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達傳媒,全新視覺識別系統炫酷登場
陳斯婷
摘要:此次的課題論文研究當中,本人將美術館的視覺識別系統設計與數字媒體進行連接,對這兩者之間的種種聯系性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在這兩者基本概念的基礎之上,將數字媒體與設計應用相結合,并且與實際的案例相呼應,結合了自身的設計實踐,總結出了美術館當中的視覺識別在數字媒體技術影響下的成績。發展到現在,數字媒體的發展關乎著我們設計行業前進的步伐,深刻的影響著人們對于新鮮事物接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也深深的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習慣!與此同時,數字媒體行業的發展也給設計行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契機與更加廣闊的空間,設計的方式也就更加的豐富,手段多樣化。然而,在具體的設計案例中,我們的美術館視覺識別系統設計依然存在著很大的上升空間。筆者重點分析美術館視覺識別系統的典型案例,并且結合自身的一些實戰經驗,來對此次課題進行逐步的分析與印證。
關鍵詞:數字媒體 識別系統 美術館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5-0170-03
數字媒體,顧名思義指的就是數字化的媒體傳播手段,數字媒體指的就是純數字化的藝術作品,其載體就是以現代網絡為主要的傳播方式,并且通過完善的服務體系與用戶進行終端鏈接,這種新型的方式在現代生活中也不斷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們的消費形式。
眾所周知,現階段各種科技手段的進步也跟著發展變化,及時更新,新型的數字媒體傳播介質這種形式就是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并且扎實的站穩了腳跟,在我們生活當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尋常,在這種情況下,網絡的飛速發展與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也使得我們接收信息變得越來越便捷,還有一些多媒體的教學設備在使用的過程中讓人們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直接,信息傳播的局限性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在數字媒體環境的背景下,空間環境的視覺識別系統設計單單從設計的手法、設計的工具到設計的效果呈現媒介等等,從頭至尾都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甚至是設計思維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其設計效果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空間中對視覺傳播的局限性,達到了很好的互動效果,使得受眾能夠在體驗時及時的與主辦方進行有效的溝通,使美術館最終的展示設計效果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動態展示,并且能夠將聲音、圖片等不同狀態形式的媒介適當的融入其中,不僅可以做到十分高效的吸引觀眾的眼球,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能夠及時的傳遞有效信息,同時也塑造了很好的品牌形象。
一、美術館在數字媒體時代的視覺發展需求
美術館是一個事業機構,其主要職能是收藏、保存一些有價值的藝術作品,同時也是組織一些展覽活動以及研究著名的美術作品,這些也是屬于博物館的一種活動形式。隨著現在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進步,圖書館當中的一些性質與基本的功能也在逐漸的分裂、變化著。在現代,美術館更是一種藝術教育工作者的一個交流平臺,藝術普及的一個媒介,并且其發展的方向不斷的放大,層次也更加的豐富,功能也更加多樣化,逐漸發展成了多種功能的綜合體。
視覺識別設計在美術館當中的作用比較具體,包含著多種不同的形式,除了單純的設計圖形之外,還包括將美術館運營的核心理念,以及文化內涵,都需要進行仔細的提煉與轉化,并且進行深層次的,具有品牌理念的形象傳播。在打破時空限制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既定的行為習慣。尤其是處于數字媒體時代這樣絢爛多彩的環境之中,人們不用親自到美術館中就可以感受到美術館之中的濃郁氛圍并且發生藝術互動。
設計出相對合理的、獨特的文案以及執行到位的視覺形象,并且適當的通過數字媒體的包裝設計,使美術館信息能夠更加準確的對外分布,并且將視覺表現進行一定程度的強化,對比鮮明,對于現代美術館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例如下圖中的網頁設計效果,圖1與圖2兩個版面,你更喜歡哪一個呢?相信我們都會選擇圖2顏色統一,形象鮮明的那一版。
在美術館網頁閱讀的功能上,通過數字媒體的包裝設計也更加的統一與鮮明,能夠有效的使我們在閱讀時非常容易的產生愉悅的視覺感受與享受的感覺。這樣的媒體傳播方式也更加的規范與權威。
二、視覺識別設計的趨向性分析
(一)數字媒體時代美術館視覺識別設計的發展
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中,到處都充斥著數字媒體藝術作品,使我們的生活體驗日益豐富起來,然而,視覺體驗也正在面臨著更高的機遇與挑戰,從最原始的元素重復演變到現在思維方式的推廣,從原來定向思維演變到現在的發散思維,認真的去思考文化性質的美術館如何在喧囂的環境中更好的求生存,突出美術館注重藝術涵養的特性,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加強其自身的品牌意識以及觀眾的可識別性。
