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濟世丹青抒懷
吳娟
民國十五年(1926),當北伐部隊的腳步行進到武漢時,一個本來心懷“丹青碧血、救國救民”革命理想的年輕軍官,在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到其時軍中的種種不正之風后憤而辭軍,輾轉回到了家鄉——揚州,從此深居古城陋巷,懸壺濟世的同時與丹青為伴、詩畫交友。這個“兼濟”不得、選擇“獨善”的年輕軍官就是劉聲如,當時在北伐軍軍醫處任醫官。
劉聲如,名鏞,號懶道人,1898年出生在揚州一個職員之家,父親為地方稅務官員,母親則是相夫教子的傳統家庭婦女。劉聲如的一生,有過多種身份:軍人、醫生、書畫家、武術家。青少年時期的他在揚州太平橋(遺址在今汶河路一帶)附近的一家由普濟醫院開設的附屬學校里習醫,跟隨德國老師專攻內科。研習醫術的同時,劉聲如還拜在當時武術名家唐殿卿門下習武強身,以太極八卦掌名動一方。對于如劉聲如這樣的中國文人來說,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破滅后,“修身齊家”“隱于市林”往往是他們的不二之選。從武漢回到揚州后,劉聲如在引市街84號自己的住處開設了一家私人診所,他將診所命名為“同濟醫院”,將自己的居所命名為“劍廬”。治病救人之余,劉聲如寄情丹青,與其時的揚州書畫界名士如陳含光、何其愚、徐禎等過從甚密,常在一起談藝論道、賞書鑒畫、潑墨揮毫。這一段段的交往軼事如今都被完好保存在劉聲如與諸畫友交流切磋的畫作中。
劉聲如從軍前后曾游歷嶺南,遍覽山川名勝,對大自然的山容水意領會頗深。書畫兼修的他,最擅山水,兼習花鳥、人物。書法則以魏碑、小楷見長。他的山水,師法傳統,畫風謹嚴,剛勁峭拔中不失溫潤雅致、氣息文雅。人物、花鳥雖不多見,但從現存的畫作中可以看到,他的人物以工筆見長,花鳥則以小寫意為主。1945年9月,陳含光發起成立了著名的書畫團體——濤社,劉聲如成為濤社骨干成員之一。關于“濤社”的成立時間、目的以及為何取名“濤社”,陳含光在他寫于“乙酉秋八月”的《濤社記》中對此作了闡釋:其一為紀念開八怪畫風的一代畫僧石濤,并承繼與弘揚石濤、八怪的書畫藝術;其二有紀念廣陵秋濤之意。在濤社成員中,劉聲如和他的女兒劉恒英成為唯一的父女成員。
劉聲如的一生共育有三子二女,從一定的角度來看,他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在他的幾個子女中,長女劉恒瑛承繼了父親的丹青雅好,成為書畫名家;次女則承繼了劉聲如的醫學專業,從北京中關村醫院呼吸科退休后現定居美國;次子劉恒琦是我國著名紡織專家,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明了紡織自動落紗機;三子劉恒瑜,1952年從揚州中學被選拔到蘇聯留學學習內燃機車的制造,是我國第一代東風內燃機車的總設計師;長子則先后在南京與揚州從事教師職業。又名苑華的劉恒瑛(1924-2006),除幼承家學隨父習畫外,還拜濤社另一干將徐楨為師。劉恒瑛能書擅畫,山水、花鳥俱工,尤以花鳥見長。她的花鳥畫作設色明麗、清新雅致、積極昂揚。作品先后被選送到朝鮮參展慶祝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畫展、江蘇省婦女美術作品畫展、澳門書畫展、揚州十二老畫展等。時人將之與吳硯耕、李圣和、顏裴仙并稱為“民國揚州四大女畫家”。劉恒瑛的先生張德煦為晚清云貴總督張亮基孫,畢業于暨南大學的他,雖在揚州中學教授物理,但亦擅書法,以小楷最佳。
(張宗干/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