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婉璐
摘 要:芭蕾這一種舞蹈形式源于文藝復興時期,一直被人們認為是高雅藝術的代名詞。近年來,芭蕾舞藝術擴大普及范圍,成為世界范圍內廣為流行的藝術種類。芭蕾舞在我國同樣非常流行,但想要真正將芭蕾舞演繹得淋漓盡致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大多對芭蕾了解不多的人都不能夠完整地解讀其中的藝術,所以芭蕾舞常被稱為寂寞的舞蹈。本文對芭蕾舞的表現力的體現作出詳細的闡述,希望能提高人們對芭蕾舞的認識,更好地欣賞芭蕾這一藝術形式。
關鍵詞:芭蕾舞;審美要素;藝術形式
1 芭蕾舞的審美價值
1.1 早期芭蕾的審美價值
芭蕾孕育在意大利。最早的芭蕾并沒有今天這樣的精美和嚴謹,而是意大利宮廷和上流社會的王公貴族們炫耀自己的權勢和擴大影響力的工具和手段,是他們在宴會上自得其樂的表演活動。當時,歌、舞、劇相互融合的表演是一種新的形式,這就是芭蕾舞劇的雛形,對后來芭蕾舞劇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酷愛芭蕾,在他的推動下芭蕾在法國得到迅速發展。芭蕾訓練就此進行規范化的研究整理,確定了芭蕾訓練手腳的五個位置和大量程式化的芭蕾舞姿,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并沿用至今。
1.2 浪漫芭蕾的審美價值
19世紀初,法國頻頻戰亂,無盡的苦難不但沒有泯滅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反而促使藝術家們創作出大量的不朽之作。雨果的戲劇《歐那尼》宣告法國文藝史上浪漫主義時期的到來。“浪漫芭蕾”的表現題材大多是不現實的仙凡之戀、木偶娃娃與鄉村小伙子、牧羊人與仙女等。主人公在設置上主要以普通民眾為主,這些模式極大地滿足了日益成為觀眾主體的廣大民眾們逃避戰亂等沉重現實的心理需求。
1.3 現代芭蕾的審美價值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古典芭蕾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蕭條開始走下坡路,新的藝術風格——現代芭蕾誕生了。在創作作品時,作者毅然拋棄了“浪漫芭蕾”的大型芭蕾舞劇的形式,而果斷地采用了短小精干、新奇多變,具有現代表現主義風格的作品,用嶄新的精神與方法復興了芭蕾,使芭蕾舞劇變成了一種名副其實的綜合性藝術。隨著芭蕾舞編導大師們的創新,自21世紀初以來,在歐美不僅出現了現代芭蕾,而且用嶄新的面貌帶給人們全新的美的享受。
2 芭蕾舞的表現力
2.1 芭蕾之“繃”
所謂“繃”,一般指的是腳腕子、腳背的“繃”,還有腿部肌肉的“繃直”。然而,在芭蕾舞形態當中“繃”的意義更為深遠。芭蕾中的“繃”的目的是將自身線條塑造優美,并且身體的支撐也需要身體緊繃才能完成。因此,不僅是腿部,全身每一塊肌肉都要參與其中。“繃”的力量主要作用于“支撐”芭蕾舞的基本形態,同時控制其“外開性”,并撐開其“垂直”姿勢,很好地繃直身體的各部位。營造一種向上的姿態,使觀眾對其產生一種延伸感。
2.2 芭蕾之“開”
芭蕾舞對舞者的基本要求之一——“開”,作為芭蕾審美特征之一,其表現力占有相當地位。在芭蕾舞基本形態中的“開”,通常是指雙腿的“外開性”,即由腿在髖臼關節的向外轉動,使得整條腿向外轉開,在胯以下的膝蓋、腳尖一律都對著兩個旁邊。芭蕾舞基本形態以“外開性”來統一這個形態姿勢,一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延長舞者肢體原有的線條,擴大動作范圍,并增強其表現力;二是表現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統治者的封建等級觀念,也是對其身份的一種炫耀。
2.3 芭蕾之“直”
芭蕾中的“直”是腿部的線條直,背部的垂直,站立姿勢的直,這種直是建立在前兩種基本形態上的,需要與“開”“繃”互相配合、互相支撐才能完成。因此,這種“直”相對于單純地使身體成一條直線的難度更大。芭蕾舞基本形態的“直立”要求完全的“垂直站立”,包括這個脊柱椎的四道彎典提拉成為一條直線,作為身體軀干部分的“垂直軸”。芭蕾的“直”需要嚴格控制脊椎的垂直,將脊椎的垂直把握好,才能控制腳尖、旋轉與起跳的動作。
3 芭蕾舞舞技及其審美
3.1 軀干姿勢及其審美
芭蕾所帶給人的審美視覺的一個重要環節則是軀干。人體向上的動態審美是芭蕾區別于其他舞種的重要標志之一。雖然軀干與頭部一直是向上的,但目光平視觀眾不會給觀眾帶來被忽視感,同時又帶給觀眾一種積極向上、永不屈服的感覺。在用芭蕾演繹高貴或者典雅、優美的形象時,不用刻意去刻畫就具有高貴典雅的感覺。
3.2 腳尖技術及其審美
所有看過芭蕾的人都會對演員的腳尖印象深刻,腳尖是芭蕾舞蹈最為顯著的特點,也是芭蕾中最為核心的動作。腳尖技巧這種向上沖擊的自然延伸,惟妙惟肖地刻畫出精靈、仙女們典雅、輕飄和游移不停的外形,栩栩如生地塑造出優美的仙女、輕靈的精靈形象。可以說,觀眾對演員產生的飄逸、輕盈的印象大都來自腳尖的技術。
3.3 手臂及其審美
舞蹈的意思便是手舞足蹈,幾乎沒有哪一種舞蹈不需要手臂的參與。腳尖的表現力需要手臂的配合,手臂在芭蕾中的作用甚至比多數舞蹈還要重要。因此,手臂在芭蕾舞中有強烈的表現力和生命力,這同手在動作中的正確性、協調性、完整性是密不可分的。因為芭蕾舞蹈的特性,如果手臂不能與全身協調,將導致演員不能把握自身的平衡。
4 結語
芭蕾舞劇是一門高雅的藝術,舞蹈語言豐富,表現力極強,我們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芭蕾舞劇的知識、欣賞水平和認識能力,舞蹈課中的芭蕾舞劇欣賞才能正常和順利地進行。一名芭蕾舞者要想達到藝術的頂峰,除了需要進行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外,還要用高標準來培養自身的美感意識,讓肢體動作在表演過程中充滿藝術魅力和芭蕾舞的生命力。只有不斷培養舞者的美感意識,才能在舞臺上展現出飄逸輕盈、夢幻的舞蹈動作,最終完成芭蕾舞表演,滿足欣賞者的審美需求。
參考文獻:
[1] 叢剛.芭蕾舞發展中情感與技巧融合的原因與策略[J].戲劇之家,2016(07).
[2] 何湘.現代舞與芭蕾舞的關系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2).
[3] 李瓊,龔倩.古典芭蕾訓練形態的宏觀語境——基于舞蹈身體語言的視角[J].藝海,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