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思維與設計素描
常雁來
摘要:寫實性再現式素描不能適用于設計類基礎教學,與專業課程的銜接不夠緊密。在設計素描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又要注重學生創意思維和設計意識的培養,這就要結合設計素描的課程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意思維訓練,將寫生與創意構思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構建有利于學生創意思維發展的多元化的設計專業基礎教學模式。
關鍵詞:設計素描 創意思維 設計意識 構成
中圖分類號:J2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5-0140-03
設計素描是藝術設計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對于培養學生扎實的造型能力和初步的設計表達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奠基作用。傳統的純繪畫素描教學存在諸多弊端,與設計專業教學脫節,不利于開發與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能力。在設計素描教學中探索多種創意思維形式,將寫生與創意構思有機結合起來,注重設計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對于構建全新的素描課堂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從寫實性再現式素描轉向設計素描
傳統的素描教學是以寫生為基礎的,物象是事先擺放或安排好的,具體要求就是形體準確、造型嚴謹、透視比例精準等,一般是物象的寫實性再現,有點類似照相式的具體呈現。學生會花費大量時間用在描繪物象輪廓、外觀細節以及校對形體比例、透視角度等,而且更多訓練的是技能、技法等基本功,以達到“熟能生巧”的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整體觀察力、細節的刻畫力以及筆法筆觸的控制與把握力等,顯然這些技法技能訓練非常適用于繪畫類的基礎教學,學生在繪畫中動腦很少,構思創意只是體現在構圖、筆法、形式、紙材等物質層面的翻新上。
不難看出,寫實性再現式素描教學不能適用于設計類教學,與設計專業所需求的創意表達能力培養不相吻合,而且與專業課程的要求脫節,不能充分地開發、培養學生創意思維能力。傳統素描教學模式單一化、內容同質化,勢必會大大削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銜接與連貫,不利于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的建設。
二、創意思維應用于設計素描教學的必要性
藝術設計專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基礎課教學必須滿足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必須注重設計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是藝術設計教學的基本要求與基本目標。
創意思維也稱為創造性思維,是以新穎獨特的思維揭示客觀事物本質及內在聯系并指引人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心理活動,它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創新性、綜合性、靈活性為特點的心智活動。設計思維模式是“想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思維模式,是求新求異的原創性思維模式。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如發散思維、聚合思維、逆向思維、正向思維、靈感思維、聯想、想象與幻想等同樣適用于設計基礎教學。
設計素描教學也是一個培養學生形態空間和想象空間的過程,創意思維是相對于傳統的思維而提出的,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已成為設計素描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設計素描教學中的創意思維訓練非常重要。
三、設計素描教學中的創意思維訓練
培養創意思維和設計表達能力是創意性設計素描的核心所在。在設計素描教學中,應該做到既要與繪畫性素描教學拉開距離,又要盡可能縮短基礎教學與專業教學的距離,使設計素描教學真正融入到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體系中。結合設計素描的學科特點,我們可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意專題訓練,例如結構組合、分割重構、矛盾圖形、多視點構圖等,將純粹的寫實性素描轉到結構素描、創意素描、裝飾素描等教學模式的體驗上去。
1.多視角觀察方法與散點透視訓練
寫實素描的觀察方法一般是在焦點透視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說寫生者位置、觀察角度是固定的,在同一視角、同一視域觀察物象相對于視平線而發生近大遠小的變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畫者的思維模式,作畫者的任務主要是在畫紙上把物象形態真實地再現出來。這也是大多數寫生的主要目的,我們也可以叫做“記錄物象”。
