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洞庭湖八百里洞庭美如畫 八百里洞庭
李子皿
摘要:李浪高說,他的山水畫創作永遠也不會離開對南洞庭湖區域的自然特色進行探索,進行繪畫再現,報答自己對它愛的情感。因為他生長在南洞庭湖畔,并在南洞庭湖畔從事過中學美術教學。一股強烈的熱愛家鄉的情結,借著畫筆醮著色彩噴發了出來,在社會上產生了畫面有柳臨洞庭水,望之搖拂,呼之欲動的靈敏奧妙,現在被認可有芥子園畫法的美感,被肯定有倪瓚構圖的靈氣,最近被中國藝術網簽約經紀,包裝推出。
關鍵詞:洞庭湖柳畫 滕派蝶畫 風景 繪畫 藝術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5-0055-03
什么是滕派蝶畫?筆者是在一份區級政府認定該區應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件上認識這一名詞的。
滕派蝶畫源自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于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受封為滕王,后貶為洪洲(今南昌)都督兼刺史,此期間,在臨江的“仙人舊地”建有別居,人稱“滕王閣”。滕王李元嬰,擅長丹青,喜好畫蝶,以金銀礦粉為原料,將自己的“蝴蝶夢”留在宣紙上,獨創了一門畫技畫派,使金蝶銀蝶妙然如真,逗世追捧,成為滕派蝶畫的鼻祖,留下了“滕王蝶畫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的贊譽。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所寫的《滕王閣序》,使滕王閣名傳千古,滕派蝶畫因此而得名。出現了自南昌當地而后江西全省的名盛遠揚之勝況。滕派蝶畫在歷經唐、宋、元、明、清一千多年中,一直為最高統治者的宮廷畫派。滕派蝶畫雖為宮廷畫派,卻為家傳。從元嬰之子湛然開始,內部代代相傳,定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之規定。至明代,江西人大遷湖南,滕派蝶畫受傳人來到湖南益陽,嫡傳到了現今承傳人滕王第五十五代孫李浪高手上。有《長沙大橋李氏族譜》記載為證。魯迅先生曾稱譽滕派蝶畫是“缺門、獨門、冷門,是祖國的瑰寶”。
滕派蝶畫現今承傳人滕王第五十五代孫李浪高,已是益陽,乃至湖南書畫界之圈內圈外有影響、被熟知的人物。說來有味,首先他被熟知,不是因畫,而是因他文學方面的造詣,因他的記者生涯,他寫的散文《故鄉的麻石街》《乘涼》先后在湖南省報紙副刊評獎中獲獎;他寫的通訊《廠窖訪談錄》獲得湖南省地市報好新聞二等獎;他和同事一起編輯的專欄《市長熱線傳真》獲得湖南省報紙系列好新聞一等獎;他撰寫的論文《為精神文明建設把好輿論導向關》在中國地市報新聞論文獎評選中獲獎,他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協會。他說這些,全是因為工作,全是因為養家糊口。當他邁向老年的時候,他沒有忘記自己手里還有上輩傳給他的滕派蝶畫絕技。當他開始揮毫沾佛赤、泥銀,著檀、沉、蕓、降香等顏料,在絹上、紙上表現蝶的富麗華貴、光耀奪目時,為展現蝶畫百年仍不減初作時祖輩的風采,乃被當今上層社會視為珍品,繼引光大李家私之榮耀,把滕派蝶畫獨自形成的,又與眾不同的“雅、素、灑、脫”四大藝術風格來個驚人彰顯,可他止筆了,因為當今沒有人知道他曾會畫畫,沒有人見過他畫過的畫,沒有人把他當作畫畫的圈內人。
《圣經·詩篇139:12》上說:“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暗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可他心里追求美術之美的火不滅,無論是認識他會畫畫的“光明”和不認識他會畫畫的“黑暗”,不能遮蔽他使上帝不見,使大眾不見。他也常用《圣經·詩篇139:6》上的話:“這樣的知識奇妙,是我不能測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來謙遜對人,但,他總感覺有“你在我前后環繞我,按手在我身上。”(《圣經·詩篇139:5》)感覺到了作為滕派蝶畫現今承傳人的責任重大,但他也堅信,“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圣經·詩篇139:9-10》)
