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民居建筑村莊
吳彪
摘要:民居建筑是巴渝傳統文化村落景觀語境構建的重要組成詞匯,是巴渝人們農耕生活、生產勞動、造物思想和建筑理念的綜合體現。本文從巴渝傳統民居的建造選址、建造技藝、建造取材等方面探究其蘊含的內在生態建造意義,提出傳承巴渝傳統村落民居建筑造物思想是發展現代生態觀的時代演繹。
關鍵詞:巴渝民居 建筑工藝 生態設計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7-0155-03
巴渝傳統村落民居建筑承載著巴人三千多年的農耕文化變遷和地域文明發展的歷史印跡。其建筑形式是以聚落和地域特色鮮明的山地建筑為主,建筑立面形式層次豐富、裝飾手法獨特,與自然融為一體。①巴渝傳統民居建筑從其產生到發展,從建筑建造、材料技術到裝飾工藝形式都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語境和哲學思想根基,真正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學思想。探究巴渝傳統民居建筑產生的造物哲學思想根基、建筑選址、建造構筑技術、材料工藝特征等與現代生態設計觀的理論關聯,為推進傳統建造工藝技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可持續應用發展、創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設計方法提供新的實踐途徑和策略。
一、巴渝傳統民居建筑理念體現了與現代生態設計思想的統一性
巴渝傳統民居建筑的代表主要是指以吊腳樓特征的干欄式建筑,布局在山間水河流地形帶,具有沿坡依次建造雄渾的氣勢、錯落有致的立面形態,形成與眾不同的自然景觀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調元的佳句:“兩頭失路穿心店、三面臨江吊腳樓”所描繪的美景,充分體現了“人—建筑—環境”的有機融合,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宇宙觀和建造風水理論的實踐探索,與現代生態設計思想的核心價值相統一。
“天人合一”為代表的古代哲學思想和風水造物理論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不斷影響人們的社會實踐行為,同樣也影響世代巴人建筑村落的建造思想。中國數千年人類文明的精髓——“天人合一”宇宙觀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作為其理論核心內容,明確了人和自然是親和融洽關系,而非制約與駕馭的關系,其文化意義沿著歷史的發展軌跡不斷演進。從儒家學派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到道家學派莊子的“無以人滅天”都不同側面地強調“天人合一”的價值意蘊。中國傳統建造風水理論在民居建筑方位和地勢選擇上特別強調“人、環境、建筑”三者之間的和諧有機統一,它是古人選擇建筑地點時,通過融合氣候、通風、光照、地質、地貌、生態、景觀等各種環境因素處理建筑與人之間關系融洽度的綜合評判依據。②巴渝傳統村落建筑多選址在臨風易排水的坡地,根據地形建造退臺架空式建筑,或依附懸崖、或臨坎吊腳,巧妙結合地形,保證了建筑通風、防潮,營造了生態的室內環境。巴渝傳統建筑多設計有配套的暗溝,雨水隨建筑周邊的暗溝排放;坡地多保留種植了低矮地被植物,防治了坡地的水土流失帶來的生態性地表破壞。其建造理念和思想與現代生態保護發展觀不謀而合。
二、巴渝傳統民居建筑構造形式體現了與現代生態設計目標的統一性
巴渝傳統民居建筑是在中國傳統建筑共性的基礎上,結合巴渝特定地理、人文、經濟環境,建造的滿足人們生活的臨水生活習性的巧妙科學的建筑群落。其包含如:吊腳樓、涼亭子、廊式街、民居院落等建筑構造形式,它們都是適應巴渝地區濕熱氣候環境和復雜地形地貌的特點。特別如:“涼亭子”建筑,它多見巴渝地區的一些場鎮,整條街兩側形成大通廊,空氣流暢、溫度適宜,人活動其間可以遮雨防曬、防寒避暑,并不因此需要大量的自然能源消耗。因而,這里往往成為人們的生存交流活動場所,愉悅了人的心境,可以說這就是一種節能設計。“涼亭子”建筑在人類活動中滿足現代生態設計的目標:減少能源的使用。又如:巴渝民居的另一獨特形式——民居院落,其建筑空間一般很狹小,院落中間往往形成功能明顯,獨具特色的“天井”,其布局相對自由,順應自然,最大限度減少土方開掘,保護了大地自然風貌。“天井”面積很小僅供通風、采光和向陽使用,易保持相對恒定的溫度。“天井”給民居院落帶來新鮮空氣和和煦陽光,納氣通風,減少降低了人們生存生活應消耗的能源,凈化居住環境,保證了自然環境和人類生活環境的和諧,滿足了現代生態設計的另一目標:即是使用諸如太陽能之類的清潔能源,減少,最終消除有毒、有害物質向環境的擴散和對人群的不利影響。
巴渝傳統民居建筑從某個角度可以成為生態型建筑,除了因地制宜對建筑地址選擇外,還創造了豐富的適合這類建筑的構筑營造手法,從技術層面也體現了綠色生態性。巴渝民居建筑的構筑手法大致可分為:吊、架、臺、坡、挑、靠、跨、跌、轉、爬等。這每一種手法都是順應自然,不破壞地貌,爭取更大的使用空間,在地形和建筑空間形態上堅持“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的設計理念。所謂“借天不借地”就是指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房屋盡量讓建筑主體少接地,多采用吊腳、架空等構筑手法。吊腳和架空均是通過點柱式基礎將建筑與地面關聯起來,這樣建筑與地面的接觸部分減少到只有幾個點, 減少對地面的損害,由此可以避免建筑與山地地形之間的矛盾,還可以保持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態環境。同時可以避免因建筑過程破壞地層結構的穩定性而產生如滑坡、崩塌之類的地質工程事故。③重慶臨江吊腳樓和渝東南的土家族民居吊腳樓多是采用吊腳和架空的構筑形式,建筑底部呈完全或部分透空,這樣利于通風防潮。巴渝傳統民居建筑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融合自然保護生態,降低了建筑經濟成本,調和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因此,巴渝傳統民居建筑建造形式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生態設計是從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角度提出的設計造物觀和方法論,強調“建筑、人、環境”之間的有機和諧統一。從建造思想萌芽、實施、使用到廢棄處理的各個階段對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系統和人類健康都未造成傷害和破壞影響。即使建筑廢棄,其材料或還能還原土地、或還能重復利用,都體現著與現代生態觀的統一。它不僅滿足了人類生存的需要,還滿足了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古代造物理念所蘊含的生態設計思想的現代釋義。
