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論漢唐古典舞的袖舞技法與審美氣韻

      新聞
      藝術評鑒
      2017年08月23日 08:59

      編輯技法系列教材 群舞編導基礎理論與技術技法教程

      李立++徐熳

      摘要:巾袖舞是中國古典舞文化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具古典舞蹈的藝術特色。巾袖舞既是古代中國宮廷舞蹈審美形態的集大成者,又是當代中國古典舞蹈藝術流派中的重要角色。本文將以孫穎教授20世紀80年代創造的漢唐古典舞中的袖舞為例,首先對漢唐派古典舞中袖舞的發展歷史進行了梳理,進而對當代漢唐派古典舞的袖舞技法運用進行解析,最終揭示出延續千年的漢唐袖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所蘊含的新的審美氣韻。

      關鍵詞:漢唐袖舞 袖舞技法 舞姿 審美氣韻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5-0109-03

      在中國古代舞蹈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獨具風格的舞蹈樣式,例如巾袖舞、劍舞、鼓舞等,其中巾袖舞最能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美學韻律。“袖”起源于古代人寬衣大袖的生活服飾,經過不斷的歷史演變與藝術創新,已經發展成各種樣式的以“袖”為特色的舞蹈道具。在舞蹈中“袖”延長了人的肢體,能充分展示身體的表現力,強化舞蹈情感。袖舞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又被賦予不同時代的審美特色。漢代袖舞的古拙之美,唐代袖舞的華麗之美,發展到今天舞蹈的獨特之美,通過不同的袖技與舞姿結合,展現出千姿百態的舞姿特征。

      一、漢唐袖舞的歷史探源

      巾袖作為中國古典舞蹈的杰出創作,上自春秋戰國,下至隋唐、明清,在出土的漢畫像磚石、墓室石刻、壁畫文物以及一些古籍中,各種袖舞形象隨處可見,其中以漢代與唐代袖舞尤為典型。北京舞蹈學院孫穎教授以歷代出土的這些袖舞形象以及文獻古籍為依據,在2001年建立了“漢唐古典舞”學派并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漢唐古典舞舞蹈語言,進而對古代袖舞進行復原、發展。

      袖舞開始于上古時期“巫舞合一”的虔誠,據史料記載,“袖”最早在于模擬鳥獸的翅膀,欲達到“通天”祭神的目的。最早關于袖舞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周代《六小舞》中的《人舞》——“不執手具,徒手而舞,以手袖為威儀”,展現了“以舞為儀”的莊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女樂階層的出現,使袖舞技法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體現了“長袖細腰”的審美價值;隨著漢代戚夫人等優秀舞姬的出現,她們精湛的技藝與優美的舞姿在這個時期更具特色,袖舞也逐漸成熟起來,出現“翹袖折腰”的審美理念,漢代成為袖舞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從出土的漢畫像磚對長袖舞姿的刻畫記載中,也使我們對漢代袖舞從舞蹈形象上進行復原和發展提供了依據;魏晉時期曹植筆下的《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將“清商女樂”的秀麗清秀、瀟灑飄逸的“袖舞”特征一語道破;唐代的“南國有佳人,輕盈舞綠腰。華筵九秋暮,飛袂拂云雨。”描述了王屋山舞《綠腰》時舞袖的情態和意境。“雙塊齊舉欒鳳翔,羅裙飄搖昭儀光”描述了唐代《白舞》的舞蹈情態,體現出了“霓裳羽衣”的雍容華貴之美。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代袖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2001年漢唐古典舞學派的創始人孫穎教授在北京舞蹈學院設立“漢唐古典舞教研室”,他以文獻古籍及大量出土文物為依據,對傳統袖舞進行整理,復原與創新,自此漢唐古典舞學派進入北京舞蹈學院,成為古典舞中獨樹一幟的一個派別。漢唐古典舞專業的成立對中國古典舞體系的完整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也對中國古典舞在新時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漢唐袖舞的技法運用

