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生,幫幫忙吧
李倩娜
摘要:性格舞是一門獨立的技術舞蹈。它與古典芭蕾互相配合,學生必須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性格舞蹈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結構形式,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先要了解性格舞課的基本內容和它的組織形式,然后才便于探討性格舞課教學方法的一般原則。因此,我們還必須進一步研究和掌握科學的、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性格舞課教學藝術的核心部分。
關鍵詞:性格舞 教學結構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J7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3-0073-02
一、性格舞教學結構
性格舞課通常由扶把練習、中間練習、組合練習、舞蹈片段這四個部分組成,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這四個部分所占比重有所不同。但在第一年的教學中,由于學生所掌握的基本動作元素還很有限,所以,第一年的課程是以學習前三部分教材為主的。至于以后各年的課程中,四個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我們怎么樣在一堂課中安排好這四部分教材呢?首先了解性格舞課中要學習多種不同風格的性格舞和民間舞蹈,而每一種風格的舞蹈,盡管有著繁簡、難易、技術高低等差別,但都有自己系統和由淺入深的過程。如果不考慮這些固有的因素,我們教會一種舞蹈后再教另外一種舞蹈,那么,進行到難度較高的階段時,就會由于學生的基本能力沒有準備好而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在我們教學工作中要體現出這種科學性,必須注意處理好兩個問題:一個是縱向聯系;另一個是橫向聯系。所謂縱向聯系,指的是每種舞蹈本身的系統性。無論學習哪一種舞蹈,都必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單,到綜合,循序漸進地學,一般來說這種規律是不能違背的。
在四年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應當遵循這個規律,在每年、每學期、每單元以至每堂課中,也必須遵循這個規律,這是舞蹈教學以至一切教學工作的一條基本規律。但是,僅僅注意到這個方面還不夠,由于我們是幾種舞蹈同時學習,就還必須注意另外一條規律,那就是橫向聯系。所謂橫向聯系即是指在同時學習幾種舞蹈時,在同一個學習階段(例如在同一堂課上),各種舞蹈的難度(包括力度、幅度、速度、節奏型的難易程度、組合的復雜程度以及學習新的基本動作元素的先后次序等)應當大體相當,而不能有過分的懸殊。按照教學進度的要求處理好縱橫兩方面的聯系是組織好每堂課的關鍵,這是整個教學進程必需始終如一的予以注意的問題,也是教師備課的一個關鍵。
只有把兩方面的關系處理好,才能最合理地使用每一個課時以至每一分鐘,使得每學習一個動作、一個組合、一個舞段都能夠不僅對于掌握這個動作,這個組合、這個舞段本身是至為必要的,而且也能從不同的角度有利于學習和掌握將要同時學習的其他教材,從而能夠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達到最高的教學效率。這就是性格舞教學結構方面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
二、性格舞課教學實踐
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達到最高的教學效率,這就是性格舞教學結構方面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如何掌握好這個特點并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對于一個性格舞課教師來說并非易事,它要求每一個教師必須做到:一要通曉和熟練地掌握每一種教材,對它們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有深刻的理解;二要透徹地理解教學大綱中規定的總教學任務和各年級的教學任務,以及實現這些任務的其體步驟和進度;三要熟悉自己的教學對象——學生。因為我們的學生都是按照統一的標準精選出來的,雖然他們的個人藝術素質存在差異,每個學生對每門課程的適應性又是各不相同的,這種差別不僅會在學習的最初階段反映出來,而且會貫穿在學習的全過程中。
在一堂性格舞課中,扶把練習、中間練習、組合練習、舞蹈片段這四部分內容是怎樣組織起來的呢?
教師不僅應該一般地了解某一年齡階段學生的特征,而且必須深人、具體地了解每一個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學習階段的具體特征,才能夠很好地貫徹普遍培養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不僅做到從總的方面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做到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不斷提高適時地提出新的目標和新的要求,把教學進程向前推進,以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聰明才智。這一點在進入中高年級階段顯得尤其重要。在一堂性格舞課中,扶把練習、中間練習、組合練習、舞蹈片段這四部分內容又是怎樣來的呢?
