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亮
摘 要:西峰區為黃土高原腹地隴東董志塬的核心區,可塑性極強的紅粘土分布廣泛,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燒制陶器,周先祖在這里開創了豳文化,為慶陽制陶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后官寨鄉南佐、王咀村疙瘩渠遺址出土的陶類文物,是西峰區乃至慶陽陶藝歷史的實證。西峰陶塑保留了傳統的手工特色,造型民族性強,地方風格鮮明,形態敦厚、淳樸。這些制品既有對傳統的繼承,又有鮮明的個性,是融實用與審美于一體的藝術品,它們以鮮活的形態和濃厚的文化意味裝點了我們的建筑,也點綴了我們的生活空間。
關鍵詞:西峰陶塑;技藝;特征;價值
中圖分類號:J528.2;B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1-0167-01
西峰區位于慶陽市中心地帶,東西與合水縣、鎮原縣接壤,南北與寧縣、環縣、華池、慶城縣毗鄰,是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區域內著名的董志塬是世界上黃土層最厚的地方,可塑性極強的紅粘土分布廣泛,早在一萬年以前的隴東原始先民,就開始用這種紅粘土燒制陶器即西峰陶塑技藝的起源。
一、西峰陶藝的基本內容
西峰陶塑技藝歷史悠久,與遠古時期制陶工藝一脈相承,自原始社會以來發展延綿不段,傳承接續至今,近30多年隨著現代建筑風格的流行和生活用品制作材質的轉變,陶制品失去了原有市場,藝人們紛紛棄業或轉業,年輕人也不愿學,使該技藝已瀕臨失傳,發展非常艱難。
西峰區為黃土高原腹地隴東董志塬的核心區,可塑性極強的紅粘土分布廣泛,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燒制陶器,周先祖在這里開創了豳文化,為慶陽制陶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后官寨鄉南佐、王咀村疙瘩渠遺址出土的陶類文物,是西峰區乃至慶陽陶藝歷史的實證。
西峰陶塑保留了傳統的手工特色,在燒制環節上還采用原始傳統技法,在產品的造型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捏塑、貼塑等方法,制品造型民族性強,地方風格鮮明,形態敦厚、淳樸,按用途可分為宗教建筑飾品、民用房舍飾品、生活用品、玩賞品四大類,主要用于廟宇和民房頂部裝飾,如制品有龍、鳳、佩鬃獸、子牙樓,飛檐、云頭,鳳凰脊、葵花脊、蓮花脊、牡丹脊,垂獸、倒栽魚、鴿子、海馬、回頭獅、馬及虎頭、獅頭、花卉等各類瓦當,還有合角吻、博古吻、劍把吻、唐吻、蛟龍跑獅吻,貢頂、葫蘆頂,六棱寶塔、象馱塔、萬年春、壽字等。這些制品即有對傳統的繼承,又有鮮明的個性,是融實用與審美于一體的藝術品,它們以鮮活的形態和濃厚的文化意味裝點了我們的建筑,也點綴了我們的生活空間。
二、西峰陶塑技藝的歷史淵源
1.地質原因:制陶原料采用可塑性極強的紅粘土,地質學家稱之為“第四紀紅土”,當地老百姓稱為“紅膠土”或“紅粘土”。由于地質變化,山水沖刷等原因,董志塬上的紅膠土,有的裸露地表,有的被淺層黃土覆蓋,早在一萬年前,隴東的原始先民就發現它是良好的制陶原料。
2.位于西峰市西面距市區7公里的南佐、王咀村疙瘩渠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村落遺址。發現有原始人燒陶的遺跡,地表散布著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陶片。出土的陶器有彩陶缽、盆,泥質紅陶缽、盆,罐類器和尖底瓶,夾砂紅陶有繩紋、附加堆紋缸、罐的等,還有少量泥質灰陶盆、罐等。出土的這些陶類文物,是西峰區乃至整個慶陽市陶藝歷史的實證。
3.距今3000年左右,周先祖在慶陽一帶定居,開創了豳文化,《史記》稱鞠陶為“鞠”,《慶陽志》和民間卻稱其為“鞠陶”,是因為他為慶陽制陶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先周時期的灰陶燒制法在西峰陶塑燒制中得到長期使用,并且制品用途由最初的以生活用品為主逐漸轉變為以建筑裝飾為主。
三、西峰陶藝的文化藝術價值
(一)歷史研究的珍貴資料價值
西峰陶塑技藝在燒制技術上,經過幾千年來的不斷發展,技藝和技術上有更多的改進和優化,通過陶器完整的繼承和保留下來的手工技藝,為歷史學、人類學研究等方面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文化研究資料,保留在民間廟宇和房舍上的古舊陶塑更是研究中國民族發展史的實物資料。
(二)藝術審美價值
西峰陶塑在造型上,具有粗獷浪漫的審美特征,有明顯的裝飾特色,藝人們在制坯時,將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個性熔鑄在了對傳統題材的表現上,使作品既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鮮明的個性,成為了實用與審美功能兼備的藝術品。
(三)實用價值
在宗教建筑和民用建筑上的裝飾作用,使得陶塑有了較強的實用性,而且為建筑賦予了靈魂。生活用品和玩賞類的陶塑作品則以敦厚、淳樸的形態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和藝術氣息。
西峰陶塑技藝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西峰雄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先輩們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創造了這一偉大的民族藝術品,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對我國陶塑藝術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參考文獻:
[1]熊煜.中國陶塑藝術特征的初探及歷史文化意義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4.
[2]劉雅麗.雕塑的起源——談史前及先秦時期的陶塑藝術[J].景德鎮陶瓷,2007(01).
[3]劉妹.石灣陶塑脊飾的文化藝術特征探究[A].中國陶瓷藝術大展暨第十屆全國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評比優秀論文集[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