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摘要:文章通過對國內外立體書進行調查研究,總結其表現特征,運動模式及表現樣式等,并分析其未來發展趨勢,通過實踐來探究全景立體書的多種視覺表現形式的多種可能性。
關鍵詞:立體書;全景書;視覺表現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6-0186-02
我國作為紙的發明國,紙文化貫穿著中華歷史文明的始終。紙藝(paper art)從空間關系來定義,分為平面紙藝和立體紙藝,平面紙藝指二維空間中所表現出的較為平整的工藝手法,例如剪紙。立體紙藝則是通過人與紙的互動產生運動變化,翻動書頁的過程中,二維平面空間瞬間增添一個或多個維度,從而延伸了時間和空間的可能,極具觀賞性和藝術價值并伴有五感體驗的藝術。“pop-up”一詞作為立體紙藝的英文原文,起源于1932年美國藍絲帶出版社(Blue Ribbon Press)設計發行的《杰克與巨人》一書,其中首創“pop-up”一詞表示立體的彈出形式,并注冊版權,之后的立體書(pop-up book)一詞便由此得來。彈出式(pop-up)立體紙藝指的是紙張以 180 度展開,通過折疊,裁切粘貼的內容就會由此彈起跳出,當紙張合攏時所有彈出式的結構會迅速收回,實現從平面到立體的轉換。
立體書是通過人與紙間親密交流互動,從而變幻紙結構來傳遞視覺信息的載體,除了傳統的紙張作為材料外,新科技新材料的運用也豐富了現代立體書傳達信息的視覺表現力,立體書的發展主要表現特征如下:
1、空間性:立體紙結構運空間的轉換,令視覺傳達設計更具表現力和可能性,它突破傳統的平面范疇,顛覆了傳統紙藝以印刷為主的制作設計方式,這種多維度的形態設計拓展了信息傳播的廣度與深度。
2、互動性:通過人與紙的互動來傳達信息,用翻拉掀轉等動作實現了信息內容表達過程,發揮了能動性,加深理解和激發受眾想象力的同時,改變了傳統紙張單方向傳遞信息的模式。
3、趣味性:立體書較一般的紙出版物設計而言更注重受眾的感受,設計師通過趣味性的編排設計生動地表達作品的內涵和意義,更直接有效地吸引受眾的關注和情感共鳴。
4、藝術性:立體書不再局限于單一的造型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與科技,多學科,多領域,多材質跨界融合的現代藝術美學,更具視覺張力和藝術性的作品,受眾在接受信息傳達的同時還得到藝術美的體驗和感受。
除此之外,立體書的紙結構運動模式對信息傳達的表現力也至關重要,美國權威機構立體書協會整理總結的十大運動模式:
1、多層次 (Multiple Layers) 是將幾個場景分為不同層次,運動時,層疊垂直聯動。
2、浮層(Floating Layers)由水平的紙張彈起來,一層疊一層。
3、V字折疊 (V-fold) 當頁面180度水平時,自動被拉起來折成的V字型會垂直于紙面上。
4、魔幻立體(Magic 3-D Objects) 在平面上呈現立體的形,用對角線作為立體形的基準線,對折于頁面的中線。
5、運動的手臂 (Moving arm) 當頁面翻開時的拉動位移,就像運動的手臂一樣。
6、旋轉圓盤 (Rotating disc) 旋轉圓盤透過特別設計的窗口,通過運動變換出不同的景象。
7、滑動 (Sliding Motion) 將要滑動的對象連結在一個有固定運動方向的拉桿上,藉由抽拉力來移動對象。
8、拉升 (Pull-up Planes) 在要拉起的對象連結到拉桿上,水平方向拉動時將對象向上拉起。
9、旋轉 (Pivoting motion)將要運動的對象固定于頁面的旋轉點槽內。在來回拉動拉桿的同時,對象會做出聯動效果。
10、變換圖像 (Changing picture) 當拉動拉桿時,圖片會如同動畫特效般換成另一圖像。
除此之外,立體書的表現樣式也非常豐富,比如復寫式(Fanfold),它是一種傳統的立體書制作技法。大多由上下或左右對開,分別外凸里凹相折,頁面翻開成垂直狀,呈現三維效果。旋轉木馬式(Carousel),顧名思義樣式就像游樂場地旋轉木馬一樣,層疊交替,有立體的景深感,根據題材的不同,通常分為四至六面,面面相連,每個面前后則有不同層次的場景設計(通常不少于三層),旋轉木馬式立體紙藝較常用作表現房屋建筑內部。這種立體書樣式有著樸實的立體感,也可用來裝飾或把玩(娃娃屋)。除此之外,隧道書(Tunnel Books)也是常見的類型之一,隧道深邃感的立體書,有著超強的景深效果和空間感,作品通常以彈簧式多景層來表現,層次鮮明,伸縮自如,引發觀者好奇心想去一探究竟。
