頻互動課程是基于互聯網開展的視頻連線技術實現中國國內高校教師和學生與美國知名高校教師與學生面對面講授同一門課程,最開始實行的是中美文化中的顯著差別和中國學生熟知的美國和西方思想進行知識研討,課程名稱為《中美文化沖浪》,主要內容是結合美國人所感興趣的中國儒家思想和孔子研究等問題。目的是加強來自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學生對于同一問題的分析和研討能力,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深度和廣度。該課程通過網絡建立了中美學生互動平臺,互動網站平臺實現了中美雙方的教學資源共享,并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介紹,為學生在互相課程開始前做好了前期鋪墊。該視頻互動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基于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為代表的西方哲學基礎、以中國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研究、中西方志愿者文化等三大主要方面。
二、中美視頻互動課程的新型教學理念
美國教育突出自由發展,并鼓勵學生跳躍式發展[2],提倡學生針對一個問題去實施發散性思維來思考問題,重在突出自我的個性認知,并能夠在邏輯思維上做到支持自己所持的觀點。中國的傳統型教育理念更側重于對于學生的約束服從和按部就班,打好基礎并穩步推進。中美兩國的教育理念都有各自的優勢,因此,把兩種理念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兩國的學生都能夠體會并從新型理念中獲得提高是最重要的。做好中美視頻互動課程的教學理念基于以下原則:
第一,在授課過程中實現雙重心,即教師與學生并重,美國強調“個體本位”,課堂上大部分時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整節課教師講得很少,學生思考、動手的時間很多[3],教師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針對一個問題進行自我分析;我國傳統教育理念更側重于以教師為主體,由教師對核心問題進行分析和講解,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路,學生圍繞這一思路進行充實和更全面的研究。視頻互動課堂所提出的雙重心理念的具體內容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對于中方教師來講,要從多方面為學生提供思考角度,同時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個性和理解去做出修改、整合和產生新的個性觀點,由于中國學生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更不善于從多角度看待問題,所以教師要把學生推到課堂主體位置,促使學生在美國學生所提出思路基礎上提出其他選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和學生的互動,既起到指導作用,又起到推手作用,保證學生既親身體會到美國學生的個性化和創新思想,有能夠開拓自身的思考深度和廣度。
第二,改變學生的思維局限性和片面性,灌輸式教育的理念是突出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和服從,因而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深度有一定的認識但是開創性和廣度認知不足,美國啟發式教育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知識和權威提出質疑和運用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來從廣度和深度進而靈活掌握知識,所以這就會使得中國學生在思考問題角度產生一定的局限性和理解的不徹底性。在美國課堂上,團隊合作是重要特征,因為每個人的思路是有局限性的,而且思考的內容并不全面,只有通過互動型的分組協作才能夠使中國學生意識到自己思路的片面之處和其他人的可借鑒內容。
三、中美視頻互動課程的教學基礎
中美互動課程的最基礎要求是中國學生能夠與美國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因此從中國學生的角度來看,核心問題是自身的英語口語表達,口語的使用絕不僅僅停留在日常生活對話,簡單情景模擬演練或者是生活閑聊等基礎口語,而是依仗英語口語作為媒介來同美國教師和學生進行對話,這就要求中國學生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英語口語的發音一定要標準,盡量使用美式發音,發音盡量做到自然、簡明、準確,語速不要太慢,要盡量避免連讀和吞音等語音現象的出現,以免對美國學生造成理解障礙;第二、要掌握基本的專業詞匯,由于本課程的最初階段不是生活語言,因此要求學生掌握相關領域的基礎專業詞匯和表達方式,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溝通;第三、要加強英語聽力的水平,做到能夠基本掌握美國學生所說的主要內容要點和個人觀點,保證在聽完美國學生的陳述以后能夠勾勒出論點—解釋—依據這三個框架的內容;第四、要熟悉西方式的研討表達方式,其中包括語言的組織、基本表達句型的使用、觀點解釋等結構的銜接問題。
