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版式設計自由版式設計的版面效應 落伍網
焦亞榮
摘要:伴隨我國出版行業的快速發展,為不斷拓寬書籍的銷售市場,書籍版式設計越來越受到各大出版社的重視,在書籍版式設計過程中,自由版式設計理念是設計的主要原則之一,然而,在書籍版式設計過程中,雖然設計人員也在運用自由版式設計理念,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舊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設計人員設計出優秀、完美的作品。本文主要闡述了書籍版式設計中自由版式設計理念的概述、方法等,以使設計出的作品符合市場營銷的需求,滿足大眾對書籍版式設計的需要。
關鍵詞:書籍 版式設計 自由版式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8-0187-03
最近幾年,隨著我國圖書事業的快速發展,為擴展書籍產品的銷售市場,已經成為各個出版社、作家、設計人員面臨的主要問題,尤其是書籍版式設計方面,設計人員必須要更新設計理念,堅持以書籍包含的內容以及消費者的審美需求為主體,能夠在設計過程中融入現代化的理念以及創新的思維素養,從而來不斷提升設計的新穎以及自由性,從而來保證設計的書籍符合消費者的消費觀,充分滿足市場的節本需求。
一、自由版式設計的概述
在書籍版式設計過程中,對于自由版式設計來說,與傳統版式以及網絡版式相比而言,其設計理念以及要求較為自由與創新。自由版式設計理念具有理性化,然而,讀者在視覺方面的感受卻是感性的,并且具有很大的視覺沖擊力[1]。自由版式設計理念起源于20世紀西方國家,當時西方設計人員認為版式設計語言不受任何因素限制,可以隨意進行組合,在版面和版面內容編排方面,都是自由編排,主要強調作品的視覺效果。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西方設計人員具有敏銳的感官性和整體的把握能力,從而構成豐富、富有感染力的版面設計。
綜上所述,要求設計人員應轉變以往的設計理念,采用現代化的設計理念,提高審美需求,為讀者設計出個性獨特、具有時代精神的書籍作品,進而更好的滿足市場營銷的基本需要。
二、自由版式設計的內容
目前來看,在進行書籍版式設計的過程中,其自由理念主要是指堅持以書籍內容為基礎,以消費者群體為主體,能夠利用一些自由開放式的設計思維來進行設計工作。設計中要采用自由的設計思想,在有限的空間范圍中,設計者要有效進行規范以及編排,以此來進行合理的設計工作[2]。對于自由版式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設計主題。在以往書籍版式設計中,不同的作品都會具有自身獨特的設計主題以及風格,其中古典版式重視的設計的對稱性以及標準型,而網絡版式設計則是重要比例之間的關系,同時設計時必須融入現代化元素。然而,書籍自由版式設計,設計人員不會受到其他設計風格的影響,主要強調視覺平衡,注重形式與內容之間的有機結合,同一本書籍的不同頁面都會呈現不同的設計模式,這就要求設計人員應當具備敏捷的感知力,并且具有整體感知版式設計的能力,使設計風格與設計主題相互適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版面設計的豐富以及活潑性,所以,在進行書籍版式設計中,首先設計人員應重視設計主題的自由化。
2.設計元素。設計元素是書籍版式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指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利用文章、圖片以及線條燈元素等這些元素來表現,自由式版式設計主要是結合書籍中的基本內容以及相關版面的樣式,將字體圖形等內容進行合理且自由的編排[3]。自由編排并不是指沒有目的的進行搭配,而是要遵循基本的美學規律,進而滿足讀者不同的審美需求。
比如,在文字與圖片構成中,自由版式設計注重文字與圖片的重合和疊加,使版面設計富有層次感,以不斷增加版面空間的深度和廣度。此外,設計人員還應使用圖形虛實手法,使數字和圖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而更好的表現出設計元素的自由化。虛實是指視覺元素彼此之間清晰與模糊的視覺關系,疏密是指視覺形態之間的具有聚散特征的組合和位置關系。
3.設計手段。對于設計手段來說,主要指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利用多種設計方式進行設計工作,自由版式設計理念主要是注重手工和網絡版式設計,尤其是各種現代化的應用軟件[4]。實際上,自由版式設計的風格是設計手段發展的重要動力,在20世紀90年代,電腦制版技術已經被廣泛普及應用,自由版式設計也隨之具有便捷性,大部分設計構想都能夠快速呈現在紙上,并且也方便進行修改,以此為基礎,自由版式設計已經在全國廣泛流行,并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是書籍版式設計中主要的設計構想,與古典版式、網絡版式互相競爭存在。
三、自由版式設計的方法
1.設計頁面。在以往書籍版式設計中,在設計頁面方面,尤其是天頭地腳,設計人員保留了大量的內外白邊。版心的周圍留有一定的空白,上面叫做上白邊,下面叫做下白邊,靠近書口和訂口的空白叫外白邊和內白邊,也被稱為天頭和地腳、書口和訂口。此種雙頁對稱的版心設計即為古典版式設計,是書籍長期以來形成的模式和格局。然而,自由版式設計與傳統版式設計不同,在版式結構方面,注重嚴謹對稱,設計人員可以依據字體、圖形進行自由編排,沒有固定的格式,這樣將有效打破了傳統的束縛,保證設計的自由創新[5]。
