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 現代平面設計的思路
侯曉宇
摘 要:中國傳統色彩在現代平面設計當中的運用,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融合點。如何審視傳統色彩觀與現代平面設計之間的關系,如何使二者的融合既不失時代的新鮮感又具備民族性和文化厚度,是本文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傳統色彩 現代設計 融合
在全球一體化日益加劇的今天,雖然藝術面貌越來越多樣,但是現代設計所呈現出的文化趨同性問題卻日益尖銳和突出。雖然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的風格樣式和藝術面貌上日漸多樣化,但卻存在著缺乏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弊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博大,從傳統色彩觀中汲取靈感,是中國現代平面設計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一方面可以充實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的文化內涵、豐富其表現形式;另一方面亦是對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二者相得益彰、相互裨益。
一、色彩的符號性
之所以說借鑒中國傳統色彩觀是現代平面設計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方向,是因為色彩是人類繼圖形以外最重要的視覺要素,魯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藝術與視知覺》一種中闡述格式塔心理學時提到了一系列心理測試表明,在體現和表達人類情感和感受方面,色彩擁有其他視覺元素不能比擬的重要作用①。
色彩本身是我們對光的一種視覺效應。我們對色彩的感知一方面來自于波長不同的光的折射,這是色彩的物理性;另一方面取決于人類眼、腦和生活經驗的視覺感受和心理體驗。早在古希臘古典時代,亞里士多德就曾談論過光和色彩之間的關系,19世紀,光學領域三原色理論的提出為印象派繪畫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20世紀阿恩海姆的《色彩論》則從藝術心理學的角度談到了色彩的認知功能。“人類對于色彩的認知有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物代色……第二個階段是以物比色……第三個階段是寓意于色,即使色彩具有抽象化、符號化的意義。”②就是色彩帶給人們的聯想作用,換言之,色彩在人們認識世界、感知色彩的過程中被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屬性,并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成為了特定意義的載體延續下來,色彩不再僅僅是人類對于光譜的單純視覺效應,而更多的是作為象征符號存在于我們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之中。
如中國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征革命,五角星的黃色表示中華民族為黃色人種;又如德國國旗由黑、紅、金三色組成,黑色象征日耳曼民族嚴禁肅穆的民族性格,紅色象征人民追求自由的熱情,金色象征理想和真理的光輝。不同的色彩被人民賦予了不同的性格和含義,它在一定范圍內具有普世性、同時具有民族差異性,比如紅色和白色在東西方文化語境中差異較大。另外,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于色彩的理解也會發生轉變。以藍色和粉紅色為例,今天人們往往以藍色代表男性、粉紅色代表女性,但是在法國洛可可時期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男性形象多穿著粉紅色而女性形象穿著藍色服裝居多。因此,我們對于色彩的認識應該考慮特定文化因素。反之,在現代平面設計中,選用色彩應該考慮到其特定語境下的符號性。
二、中國傳統色彩的文化來源與形成
“傳統色彩”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在某一特定的群體中長期、反復出現的色彩或色彩組合模式,即民族的色彩符號。③
中國傳統色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重要要素,有著其獨特而成熟的理論和體系,它的形成受到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倫理觀念的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五色觀”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色彩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宇宙觀、宗教觀、倫理觀和民族心理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融匯了是中國傳統文化于一體。
中國傳統色彩理論的基礎即指青、赤、黃、白、黑這五色體系。從周朝開始,中國古人便稱青、赤、黃為彩,劃白、黑為色。《周禮·考工記》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張,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繡。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龍,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凡畫繢之事后素功。”由此可知,青、赤、黃、白、黑五色為正色,早在先秦以前,它們及其間色便功于畫繢之事,后效之。
從《考工記》中我們可知,這五色觀與道教以及上古樸素宇宙觀之間的聯系,黑、白兩色代表了道教陰陽兩極觀念,象征著事物發展的兩個極端,即“有”“無”的哲學思辨體系,而黑、白兩色又與由此形成的間色——“灰”構成了中國水墨藝術的色彩與意境。五色對五行,不僅青對木、赤對火、黃對土、白對金、黑對水,而且五色之間的兩兩相次所得間色的原理也可以和五行之間的相生關系相對應。
此外,從五色對應的方位來看,五色觀還與上古樸素宇宙觀有關,一有東方青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玄帝,中央黃帝;又有蒼璧祭天、黃琮禮地。不僅如此,五色觀還與古代倫理觀念和儒家學說息息相關,象征著皇權的威嚴,是中國傳統倫理觀念中等級觀念的集中體現,更在中國古代帝制文化中的十二章紋中有明確體現,具有明貴賤、別等列的作用。五色觀集中體現了帝制社會上層建筑的意識文化形態,是古代中國占據統治地位的色彩體系。