自多年前購得第一本立體書起,立體書從未脫離筆者的生活,吸引筆者的不僅僅是它的立體美和不可預見的驚喜感,更多的是通過人與紙張溫暖的交流互動過程,以及紙結構的精巧創作構思。這次對全景立體書的視覺表現探究選題結合自身的生長背景,選擇記憶情感中最熟識的老北京文化,集歷史、人文底蘊與傳統文化于一體,通過立體書作為載體,用意象的手法去表現筆者對老北京的情懷和這座老城的精氣神兒。
創作初期,筆者選擇了代表北京的地標性古建天壇祈年殿作為表現主題,因其建筑結構符合以中軸360度旋轉完全對稱原理,適合制作立體全景書,這次的創作實驗主要是以紙張鏤空的方式表現祈年殿的建筑外形特征,形成虛空間,與外框的實形相互映襯,形成意象的虛實空間。考慮到需要重復復制標準化的統一鏤空,避免手工制作的誤差性,選擇運用了激光雕刻機技術,雕刻過程中比較遺憾的是激光頭噴射少量的火光使卡紙形成燒紙邊的痕跡,完成20頁后進行中縫對折,用手工裝訂的裝幀形式使其可以完成360度全景式的翻轉。印象中祈年殿周邊建筑群比較低矮,故變成為了風箏的自由天堂,為了體現這個場景,筆者用較輕的細鋁絲做成風箏線同時連結手工剪制的鳳尾風箏,把真實場景還原于在立體書中,增添了些許趣味性和人文色彩。
經過這次創作嘗試,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和歸納:首先是紙張的選擇:起初對實驗的紙張沒有很高的要求,只要可以支持承重重量于是選擇了300g至500g的黑色及白色卡紙作為主要紙材,為了更準確的體現視覺效果和場景意境,還購入了超亮鏡面紙和透明菲林作為輔助的材料,由于激光燒損紙邊導致成品視覺效果不理想,進而淘汰了之前的卡紙選擇了更加適合激光雕刻及立體結構具有強大韌性且不易產生燃燒痕跡的塑性紙張。其次是對體量和重心的考量:需要計算好鏤空的比例,平衡視覺上的虛實空間對比,在可實現的范圍內規劃和精準設計紙的體量和承重能力。第三是立體書結構和形式有機搭配結合:選擇適合主題的表現類型,以360度全景書作為主結構,同時內頁以及頁面與頁面之間的空間也可以作為創作空間,把多種形式有機結合在一起,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最后則是趣味性的呈現:意象的表現形式多少會削弱題材的趣味性,可以嘗試以互動性為主要特點同時增添趣味性的設計元素,需要在創作構思的潛意識中注意這一點。
這次的全景立體書的視覺表現探究制作經歷了數月的修改完善過程,通過反復實踐和經驗總結,最終分別設計制作了單頁款30厘米,高45厘米,共40頁,通過北京一個世紀的發展變遷作為時間線表現主題,章章呼應通過中心軸承重和翻動,每頁都有故事情節,其中部分頁面的紙結構可以通過與讀者的互動運動起來,以動態生動的方式呈現時代主題。制作中,運用白描剪影的表現方式,用純白色的紙唯美的呈現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通過人與紙張的互動,激發觀者的審美體驗和想象空間。每一頁分別用設計軟件AI勾出故事情節人事物的剪影路徑,再與設定好的四合院外形輪廓相輔相承。全書用韌性極好的塑性合成紙作為主材,通過鏤空,絲線連接,轉軸等輔助手段來體現立體互動式動態視覺效果,最后用現代化激光雕刻機與手工制作相結合的方式去制作完成,動靜結合,雅俗共賞。
一本立體書從構思到設計制作完成需要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需要設計者潛心研究,掌握和了解市場和受眾心理,當代立體出版物一直不斷向前發展,涌現出很多制作方法獨特,細節構思巧妙的作品,在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追求新穎獨特的視覺表現形式,探尋歷史價值并通過當代視覺語言將它們傳承下去是我們從業者的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