在書籍版式設計中,設計人員可以采用自由設計理念,不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及限制,舉個簡單的例子:鉛字框架結構以及鉛字框架模式。所以在自由版式設計中,圖形以及文字會超出一定的范圍,這樣將會使讀者產生無限的聯想和想象,此種設計風格具有獨特性。通常情況下,設計人員在設計一件平面作品時,通過此種排列方式富于變化性,為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此種設計理念遵循了一定的基本規律,沒有違背藝術的視覺元素和基本原則。
2.字體和圖形一體化。在書籍版式設計中,字體和圖形一體化是指:將字體以及圖形進行有機的結合,以此來形成全新的圖形效果,一些設計作品中會將文字進行組合,其中含有文字的含義以及圖形的節奏韻律,視覺吸引力等,以此來進行合理的組合,從而來保證自由版式設計的效果,提升設計質量。在設計中必須要重視字體版面的有效排列,字體是圖形的一個重要因素,文字與圖形結合成新的圖形[6]。
3.可讀信息與不可讀信息結合在一起。對于書籍版式設計來說,其中可讀則是指在版面內容中讀者能夠讀懂的地方,不可讀則是讀者無法讀懂的地方。在進行版式設計時,不可讀部分僅僅是對版式的設計起到裝飾作用,對于處理手法來說,通常情況下,設計人員會縮小字號,同時對字體進行虛化處理,并且利用重疊等方式進行有效的處理。“不可讀部分”與“可讀部分”的完美結合,以此來充分保證信息傳遞的流暢性。
4.實現字體的多變性。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新媒體技術的出現有效豐富了藝術字的形式,在進行自由版式設計中,設計人員必須對藝術字有全面的了解以及合理的運用,結合版面的實際情況,進行字體的創新,以此來保證字體具有時代感,自由版式中要結合不同的版面設計效果,設計有效的形式,從而來保證設計的效果,為讀者帶來更有效的體驗[7]。
四、自由版式設計的思維形態
1.豐富多變的圖形語言,為讀者帶來閱讀美的感受
圖形語言主要是通過人們的感官激發讀者的視線,比如視覺、觸覺、運動感覺等等,這樣將會給讀者不同的視覺體驗。對于一部優秀的自由版式作品,會充分體現出設計人員的智慧、情感以及創新能力,在設計時會結合多種文字以及圖形等,來將美感以及邏輯性相互融合,不斷提升設計的魅力。書籍的存在是富有生命力的,不管版式設計發生與否,文字圖形里面總是包含著豐富的思維,為讀者閱讀書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打破傳統規則,提升讀者的審美感
在平面設計過程中,固定的規則并不一定會取得較好的效果,所以,在雜志、海報、書籍等平面設計中,設計人員都會最大限度的追求多變性。然而,由于設計人員是通過字體的設計來為讀者呈現出一個精彩的故事,同時利用色彩來傳遞情緒,創造情感,以此來進行有效的表述。然而,自由版式設計的出現,固定的格式已經被逐一打破。版面布局、文字排列、裝飾手法方面豐富多彩,不同類型的書籍風格大不相同[8]。自由版式的設計風格,打破了傳統的版式格式,逐漸走向個性化、藝術化,進而更好的為讀者所接受。
3.改革創新的思維模式
在書籍版式設計中,由于書籍版式結構、圖像、文字處理方式的多樣化,深化了讀者的閱讀層面,自由版式設計改變了傳統版式的保守狀態,代表了鮮活的時代精神,是設計人員改革創新的重要產物。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進步,自由版式也隨之發展和進步,這就要求設計人員應不斷對自由版式進行探索和改進,甚至打破傳統文化,并且不斷對其進行創新。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自由版式設計的內涵、設計內容以及設計方法,我們可以看出,自由版式設計打破了傳統版式設計,并且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在書籍版式設計中,自由版式設計的產生,為讀者帶來了美的體驗,使讀者的審美感不斷提高,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從而加快了我國圖書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尹定邦,馬春華.新形勢下淺談書籍板式設計中的自由板式設計[J].中國出版,2014,(08):134-136.
[2]肖曉陽,梁楠.淺談書籍裝幀中的自由版式設計理念與設計技巧[J].藝術教育,2012,(12):118-119.
[3]朱東紅,宋曉宇.淺析書籍版式設計中自由版式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2014,(07):170-172.
[4]郎東梅,鄧力萍.淺談書籍版式設計中自由版式設計理念的應用[J].中國出版,2014,(10):318-319.
[5]周軍進,齊蓮花.簡析書籍版式設計的自由理念[J].編輯學刊,2013,(02):157-159.
[6]李明珠,吳鳳奇.簡析如何快速提高圖書版式設計的水準[J].編輯之友,2012,(02):157-159.
[7]周明宇,李一鳴.淺談書籍版式設計中自由版式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完善對策[J]. 書籍版式設計研究,2012,(100:257-259.
[8]陸一帆,周宇明.淺析書籍版式設計中自由版式設計理念應用內容和方法[J].河南藝術教育,2013,(07):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