色彩的世界不會如此單調。從符號學角度來看,色彩作為一種民族符號,具有象征性和指向性兩種特性。上文主要是就色彩的象征性來談的。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五色觀所包含的深邃的文化象征意義。當然,除了青、赤、黃、白、黑五色之外,中國民間民俗中流傳的傳統色彩及配色還有很多,雖沒有五色觀如此深邃,卻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如不同派別佛教藝術和南北方園林建筑,宋瓷青、白釉和明清青花瓷,東北地區的大花棉襖和江南男藍印花布,文人筆下的清淡高雅與民間藝術的濃郁艷麗;又如佛道教的黃色與灰色,喜喪事的紅色和白色,還有京劇表演藝術中各類人物對應的各色的臉譜,都具有極高指向性的中國傳統色彩符號。
三、現代平面設計與傳統色彩的關系和結合手法
日本色彩學家琢田敢認為“色的聯想就多數人來說具有其共通性。一般來說,它與傳統密切相關……色的象征性既有世界共通的東西,也有一些由于民族習慣而不同的東西。設計色彩圖案,認識色的象征性極為重要,通過所運用的色彩,能使之傳達出設計的意義。”④因此,傳統色彩作為民族文化的符號象征,在現代平面設計的應用,對于增強集體認同感,凝聚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審美觀念,弘揚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在現代設計領域中,從環境設計到服裝設計,從產品設計到標志設計,從平面設計到包裝設計,從越來越多的設計門類開始注重民族性的體現,并廣泛地從傳統文化和藝術中汲取營養和靈感。這對于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傳承角度而言都是利好的勢頭。我們可以認為,傳統文化為現代設計打開了新的局面,現代設計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兩者相輔相成。因此,一名合格且優秀的設計師必須重視對色彩的運用。
1.傳統色彩與圖形文化意蘊的延伸
平面設計作為一門視覺傳達藝術,具有很強的傳播功能。在平面設計中,形與色相互依存,色彩需要憑借圖形約束來明確其指向性和象征性,圖形也需要借助色彩加以強化視覺沖擊力和信息傳導力。色彩效果直接關系到作品的好壞與成敗,它兼具“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的作用。在一個優秀的平面設計作品當中,色彩與圖形的相加不僅僅是1+1=2的效果,而是可以更好地激發觀者的文化認同感和聯想感,傳遞出更為豐富的文化與精神內涵。
傳統色彩由于其時代感和文化底蘊,總是給人一種洗去都市鉛華,重返精神家園的心理暗示,因此也常常配合具有中國元素或者是東方韻味的圖形出現,制造出田園牧歌般令人神往的精神愉悅感,如“傳統與文化”系列招貼設計,普遍采用中國結、園林花窗等圖形和藍、綠、黃等清新素雅的色彩,營造出詩性江南的文化氛圍。中國聯通的標志設計巧妙的借鑒了中國結的盤長紋,并且運用給了經典的中國紅,利用典型的傳統文化元素象征企業文化拉近了用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
2.傳統色彩與文字情感表達的聯系
文字是平面設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鑒于漢字本身具備形象化和象征性的特點,并且具有很強的文化辨識度和民族認同感,其在解體結構上所凝聚的審美觀念和文化不言而喻,本身就很容易引起觀者的文化和情感上的共鳴。其中尤以象征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的文字典型,這類設計主要記住在禮品包裝和婚慶用品設計上,以紅色、黃色和金色等暖色為主要色彩,營造出一片張燈結彩的歡快氣氛,既給人一種豐收的富足感,有給人一種輕松的愉悅感。由于中國民間文化當中煙酒具有鮮明的節日氣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經典的煙酒品牌都是以紅色和金色為主要的色彩出現在設計當中,例如香煙品牌中的紅雙喜和黃鶴樓,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設計。
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象征著積極、樂觀、吉祥、生命力、喜慶和幸福,所以被譽為中國紅。北京奧運會會徽“舞動的北京”和歷年春節年份字體設計,都是運用的紅色。同時將字體結構和元素與傳統文化符號有機地結合起來,烘托出了濃郁而熱烈的喜慶氛圍,最大化地發揮了色彩與圖形之間的互動關系和相加效果。
3.傳統色彩搭配與思想情趣的傳達
色彩搭配主要是對傳統紋樣及傳統造物配色的借鑒,充分發揮民族習慣和喜好對民眾心理暗示的作用。最常見的民族配色有水墨山水的氤氳墨色,青綠山水的青綠、金碧之感,以及青花瓷器的青白相間之色。不同的配色也有格調高低之分。中國傳統美學以儒釋道三家影響最為深刻,而色彩方面則以老莊道家色彩觀為首。在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當中,以的水墨藝術最受推崇。它在形、色兩方面均象征了中國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國古代人文對人生、對自我、對宇宙的終極思考,無論是“計白當黑”的藝術情趣還是“墨分五色”色彩變化,都給人以無限的意象空間,是東方氣質的最高代表。
結語
傳統色彩作為巨大的歷史文化寶庫以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和藝術格調為中國現代平面設計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充分認識中國傳統色彩觀,找到傳統色彩觀與現代平面設計的融合點,對于提高中國現代平面設計意義深遠。
注釋:
① 【美】 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454-506.
② 易思羽.中國符號[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434.
③ 張岑.從符號學的角度淺談“傳統色彩”[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第2期P14-15.
④【日】琢田敢,易利森.色彩美的創造[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6:89.
參考文獻:
[1]趙娟.中國平面設計中的傳統美術色彩研究[J].藝術百家,2012(3).
[2]張岑.從符號學的角度淺談“傳統色彩”[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2).
[3]楊建明,趙娟.從中國傳統色彩觀探析傳統色彩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J]. 美術大觀,2016(2).
[4]齊振倫.中國傳統色彩觀與當代平面設計[J].才智,2010(14).
[5]楊翩.淺談中國傳統色在現代平面設計當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13(10).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