中美互動課程教與學的基礎是中方教師的英語水平、對于國外教學模式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以及組織課堂引導、督促中國學生改變思考方式的能力,因此對于中方教師的素質業務有一定的要求。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能夠指導中國學生如何撰寫美式論文和課后報告,其中教師要教會學生五個重要核心要點:第一、能夠把論文所圍繞主題的內容進行有效、詳細地論述,清晰地表達個人所持觀點,并且提供相應具有說服力的論據;第二、能夠做到文章組織結構符合西方的邏輯規律,能夠恰當并清晰地進行解釋、舉例和使用細節說明問題;第三、能夠做到論文論述的思路嚴謹、論述邏輯具有良好的連貫和一致性,符合邏輯思維的正常順序;第四、英語詞匯的使用要準確表達作者的意圖、同時詞匯的選擇要做到豐富多樣,避免單一詞匯的反復使用,在論述過程中能夠使用地道的習語進行詳細說明;第五、要把語法錯誤降到最低,避免出現讓讀者和老師無法準確理解句意的語法錯誤,同時要避免過多使用簡單句型、要盡量多使用復雜句和復合句來寫作。
四、中美視頻互動課程的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
美國人文社科課堂的教與學模式分為三個模塊:課前預習(preview) + 課上討論(in-class discussion)+ 課后報告(report),對于中美視頻互動課程的教學模式來講,把美式教學模式進行良好的應用,讓中國學生進行良好的體驗是重中之重。在每次互動課程開始之前,以西方哲學思想此門課程為例,布置給學生美國教材里面關于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基本哲學思想的相關閱讀內容,包括哲學原理和實例分析,要求學生把相關原理與自身的經歷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形成思想提綱,并且通過發散性思維來提升對于原理理解的廣度和深度,預習的過程要求學生做到熟練掌握所要講解內容的原理,理解這些內容與西方文化的關聯性所在,獨立思考生活中的相關哲學現象并做出分析;同時,在已經建立的網絡討論平臺上根據美國學生已經做出的案例分析和理解結論進行回應互動,讓預習的結果以網絡平臺總結的形式得出結論。課上討論是最關鍵環節,傳統的教育模式,很多教師都是提出一種具有一定權威性的解釋和結論,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即使學生有了創新型的結論,往往不會受到重視,被邊緣化處理。中美視頻互動課程基于雙重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在課堂上教師要深入到每個學生的結論和思想提綱進行系統的分析和邏輯推演,從客觀地角度根據教師自身的判斷對學生做出評價。在通過視頻連線與美國學生進行交換意見的時候要注意記錄和傾聽美國學生個性化的結論和邏輯推演,并運用批判性思維來客觀分析自己對于美方學生陳述的理解,在此過程中要注意不僅僅是做出表態,更重要的是提供邏輯分析依據來進行討論。課后報告的要求不僅僅是對預習和討論之后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總結,尤為重要的是要對自己沒有想到的也就是自己的局限性進行剖析,這種局限性和片面性是如何產生的,是從哪個角度出發而想到的,對于他人的思考角度和思路有著怎樣的理解和判斷,最終結合自己的初始思路進行最終總結,這才能形成具有批判思維的美式課后報告,真正意義上實現學生學習理念上的創新和突破。
中美視頻互動課程對于學生成績的評價也同樣采用雙重心原則:以往傳統的本土教育側重于給學生劃分重點學習內容,學生對于基本理論進行強化記憶,形成不同要點,在答題過程中也會以所背誦的基本要點為核心進行闡述。本門課程的創新之處在于采用美式案例論文(essay)和要點考查相結合的形式進行。采用40% 平時論文成績 + 40% 期末知識點考查和應用+ 20%出勤的形式,每次論文均以40分計量得出平均值,每次論文的內容完全按照美方教授的要求進行布置,對論文做出評價的依據也按照美式評分標準進行;在知識點考查的方面,側重于理論應用型的命題形式,主要目的是要考查學生在運用原理的過程中是否提出了按照自己的理解所做出的判斷,是否包含了個性化的表達。總的來說,中美視頻互動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美式教育為主,促使中國學生積極對人文社科現象進行理解并進行個性化的表達并得出結論,雙重心的教學模式則兼顧了中國學生具有的傳統型學習方法,通過教師的督促和指導改變學生的接受知識方向。
綜上所述,中美視頻互動課程是高等學校教學領域新興的一種教育形式,不僅僅能夠讓中國學生實現不出國就與美方大學教授和學生的學術型互動,更重要的是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全新的參考,讓學生在學習模式和方法上拓寬了思路,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開辟了新領域。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 宋英杰,呂璀璀. 中美教育之差異及對中國教育改革的啟示[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6).
[3] 楊麗娟,婁輝. 淺議借鑒美國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高職課堂教學方法[J]. 改革與開放,2010(12).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