一般來說,性格舞課是分成單元進行教學的。即每個學年的教學任務分配在上下兩個學期完成,上學期和下學期各學習層次不同的教材內容,兩個學期互相銜接,最后成果集中在下學期的最后階段體現出來。而在每個學期中又把教材分配到每個教學單元中,根據教材難易程度不同,每個教學單元各占二至三周時間。每個教學單元是一堂完整的課,而每一次課(一個課時或相連的兩個課時)的結構只需大體上完整,而不需要涉及本單元所要教授的全部教材內容。每一次課(第一年是一次一課時,一次兩課時;第二年起是每次兩課時)的教學順序安排如下:首先是扶把練習,一次課一般安排8至12個練習(低年級以單一動作練習為主),練習從腿開始,一次課是從腿的小幅度練習一步一步過渡到大幅度練習,從伸腿練習、小踢腿、腿的環動練習、踏點練習、腿的扭轉和蛇形動作、直至大踢腿,然后是跪、跳、蹲跳等技巧練習,最后是用扶把的作為整理動作。經過這一套練習之后,學生的身體各部分肌肉和關節已經得到充分的活動,均已舒展開來,為在中間學習舞蹈動作做好了必要的準備。
當然,這里所提供的教學順序只是一般規律,在基本上遵循這個規律的前提,根據學生具體情況不同,教師不僅可以在每個練習中從同組動作中選擇最合適的一或兩個元素作為本堂課的教材。例如:做伸腿練習是可以選擇這種或那種伸腿練習,也可以局部調整聯系順序。但是這種選擇或調整不僅不應該違背本堂課扶把練習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而且特別是要注意與本堂課的中間練習相銜接。
課程的把桿部分充分體現了性格舞風格的多元性,同時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肌肉能力、體能及風格表演的能力。扶把練習之后是中間練習,從廣義上說即離開把桿在教室中間進行的練習,包括基本元素的練習、組合的練習、舞蹈片段等。我們這里所講的中間練習指的是離把的基本動作元素的練習,例如各種Portdebras、Polka、Waltz的基本步法等。這部分練習仍然是屬于基礎性的、準備性的。這些練習也需要注意和本次課的組合練習和舞蹈片段的學習相銜接,或者是為下一次或下一個單元的組合練習或舞蹈片段的學習做好必要的準備。
這是因為某些基本元素的掌握需要花費很大的功夫進行訓練,不是一兩次課所能立即掌握,必須經過一個較長的訓練過程。這一點也同樣適用于扶把練習的組織。
緊接著中間練習的是組合練習和舞蹈片段的練習。扶把練習是一堂課的基礎,而組合練習和舞蹈片段的學習則是一堂課的核心內容,在一堂課中組合練習先于舞蹈片段的學習。每一學年必需學習哪些舞蹈片段是教學大綱中已經規定好了的,教師的任務是把它恰當地安排到上學期或下學期不同的教學單元內,并且根據完成本學年教學任務的需要適當增補教學大綱給予規定的舞蹈片段,把它們分別安排到某些教學單元中。這些工作在每學年、每學期開始以前的備課活動中,教師就應該事先做好計劃。只要教學計劃是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和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制定的,一般來說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但每堂課中的組合練習如何安排的問題就比較復雜,常常帶有很大的靈活性,需要隨時進行調整。
因為組合練習是通向舞蹈的橋梁,每一堂課,每一次教學中需要做哪幾種舞蹈的組合,需要做幾個組合,需要做什么水平、什么程度以及圍繞哪些具體的訓練目的而編制的組合等,教師在制定年度或學期的教學計劃是只能作出總體的設想和大致的實施步驟,而且不可能把整個學期甚至整個學年所要學習的組合逐一事先編制出來,因為這些都要受到學生的學習進度的制約。教師在教學進程中常常會碰到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需要及時地加以解決,這就必須依靠根據現實情況編制出有很強針對性的組合進行練習,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盡管如此,組合練習的編制和安排還是有一些必須遵循的原則,這些原則是:
首先,是每一個組合必須有明確的、具體的訓練目的,這個訓練目的必需和本單元的教學任務相一致;其次,每一個組合的訓練重點應該是突出的、鮮明的;再次,每一個組合都必須具有綜合性,單一動作的連續重復不能算是組合練習;第四,每一個組合中所包含的基本動作元素不應過多,即使是高年級的教學組合也應如此;最后,每一個組合都必須具有鮮明的風格或性格。按照上述原則編制出的組合練習才可以起到向學習舞蹈片段過渡的作用。
教師在準備每一次課、制定每一單元的具體教學計劃時,還必須在安排教學順序時處理好授課的節奏。如前所述,教師在教學進程中應當掌握內小到大、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循序漸進這些基本原則。也就是說,從整體上講,每一次課、每一個教學單元的教學以至每學期、每學年的教學都是循序漸進、逐步提升的,但是,教學進程發展的這條線并不是呈直線上升,而是波折式上升的。這就又如攀登峰巒起伏的山岡,要達到頂峰,必須注意越過途中的每一個山坡,每越過一個山坡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然后,應該有一個平緩的甚至是稍稍向下的過程作為調整,要為攀登第二個山坡,達到第二個高度做好準備。這并不是倒退,而是要求教師把自己的教學計劃安排在科學的、合理的基礎之上,使得整個一堂課既能始終保持上升的勢頭,又能有急有緩、有張有弛、節奏鮮明。這是把教學工作的科學性和教學藝術相結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
綜上,我們了解一堂課的授課順序,縱向聯系和橫向聯系,波折式上升的發展等,這些都只是教師在備課階段,也就是制訂教學計劃階段所要注意的。但是,要實現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取得滿意的教學成果,還必須通過一次又一次課的教學活動才能變成現實。
三、結語
總之,性格舞課是專為培養芭蕾舞演員而設立的一門必修課,性格舞課教學是培養學生具有全面的舞蹈技術技能和掌握不同風格舞蹈的表現能力。為使學生在課堂中很好地掌握所要學習的內容,教師對授課進程應科學安排,引導學生努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參考文獻:
[1]陸文鑑.性格舞教學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賈魯寧,母葵南.運用手風琴伴奏外國性格舞的研究[J].藝術教育, 2014,(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