為了有計劃的把傳家的滕派蝶畫和嫡傳的自豪展示在世人面前,他首先展示的是自己的篆刻。他的一枚“梓山村傳說”的篆刻,在《益陽城市報》上,伴著一組個人人像攝影作品,配上題為《在梓山村傳說》的散文詩,組成一個整版的報道呈現給了世界。人們看到他的作品,豎起了大拇指,贊曰:“刀順勢而沖,力勻,該停處能停,如驅馬奔跑,遇到懸崖處,韁繩一勒,兀然而止。極像齊白石運刀。”而后,他畫的蝦,愜意神盈,靈動韻充,栩栩如生,浸潤之色,顯出有蝦體的晶瑩剔透之感。一推出,就成了關注長沙大麓拍拍網的收藏家熱捧珍藏,在大麓拍拍網上曾這樣推薦說:“尤其注重水墨畫,其創作的蝦、蟹、蟲、魚等作品,為齊派風格。”這時,他被吸納成了益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家協會會員。他被邀參加了由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單位在長沙舉行的文化博覽會。
最近,他又推出了自己的洞庭柳畫系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通過寫生創作的《胭脂湖》《洞庭楊柳圖》《枯木逢春》《新苗》《秀峰垂柳圖》等,這些作品畫出了南洞庭的晴天里岸水互依,水托岸浮;柳揚風柔,帆昂浪立;近濤遠影,天水碧接;田方青移,機耕苗綠的湖鄉原態。使你看著他的畫,產生色色著畫展新色,畫靜心跳思遠飛,技舊圖新活時尚,入境即醉難歸魂的藝術享受。還有早春時季南洞庭湖區的晨霧暮靄,朝暉夕陰,蒼柳勁根,翅展云動,樹排林深,山矮鳥過的湖鄉靈動。真是宛如世外柳源,湖里仙境。通過畫看湖鄉萬千氣象的湖鄉大美。讓你產生人說桃源美,我說柳源絕的心靈感動。難怪歌手大唱“八百里洞庭美畫”,畫里洞庭美絕勝。他真是被南洞庭湖感動了的人。
《胭脂湖》是李浪高被南洞庭湖感動的代表作,是一幅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他的題款是這樣寫的:“范蠡西施離,胭脂隨波逝。唯有知青淚,至今未消失。”在畫面上,通過近岸上青黃的草色,及有強干而繁茂枝葉的孤樹,和浩淼湖水上浮起的獨立小洲,再伸向遠邊朦朦朧朧的柳影村落。為我們展憶起當年年輕的小伙,即成難逝的歷史遠影,雖以孤寂。這幅畫展出后被湖南益陽市博物館收藏。因為胭脂湖是湖南益陽市南洞庭區域的內湖。李浪高畫湖柳,以貼近群眾生活、百姓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方式呈現,充分體現出洞庭湖的民俗和地域特色。
李浪高的一幅《洞庭春》畫作,作品上表現出一帆半洲浮碧水,一柳半山遇輕風。春來洞庭濤聲靜,藍了天空樂了心的意境。作品以湖鄉當地文化符號為土壤,以反映洞庭湖船民生產生活為旨趣,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與審美追求構成的具有南洞庭民間民俗風格的繪畫圖。李浪高的畫在益陽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他的畫一創作完稿,在益陽苞芷園主辦的書畫交流會上,被拍賣的成交品最活躍。這個書畫交流會是當地群眾特別喜愛的一種文化活動。
2016年,益陽市主辦了一次廉政書畫比賽,李浪高的一幅《蝦》圖,獲得了入圍獎,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內容融入到美術作品的創作中,開創廉政特色文化品牌建設,著力營造崇紀尚廉、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推動了藝術作品的正能量表現的主導方向,拓寬了藝術工作者的創作路徑。李浪高的作品《蝦》圖,就表達了作者的這一愛恨觀,在畫稿上,將蝦伸、曲、彎、彈的體態,表現得活蹦有力,真是活靈活現一般。與齊白石畫的蝦有類似可比之處,他也學到了用濃淡墨相生的畫技,表現蝦的透明感,分量感。蝦的眼睛用濃墨橫點突出,顯示出生動明顯的斥惡之舉。蝦的兩條長臂鉗表現出了挺拔而有力度和活力,表現出剛直不阿的態度。蝦的節與節之間呈現出軟中帶硬,威武不屈的形象追求,表現了筆斷而意在的意境。真是廉政與反腐工作內容的藝術形象的高度提煉。望著李浪高畫出的蝦,既實又美,既神又可愛。他的蝦畫還被益陽市圖書館收藏。