三、巴渝傳統民居建筑裝飾工藝體現了與現代生態設計的統一性
現代綠色建筑的本質是,在建筑生命周期內,在減少資源的消耗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前提下,建設健康環保的人居環境。④巴人過去主要聚居于樹林茂盛的山區,其民居建造時往往就地取材,主要的建筑材料為木材,土瓦和低廉的天然石頭,分別用于建筑構筑結構、墻面裝飾、屋面和地面。大自然是一個龐大的生態鏈系統,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之間都應保持相對平衡,一旦某一環節出現過度,就會導致生態鏈失衡,這才是真正破壞了生態平衡。民居建筑用木材為當地常年生的杉樹、馬桑樹、樅樹等自然樹種,對這些樹種的適度采伐更有利于自然生態平衡發展,并非現代生態設計認識誤區所認為的只要采伐樹木就是破壞生態平衡。⑤巴渝民居建造過程中一般都要做表層防止蟲蛀處理,延長建筑使用年限及其生命周期,實質也就優化了建筑的壽命,減少了對自然能源的過度消耗。但巴渝民居建筑結構主材表面一般不做諸如油漆類的面層涂料的裝飾處理,即使在建筑完成其生命周期后,其建筑主材仍可以再生利用,并且其樸實的色彩與山地形的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實現建筑與環境的高度和諧。巴渝民居建筑墻面、地面等部位使用木材做主要構筑體,最大限度發揮了木材的節能優勢,符合現代生態設計原則和策略要求。
巴渝傳統民居建筑結構形式為典型的木質穿斗結構,由落地柱和騎柱直接承檁,與穿枋一起構成主要承重結構,下面不設基礎,只在落地柱下設墊石以保證防潮。民居建筑結構以木質結構為主,不用一釘一鉚,結構非常嚴密牢固,建筑木構件具有很強的裝配性,大量的構建可以在新舊建筑中互用。因此,巴渝民居建筑選用了低環境影響的木質構件蘊含現代生態設計又一策略,可以提供給現代建筑環境藝術生態設計作為方法借鑒。
巴渝民居建筑裝飾以就地取材、木石雕刻為主要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渝傳統民居的低能耗、材料再生特點,以及人們渴望與自然融合的精神和物質生活追求。巴渝民居建筑裝飾在表現形式和技藝上既秉承了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精邃,又保持了自身的質樸特色。⑥巴渝民居建筑各個部位的裝飾構件豐富多樣,木雕和石雕是民居建筑主要裝飾建造構件,在裝飾題材內容上多源于自然形態,多以植物花卉為主,反映的是中國樸素的“天人合一”自然觀。莊子的“天地與我并存,萬物與我為一”的“返樸歸真順應自然”和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歷代建筑設計建造方法和思想,同樣影響著巴渝民居建筑的裝飾設計。現代生態設計的發展和推廣也都證明了人們從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后,重又回歸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態發展觀。因此,巴渝民居建筑裝飾特征從內涵上體現了現代生態設計理念,其裝飾手法和資源低消耗理念可以作為現代生態設計策略的創新借鑒。
四、結語
巴渝傳統民居建筑是巴人以中國古代造物觀為思想基礎創造的獨具特色的村落景觀形式。從設計建造理念、建筑選址、建筑構筑與工藝到建筑延續與持續發展形成的是一個循環生態系統,體現了與現代生態設計思想統一性,使我們更加堅定認識到傳承發展巴渝傳統民居建筑技藝是一種歷史責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精髓在得到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為形成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現代生態設計發展探索出更多的路徑。
注釋:
①許亮:《巴渝傳統民居建筑與裝飾特征探微》,《裝飾》, 2004年第11期。
②黃瀟:《巴渝傳統民居中的風水研究》,《山西建筑》,2008 年第2期。
③盧濟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④孫雁,覃琳:《渝東南土家族民居的建造技術與藝術》,《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⑤葉青,卜增文:《本土、低耗、精細——中國綠色建筑的設計策略》,《建筑學報》,2006 年第11期。
⑥黃瀟:《巴渝傳統民居中的風水研究》,《山西建筑》,2008 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黃瀟.巴渝傳統民居中的風水研究[J].山西建筑,2008,(02).
[2]葉青,卜增文.本土、低耗、精細——中國綠色建筑的設計策略[J].建筑學報,2006,(11).
[3]許亮.巴渝傳統民居建筑與裝飾特征探微[J].裝飾,2004,(11).
[4]季富政.巴蜀城鎮與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5]劉志峰,劉光復.綠色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6]盧濟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