      在“漢唐古典舞”學派建設之初,漢唐袖舞的技法與舞姿也具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分析漢畫像中的舞蹈姿態,每一位舞蹈伎人都有不同的舞袖姿態,并且樣式豐富多彩,同樣的身體姿態配合上不同的袖技就會展現出一個新的舞姿,再加上流動鏈接,合理的編排技法,一個嶄新的舞蹈短劇誕生了。不同袖技的應用與舞姿重組,對我們復現漢代舞蹈以及繼承發展創新有重要意義。

      (一)漢唐袖舞的長袖技法

      1.單一袖技

      單一袖技指舞蹈時單臂所展示出的單個長袖技巧。袖技包括揚袖、繞袖、舉袖、回袖、翻袖、甩袖、垂袖、拂袖和拋袖等。將袖技靈活運用,達到長袖善舞的目的。主要常用的袖技有:揚袖,在袖技中是比較常見的動作,在手腕與手臂配合下形成的袖體做上弧線運動。揚袖動作對手臂沒有固定的位置要求,主要強調的是力量的貫穿,從身體傳到肩膀再到手臂再到手腕最后凝聚到袖體(如圖一);甩袖,在出土的漢唐舞蹈文物上比較常見的是后甩袖動作,大臂筆直向上抬,不可彎折,經頭頂,將袖甩至后方。甩袖動作的手臂一般是抬至與頭齊平處或者略低于肩向斜下方甩出兩個位置,力量主要是由大臂發力經過小臂再經過手腕最后貫穿到袖體甩出(如圖二)。

      2.復合袖技

      復合袖技指舞蹈時單臂或者雙臂所呈現出的不同袖技,例如單臂復合袖技,先回袖蓄力再飛袖發力飛出、先以掏袖準備再通過灑袖出力……這種單臂的復合袖技必須在短時間內配合身體快速完成,才能形成流暢完美的舞姿。雙臂復合袖技,如左臂揚袖,右臂繞袖;左臂回袖,右臂掏袖;左臂拂袖,右臂打袖等,這些手臂的袖技成為復合袖技。例如河南省洛陽金村出土的一對玉雕舞女,二人肩并肩,身靠身作對舞狀。外側手為托掌姿態的“揚袖”,內側手作按掌姿態的“拂袖”而舞(圖三)。

      (二)漢唐袖舞的舞蹈姿態

      1.斜塔式

      斜塔式的舞姿是軀干與重心腿成直線,類似傾斜的塔,形態穩定,動勢清晰。舞姿形成后身體與地面形成不同的傾斜度,以此來界定動、靜態舞姿。斜塔式的這種非垂直中心使舞姿形態在失衡中展現,這種不平衡的動勢給人帶來宏放、灑脫之美(如圖四)。

      2.半月式

      通過腳腕、膝部、腰部、肋部、頸部的關節彎曲,使脊柱呈現出往一側彎曲的弧形,膝部微彎,使支撐重心腿順勢組成半月狀,再加上手臂的彎曲,展現出一個逼真的彎月形態。舞姿形成后,由重心的穩定與失重來界定動、靜態舞姿。在半月式柔美的姿態造型中,彎曲的月亮形態展現了中國傳統美學的陰柔,給人以圓潤、清涼、潔凈之美(如圖五)。

      3.元寶式

      元寶式舞姿要求頸椎、胸椎和腰椎的前后彎曲,并要求胯部和腿部配合,實腿即承重腿彎曲,虛腿即姿態腿以大腿用力上抬,膝部微彎同時前抬或后伸,雙臂配合前伸或后展。前元寶則要求頭和膝部相接,后元寶要求頭和腳相接。舞姿形成后,同樣是由重心的穩定與失重來界定動、靜態舞姿。元寶式舞姿形態圓潤,符合了中國傳統的審美追求(如圖六)。