李浪高的繪畫是完全與現實結合在一起的,他常常結邀朋友外出寫生,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體現。他把自己的人文認識而產生的思想和意識,通過具體可視的畫面表現在畫中。他反對創作那種不可清視的虛無縹緲的山水畫面,反對那種因襲一而守舊,不習眾兼收同時達師法自然的創作追求。體現出了一種整體畫面與現實生活緊緊相聯系,著眼一點透視主題的美學追求。李浪高的《古亭依在》就是這樣一幅作品,這幅作品整體看是一幅洞庭山水畫。這畫著眼點在山亭,雖然沒有畫人,但遠處崇山峻嶺,叢叢延伸,山谷里一條小河流出與湖相擁,小船好似小蟻從河里駛出;高山古亭依舊居在,楊柳依舊笑風,柏樺依舊矗立。而讓恰恰不在畫里的人有登高望遠的即視感,有敞懷一抱山河的幸福感,有親臨山水的依戀感。使我們體會到:出現了高遠、深遠的這樣一種表現手法。他的繪畫藝術精髓淵源于古代大師的基礎上,又有獨創性的發展,而創造出了自己繪畫的新面貌,這并非溢美之辭。在中國國畫繪畫美學發展史上,山水畫從作為只烘托人物畫的背景中獨立出來之后,是否可說,在山水畫的作者星海里,又多了一顆不可輕視的未來的璀璨明珠?從李浪高的創作實踐歷程看,是對宋代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創作法,對唐代畫家張璪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學師進取的做法進行了充分的闡述。這無凝可以說是藝術實踐的繼承。
李浪高的畫到今天這一步,除外出寫生外,還有賴于他現在也堅持每天臨摹學習王維、董源、黃公望、倪云林、齊白石、黃賓虹等大畫家的畫,以求自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李浪高孜孜不倦的追求,引起了中國郵政的關注,2016年,中國郵政以“一帶一路”的文化傳承為命題,為他制做了一套以他創作的洞庭湖柳國畫系列為主題的郵票和明信片。
李浪高說,他的山水畫創作永遠也不會離開對南洞庭湖區域的自然特色進行探索,進行繪畫再現,報答自己對它愛的情感,因為他生長在南洞庭湖畔,并在南洞庭湖畔從事過中學美術教學。一股強烈的、熱愛家鄉的情結,借著畫筆醮著色彩噴發了出來,在社會上產生了畫面有柳臨洞庭水,望之搖拂,呼之欲動的靈敏奧妙,現在被認可有芥子園畫法的美感,被肯定有倪瓚構圖的靈氣,最近被中國藝術網簽約經紀,包裝推出。在李浪高采納了眾家之長后,他的書法作品也被圈內人士看出有王羲之之風骨,此時,他覺得,家傳的滕派蝶畫也要在自己的手上出門了,滕派蝶畫屬于工筆重彩畫類,是畫于絹上、宣紙上,當我們看到他展開的滕派蝶畫,這彩蝶突于紙上,筆畫曲折,真是彩蝶飛舞彩花間,千姿百態醉心田,大有對對彩蝶翩翩而來戲耍,產生糾纏不休的情戀,相持不下的對持,情誼綿綿的交流。或飛、或落、或飲、或眠,令人看不移目,愛不釋手,醉不思歸。在一度被人認定祖家失傳而不復存在的滕派蝶畫,又在李家子孫里復活了,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鑒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存檔保存了下來,李浪高作為傳承人給予了認定。羅丹在他的《羅丹藝術論》里說,“美只是一種,即顯示真實的美。當一個真理,一個深刻的思想,一種強烈的感情,閃耀在某一文學或藝術的作品中,這種文體、色彩與素描,就一定是卓越的;顯然,只有反映了真實,才獲得這種優越性。”李浪高的每一件作品的美,就體現了這一真實性而被社會認定。
岸花蝶,湖山柳,河港米蝦仙桃壽,這是李浪高目前創作的內容,他用這樣的方式在表達對美麗的感悟,對生活的歌唱,對人們的祝福中,為世間增添異彩。我們期待他創作出更多、更好、更特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