面對當下社會中諸多繁雜的多媒體信息,我們要學會過濾信息,與視覺觸點的相互交叉復合與傳播,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各自的視覺識別能力才能夠不斷的更新、進步。豐富了自身在數字媒體中的個性化視覺語言的同時,也增強了自身在行業中的應變能力,從而有效的拓寬了視覺形象的發展空間。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很多美術館都設定了相對應的數字化的美術館,這源于人們在現代生活中習慣于快速的生活節奏,美術館的數字化發展進程是這個海量信息時代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產物,例如有很多大型的美術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的美術館,天津的美術展覽館等,大部分的視覺風格都比較單一,這些網頁的設計并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視覺效果,或是顏色不統一、或是版式不融洽。那么,就拿今日數字美術館的網頁設計案例來講,現在的網頁設計效果就顯得格外成熟,在與原來的美術館的視覺風格保持一致的基礎上,又從中衍生出了自己獨特的顏色體系,形成了一種很好的銜接效果(如圖2,圖3)。其LOGO的布局與之前相互性,這種視覺效應留給公眾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同時,也形成了非常好的互動效果。
(二)美術館視覺識別設計的公眾平臺
現在微推廣在各個行業中都占據著強大的優勢,首先是便捷,其次是廣泛,現在大多數的人們都使用進行交流,而且十分普遍,所以也是眾多美術館的選擇之一,例如:位于天津的天津美術館、位于山西的山西美術館,以及位于北京的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等等。的形式簡單、便捷,推廣人群偏向年輕人,使得美術館的發展在新的競爭隊列中更加的隨和、與時俱進;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形式太簡單就會造成品牌傳播的效果不好,沒有網站的權威性高,不能起到很好的傳播效果,各有利弊。(如圖4)
數字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及不斷的更新,在現在的美術館視覺識別設計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并且為美術館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與延展的空間,能夠使原有的思維老套的美術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使用全新的思維方式去進行塑造、變革,利用數字媒體的傳播推廣方式去進行宣傳,優化自身的形象,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通過數字媒體的傳播手段能夠使得美術館的視覺觸點增多,效果更加立體,形象更加整體,視覺效果的細節也逐漸的被優化,融入其中。通過數字媒體的處理,能夠形成自己強大的品牌形象,不但能夠提升自己的社會效應,還能夠帶來一定的信譽度,利于自身的發展以及與其他機構的合作共贏,進一步的提高工作效率。
三、視覺識別系統的整體性
數字新媒體技術在現在生活中的不斷更新換代,使得各種傳播媒介不斷的被交叉使用,相互借鑒,因而造成了新舊媒體之間的種種界限難以分清,越來越模糊。所以,強調視覺識別的整體性至關重要,美術館視覺識別的整體性以及視覺效果的統一性要從傳播媒介一點一滴的變化開始,我們可以利用美術館自身的特殊優勢,以及數字媒體傳播的優越性來進行視覺符號的傳遞,以及美術館圖像與信息變更與傳播。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方式的逐漸轉變,大家也都逐步的對新型的傳播媒介認可,諸如一些大型的網絡推廣平臺,以及多媒體界面,網友評論等這些活躍的互動方式,更好的促進美術館的高效發展。通過網絡的快速發展,直接導致了視覺識別系統的傳播更加的個性化,很多人可以直接通過網絡或者手機等不同的電子媒介方式,亦或者是公交車站、地鐵站、大型的廣告熒幕中的相關信息了解到很多更新的信息,可以有效的提升觀眾的藝術審美層次及美術館自身品牌的公眾影響力。
美術館的視覺設計相對于別的設計產品而言有一定的差異性,美術館的視覺識別設計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美術館在公眾的眼中更像是一個公眾平臺或者是一個傳播信息的載體,代表了公眾形象,因為美術館當中所組織的很多活動大部分都是一些藝術展覽形式的活動,也正是因為這種藝術活動的特殊性與無規律性,所以才使得很多觀眾忽略了美術館自身所具有的品牌意識,所以,在美術館的文化建設中需要加強塑造其品牌形象,不斷的強化美術館當中的視覺形象主體,使其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視覺的統一性。
四、結語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成功的影響了美術館視覺識別設計的進程,數字媒體技術提供了多種維度的空間表現效果,在原有的固定模式的基礎上添加了很多動態的視覺元素,在表現形式上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視覺效果;與此同時,美術館的建設與管理還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化縮影,在某種層次上也能夠體現出城市居民的文化深度。所以,想要達到良好的互動效果,就要積極地做好與大眾的溝通,用自己的影響力去感化大眾,這就需要隨時與社會發展的層次相結合,適應才能夠更好的發展,運用全新的設計理念、利用全新的數字媒體傳播方式去更加深入的探討美術館視覺識別形象設計在空間中的表現形式。
作為一種大眾的新型的數字傳播媒體而言,代表著文化內涵的美術館的視覺形象需要建設者認真考量,需要將美術館自身的品牌理念、作品的審美層次以及人們的藝術品味、所想要表達出來的文化高度等通過數字媒體的處理,做到讓觀眾更加容易的去接受其自身所帶來的文化內涵。所以,在運用數字媒體對美術館進行包裝設計時,我們要做到謹慎的對待每一個視覺元素(動態與靜態相結合),進而逐步的探討更加新穎的視覺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金.數字媒體影響下的視覺傳達設計[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1年.
[2]張子康,羅怡.美術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3]費鴻玉.平面設計元素視覺表現的多維化[J].裝飾與設計,2009,(01).
[4]王偉.淺論數字時代視覺形象設計的開放性[J].裝飾與設計,2010,(08).
[5]徐婷.數字化閱讀及其對傳統出版物閱讀的影響[J].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6]胡賢明.論數字媒體與美術館視覺識別設計[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