而設計素描的創意思維訓練,首先就要改變這種中規中矩的“照相觀察法”。我們可以讓學生多視角、全方位觀察物象,打破平視習慣,近距離觀察、局部放大觀察、俯瞰法、仰視法、觸摸感受法等,甚至可以將物體拆解,觀察其內部的結構、榫接、穿插、咬合等組織關系,通過改變物體局部的一些組合方式,獲得異于常規的圖像形式。在觀察方法訓練中還可以借鑒中國山水畫中的“散點透視法”,在構圖中將多點透視融為一體,就能形成近乎矛盾但又耐人尋味的構圖形式。
我們要讓學生離開座位動起來,利用手機、相機拍攝物象的不同視角,或者讓學生在速寫本上用線條快速勾勒出不同角度觀察的物象,培養學生迅速捕捉物象的歸納、概括與組合能力。這種構圖練習可以在平時大量進行,每張構圖時間控制在10-30分鐘之間,培養學生畫草圖、構思草案的習慣,以激發學生發掘創意形態的靈感。
2.分解重構與裝飾構成訓練
寫實再現手法是對物象的完整呈現,在設計素描中可以運用切割、分解的方法將物象“解剖”,然后運用重構法或重拼法進行再組合,這種重構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不完整的、零散的物體局部往往會讓學生產生“拼圖”意識,激發學生按照形式美法則去組合“新”形象。改變物體固定的形態,改變其原始空間,重新構成新的物象形態,就是在培養學生的一種平面“設計”意識。
分解法有兩種:局部分解、整體分解。局部分解改變了物象的部分形態,可以產生趣味性的變化,造成“殘缺美”或“錯位美”;整體分解完全改變了原有物象的組織結構,可以按照新的“組織法則”重構新的物象形式,有點“鳳凰涅槃”的重生意味,為創造新形態、探索新的表現手法打下基礎。分解法也是讓學生認識平面構成形態的一種好方法,用“構成”的方法將物象局部再組合、再拼裝,重新構成近似“平面”的新形態,在重構的過程中根據畫面的需要,可以適當增加“裝飾”的表現手法,以豐富、充實畫面效果。
裝飾是設計中常用的表現方法和表現形式,裝飾手法將復雜物象歸納概括為符號或圖案形式,也是一種平面效果。在設計素描中可以借鑒裝飾形式調整畫面效果,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畫面效果。
3.單純的線條表現和黑白灰層次訓練
“以線造型”是繪畫中最常用的表現方法,線條既可以表現輪廓、結構,也可以表現體積、厚度以及虛實疏密等層次關系,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在素描教學中,可以安排純粹用線條表現的課題,不加光影明暗,充分用線去刻畫體積、空間、結構關系。單純用線條去表現物象,特別塊面感較強自身線條較少的物象,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就“逼迫”學生去開發思維,“創造”線條,學會運用不同線條去表現空間體積關系。
繪畫素描中的光影明暗表現主要是為了塑造物象的體積、空間感,在設計素描中我們運用明暗手法主要是為了“經營”畫面的黑白灰層次,重視的是平面化的強調或減弱,豐富的黑白灰調子是為了突出畫面的主次、虛實等關系。黑白灰的處理是理性的選擇,是根據畫面需要設計的。當然,明暗關系的處理也包含立體感的表現,在實際的課題訓練中,可以設計平光寫生,讓學生用黑白灰調子重點去表現物體的固有色調,強調畫面的黑白對比關系。
4.創意形式與聯想、想象訓練
創意形式是運用聯想、想象將不同物象進行同構、置換或夸張變形所產生的創新圖形。分解重構練習,是把物象打散重組,原有的物象數量、質量或總體分量沒有變,這是逆向思維創意的初級形式。這一階段的創意形式訓練,我們除了分解后的“重組拼裝”,需要適當變化原有物象的形態,或增加或減少、亦或置換其結構形態,進行創造性地構成畫面。這就要調動我們的聯想與想象,運用類比、借喻、夸張等手法,采取異形同構、矛盾空間、體面置換等創意形式,也可以借鑒平面構成中的透疊、穿插、錯位等形體關系,將線條與黑白灰層次結合起來使用,以達到全新的畫面效果。
創意畫面的產生與設計過程一樣,需要引導學生大量搜集素材,積累形式語匯,認真構思草圖和推敲方案,在構圖時多思考,激發靈感,將寫生與創意結合起來。表現創意形式時,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與熱情,有意識地讓畫面充滿情調或趣味,表達一種設計的“情愫”或情懷,大膽地運用風格迥異的表現手法處理畫面效果。畫面呈現的效果也許就是一張完整的創作,包含各種設計經營的圖形元素,當然也會是一張“抽象”的草圖。我們要承認,素描的意義即是創作的底稿,歷代大師的素描作品均是創作前的構思草圖,無論素描作品優劣與否,它都包含著創意的成分,我們要鼓勵學生多畫創意素描或設計草稿。
5.不同工具材質的嘗試性體驗
素描常用的工具就是鉛筆、炭筆和素描紙,學生也習慣了這些工具的使用。為了開發學生思維,可以嘗試運用簽字筆、圓珠筆、馬克筆、彩色鉛筆、毛筆等畫素描,紙張也可以選擇帶紋理的水粉紙、牛皮紙、有色卡紙、瓦楞紙等。在一張設計素描作品中,可以采用鉛筆、馬克筆等多種筆觸混用的表現手法,有時能取得特殊的畫面效果。不同工具的嘗試性體驗,是從工具材料的物理性角度“喚醒”學生的創意靈感,增添了畫面的趣味性和豐富性。
總之,在設計素描教學中,我們不但要重視學生基本的造型能力培養,提高學生對形體、空間、結構等要素準確把握的技能水平,而且更要重視學生創意思維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初步的設計意識和創造力的培養。創意思維的訓練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在設計素描教學中,可以根據課程需要與學生的個性特點靈活安排,不能拘泥于形式或照搬固定的模式。我們要積極探索更多的創新教學方法,努力構建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多元化的設計素描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