      4.拉腿式

      漢唐古典舞的拉腿特指虛腿,在微彎的狀態下上抬的同時隨實腿的重心變化而形成的舞姿。最主要的是虛腿的形態,虛腿由大腿內側發力向側后上抬,一直保持微彎形態,用腰部與胯根的力量來控制虛腿的高度,形成富有線條感的優美舞姿,體現中國的傳統藝術注重線條的美感(如圖七)。

      (三)漢唐袖舞之長袖技法在舞姿中的運用

      漢唐古典舞的舞姿形態是把不同的袖舞技法與身體相結合。一種舞姿形態可以由多個動態鏈接與多種袖技形成,從而派生出多種新的舞蹈姿態。

      1.揚袖在斜塔式舞姿中的運用

      “長虹貫日”是斜塔式舞姿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它的雙臂配以雙揚袖袖技,一支大臂由手臂發力向上揚起,另一只手臂大臂下壓,與腰平齊,使袖子形成一上一下的飄揚姿態。

      例如女子群舞《踏歌》中就多處出現了“長虹貫日”的舞姿形態,展現了漢代藝術形象具有的古拙氣勢以及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舞蹈中這個舞姿使觀眾感受到積極向上、樸實純真的漢代風貌。

      2.翻袖在半月式舞姿中的運用

      半月式斜塔是根據漢唐舞蹈中最典型的“翹袖折腰”發展演變而來的。“并腿半月”這個舞姿,胯部左曲右折,腰部姿態有的往左傾,有的往右傾。袖技表現的是大翻袖,人體突然發力向旁折腰的同時手臂外翻。

      例如女子群舞《桃夭》中,最后造型中間一個女子的造型便是半月式舞姿,加上大翻袖的袖勁與氣勢,給觀眾展現出圓潤、嫵媚的美感。半月式的舞姿造型,盡顯中國女性婀娜體態的同時,也體現含蓄、內斂、嫻靜、朦朧的審美意象。

      3.甩袖在元寶式舞姿中的運用

      “前俯后仰”是元寶式舞姿的獨特之處,也是漢唐的人們對美感的追求。元寶式舞姿中“弓步元寶”就是向后仰的。腰部向后彎折,左臂用甩袖袖技,大臂筆直向上抬一直拉到身后,不彎折,經過頭頂,整體向后發力,將袖體甩到背后,右臂采用垂袖袖技,手臂抬至與肩平齊,袖體自然下垂。

      例如女子群舞《楚夭》中,就出現了“前俯后仰”的元寶式舞姿,先前俯再做“弓步元寶”后仰,使楚文化那種神秘在舞蹈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元寶式舞姿也盡現圓潤之美,符合了中國傳統的審美特征。

      4.舉袖在拉腿式舞姿中的運用

      “彩云托月”是拉腿舞姿的一種空中姿態,起跳后,一腿承載重心,另一條腿上抬形成拉腿姿態,雙臂采用的袖技是雙舉袖,并且屬于高舉,就像手中舉著月亮一般,給人一種輕飄、清涼的意境之美。

      例如女子群舞《桃夭》中間慢板的地方,出現“彩云托月”這個舞姿,輕盈、飄逸,展現漢唐女子的年輕活力以及對生命的熱愛與渴望。

      三、袖舞之審美意蘊

      對于袖舞的研究,漢代舞蹈文物為其提供了最直觀和形象的實物資料。大量的圖像資料來源于漢畫像。漢畫像中的形象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體現出了當時漢代人的思想觀念、樂舞風韻、時代精神以及特有的審美觀念。漢畫像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它不僅真實地再現了漢代古拙之美的樂風舞韻,更生動地呈現出特有的審美特征:翹袖折腰的圓潤之美;騰踏跳躍的古拙之美。

