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凱麗+楊子勛
摘 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都市水墨人物畫的筆墨語言呈現出多樣存在的發展面貌。本文試圖對當代都市水墨人物畫的筆墨語言進行分析和探究,這對于當代都市水墨人物畫的解讀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都市水墨人物畫;筆墨語言;多樣存在
都市水墨人物畫作為當代水墨人物畫的一個分支,正處于一個活躍且多元化的發展時期。伴隨著都市化的進程,經濟、科技和文化飛速發展,人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都市化生活給予畫家特殊的生活體驗,通過對自我與都市生活的關注,都市水墨人物畫出現了許多新的觀念和表現手法,其筆墨語言呈現出多樣存在的面貌。
1 多元化的格局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當代的水墨人物畫已形成了多種風貌并存的局面,無論是題材和材料的選擇、風格的運用,還是技法和形式的表現,其審美價值表現出多種可能性。在傳統筆墨語言的基礎上出現了新的筆墨語言表現形式,都市水墨人物畫的筆墨語言豐富多樣,更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要求。都市水墨人物畫家的創作是對當下都市生活的關注,由于畫家們所處的生活環境、個性、經歷的不同,所以對都市水墨人物畫筆墨語言的探索呈現出多樣的面貌。畫家既可以描述都市生活的舒適與美好、輕松與優雅,也可以刻畫都市景象的疏離與冷漠、騷動與迷茫、無奈和虛妄的生存心理。比如,田黎明在作品中創造一個充滿陽光、水的純凈世界,表達的是寧靜與輕松;而李孝萱、劉慶和的作品則著重表現了都市畸形人生的一種“心象”。李孝萱以水墨暈染的方式表現陰郁的氣氛,把城市高樓、交通工具作為自己的表現對象,粗寬的墨線傳遞了內心的焦慮與惶恐不安;蔡廣斌選擇恐懼與驚悸作為人物畫創作的主題,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
2 都市水墨人物畫筆墨語言的傳承與探索
2.1 傳統水墨人物畫中的筆墨語言
傳統水墨人物畫與都市水墨人物畫都是以筆墨為載體,來表達內心的一種精神意境。筆墨是中國水墨人物畫中的重要表達方式,線法和墨法是水墨人物畫筆墨技法的完整表現,“筆墨不離”也成為中國傳統水墨人物畫的語言特點。傳統水墨人物畫的筆墨具有抒情性和書寫性的特點,主張意象造型和書法用筆。意象造型強調的是畫家心中的“意象”和“心象”的表達和呈現,書法用筆在傳統人物畫中注重用線的提按轉呈,充分展示了“筆”的重要性。黃賓虹曾在《論筆五法》中總結了骨法用筆的要點:平、圓、留、重、變。以墨取色,主要是運用墨色的變化技巧,產生干濕濃淡的變化,黃賓虹總結出“濃墨、淡墨、潑墨、破墨、焦墨、積墨、宿墨”七種用墨的技巧。筆墨在傳統審美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傳統的水墨人物畫中追求儒家、道家、宗教思想,題材大多是非現實中的人物,與現實生活具有一定的距離或者說是遠離現實生活,多傾向形象概括,其用筆十分簡約。
2.2 都市水墨人物畫筆墨語言的新探索
“當代都市水墨人物畫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都市具體生活的人、事、景為主要表現內容,目的是與當代的都市文化形成對話,透視當代都市人當下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在水墨語言上,受到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很大地突破了傳統的筆墨規范和精神面貌,但仍然依賴傳統筆墨體系的價值尺度,是一種在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之間的游移與妥協。”[1]都市水墨人物畫的筆墨語言跳出傳統水墨人物畫語言的程式化,通過實踐探索出適合表現都市題材的語言表現形式。現階段的“沒骨法”與傳統的“沒骨法”有著很大不同,它是對傳統“沒骨法”的完善和發展。比如,劉慶和用“白線”來區分輪廓界線的沒骨法。“白線”與畫面的白成為畫面呼吸的通道,“白線”與“墨線”在造型中發揮作用,使筆墨的表達更為靈動。劉慶和還將傳統水墨中的墨色作為灰顏色在畫面進行處理,通過墨色的冷暖表現遠近、厚度與質感,提升了傳統水墨人物畫筆墨語言的表現力,找到了一種適合表現都市人生活的筆墨語言方式。在東西方文化頻繁交流的當下,田黎明的水墨人物畫是中西合璧的典范。在傳統沒骨法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印象派的“光”與“色”的表現效果,使“光”成為畫面的一種語言符號并把“光”處理成平面的效果。紙與墨的自然交融形成了“光斑”的筆墨語言,是一種意象化的“光”,呈現出一種寧靜和淡雅,使人們在喧鬧的都市情境中得到放松。田黎明在創作中運用“連體法”所形成的線是先用淡的墨色,后用濃的墨色擠壓出來的,線由水墨的自然交融而形成,變化微妙且豐富,形成一種平和、簡淡、輕松的效果。線的弱化或者變異是對傳統水墨人物畫筆墨語言的探索,或者說是另一種繼承與拓展。田黎明曾說:“脫離了線,沒有了線,畫面反而變得更脆弱了,而這恰恰是我要表達的都市人那種脆弱的感覺。”[2]在其作品《藍天》中,線基本上被“逐出”了畫面。在田黎明的創作中,墨已降至一個非常低的比重并被賦予不同的色彩傾向。在都市水墨人物畫中,畫家對墨色表達的不同“質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劉慶和的作品《因墨》中描繪了衣褲和襪子的質感。傳統的水墨人物畫并不重視物象客觀質感的表達,并且反對墨色平涂,講究筆筆都有一定的變化,都市水墨人物畫畫家在創作中有意打破“墨中見筆”,在畫面中運用大面積的墨色平涂。劉慶和的作品《風浴》中,濃濃的墨色占據畫面的三分之二,形成強烈的視覺張力,大面積的墨色引導人的視線落在女孩身上,同時也表達了女孩的孤獨與無助。畫家蔡廣斌將筆墨與影像并置,把傳統水墨人物畫中的筆墨因素降到最低,以顛覆傳統的方式隱去筆的蹤跡,而注重墨的表現,以“影響水墨”準確地傳達出個人的心理。作畫時,將紙打濕并以軟刷子調墨,進行數遍渲染,實現了傳統水墨人物畫筆墨語言新的探索與延伸。
記錄時代,思考當下是都市水墨人物畫家創作的源泉。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都市水墨人物畫筆墨語言將會在吸取傳統水墨人物畫筆墨精髓的基礎上,產生更新的筆墨語言的表達方式。
參考文獻:
[1] 王偉芳.現代水墨藝術探索與都市文化批判[D].山東大學,2007.
[2] 郭怡琮.當代美術家檔案·田黎明卷[M].北京:北京華藝出版社,2005.
[3] 魯虹.蔡廣斌:為水墨開辟新的可能[J].新民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