      (一)古拙之美

      漢唐古典舞中的“騰踏跳躍”舞姿展現“古拙”之感。漢代舞蹈的特點就是以簡練概括的手法,以生拙造型和夸張的動勢塑造形體。槃鼓舞表演時騰踏跳躍,動作難度大,技巧性高。大步邁移動作和重心傾倒得沖勁是代表漢代舞者在技巧方面的水平,與多種袖技結合,體現出漢代特有的古拙之勢。例如甩袖、沖袖、飛袖、掃袖等身體蓄力通過跳躍的爆發力出袖,展現人以力量、速度、氣勢的視覺沖擊感,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來。

      (二)圓潤之美

      漢唐古典舞中典型的“翹袖折腰”舞姿展現“圓潤”之美,它以腰為軸,前俯后彎,呈現彎弧之形,舞姿優美。細腰也成為漢畫像中舞者表現舞蹈輕、柔、美的最佳手段,與多種袖技相結合,呈現出半弧、圓潤之形態。例如繞袖、甩袖、揚袖這幾種袖技是袖體的劃圓運動,使長袖劃出與身體形成了半圓形的飄逸之美,有的在兩袖互相交織中產生交錯的弧線,充斥了一種周、圓的動態美。

      (三)動靜結合之美

      動靜結合是中國古典舞的神韻所在,動態性是漢唐古典舞的舞姿特性之一。在出土的漢唐文物資料中,諸多動態舞姿展示出它內在的力量與速度,并釋放出它所蘊含的內在情感。其中最典型的動態形象可分為“擰腰出胯”“左曲右折”“前俯后仰”三種,動中有勢,勢中有形,這些動態舞姿風格迥異,線條蜿蜒流暢,栩栩如生,無不彰顯出那種生動、活躍的動態之美(如圖八)。

      靜態美與動態美相對應而存在。舞蹈者在給人奔放灑脫的激情之后,再把動作沉淀下來以靜制動,由內而外散發出恬靜安逸的靜態之美。靜態舞姿一般在舞蹈的開始與結束的部分,舞蹈中間在動態舞姿流利的連接之后或許有少許靜態停頓,動靜結合,相得益彰(如圖九)

      四、結語

      袖,既是服飾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表演者自身情感的延伸和擴張。隨著時代的變遷,袖舞無論是從舞蹈動作上由原來的古拙之美發展成當今的圓潤之美,還是從舞蹈技術上由原來的單一性發展到當今的復合多元性,還是從舞蹈功能上由原來的祭祀功能發展為當今舞臺上的娛樂功能……都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袖舞的根本追求在于實現獨立性舞蹈肢體語言的表現,同時袖技、袖韻、袖勢在繼承原有袖舞的基礎上展現出這個時代特有的多元化特征,實現由古典舞向現代舞的跨越。無論人的審美如何發展,袖舞在舞蹈中如何創新,歸根結底是由中國傳統思維引領的,袖舞在今后的發展都離不開中華民族的“根”。

      參考文獻:

      [1]歐陽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2]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孫景琛.中國舞蹈史(先秦部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

      [4]蕭亢達.漢代樂舞百戲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5]金春峰.漢代思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舞姿 古典舞 運動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国产精品福利影院| 狠狠色欧美亚洲狠狠色www|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下载| 99久热re在线精品视频| 狂野欧美性猛xxxx乱大交|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 免费少妇荡乳情欲视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馆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天堂网在线.www天堂在线资源| 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3d| tstye.cn|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 | 欧美三级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体育男生吃武警大雕video| 91www永久在线精品果冻传媒|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国产精品热久久| 亚洲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 免费在线观看的黄色网址| 一二三四视频在线观看韩国电视剧| 男人桶女人羞羞漫画全集 | 内射在线Chinese| 一级片免费网址| 激情三级hd中文字幕| 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aⅴ|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99久久超碰中文字幕伊人|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 色综合久久伊人| 娇妻之欲海泛舟小强| 日韩人妻高清精品专区| 新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偷拍区小说区图片区另类呻吟| 午夜毛片不卡高清免费| 777奇米影视四色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