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引領城市創新 首屆公共藝術與城市設計國際高峰論壇 召開
摘 要: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近幾年來更是得到了不少國家的高度關注和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推行文化現行的發展戰略,因此文化建設成為了當前我國各個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對于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中原城市來說,需要充分利用中原文化,推進其公共藝術建設。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原文化城市;公共藝術建設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靈魂,它關乎著民族的興衰。文化可以為民族提供價值方面的指導和行為規范、奮斗目標等,是一個民族的活力、影響力、競爭力的根本表現。“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提出,為我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就中原地區的城市發展來看,現代化的設計使原本多樣化的城市類型變得單一,逐漸丟失了城市的公共藝術。因此,怎樣才能充分地挖掘地域文化因素,展現出獨特的地域魅力,成了現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必須要面臨的問題。
1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背景和文化內涵
1.1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背景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份又在印度尼西亞提出了要和東盟國家一道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兩者被合并稱之為是“一帶一路”,這個新概念在被提出之后就得到了中國國家的關注以及沿線國家的積極支持。“一帶一路”跨越了世界上最大的經濟走廊,以中國為起點,途徑南亞、西亞、東南亞、中亞,甚至也覆蓋到了歐洲的部分地區。東部連接了亞太經濟圈,西部聯系了歐洲經濟圈,所惠及的人達到了44億。它是世界上發展潛力最大的經濟帶,在“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基本上都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起的經濟體,處于良好的發展上升期。不管是經濟、政治還是轉型升級等哪個方面來看,各個國家之間有了前所未有的緊密聯系。“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滿足了當前各個國家發展的需求。
1.2 “一帶一路”戰略的文化內涵
“一帶一路”戰略所推行的是文化先行的發展戰略,主要為了與沿線國家的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不管是海上絲綢之路還是古絲綢之路,都是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對不同文化交流發展的向往,需要依托不同的文化取長補短。古代時期中國許多的文化和物質都是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西方的,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帶一路”幾乎涉及幾十個國家的發展戰略,涵蓋了風格各異的文明,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部分。因此我們需要明確文化發展在整個“一帶一路”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促進不同的文明取得更好發展。
2 中原文化特征和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現狀
2.1 中原文化特征
中原地區可以算得上是我國文化的發源地和搖籃,在中原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內容,而且也有著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通常情況下中原地區指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以及與此相近的地區。黃河被稱作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因此以黃河文化為主的中原文化也成為整個中華文化發展的根。可以說中華文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中原文化的制約。由于中原地區位置特殊,和周圍的文化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展現出獨特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中原文化有明顯土著性。中原地區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原始人類,是其最早的居住地之一。因此,中原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幾十萬年之前。在中原地區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一直到晚期的安陽小南海文化,這兩者之間幾乎相差了近百萬年的歷史。在這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文化甚至沒有出現中斷和異化的現象。可以說是一直流傳下來,一脈相傳的。中原文化的創造者也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原人,因此中原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有明顯的土著性,這是中原文化和其他文化最為根本的區別。
(2)中原文化具備了融合性。文化的發展本就需要不斷的和其他的文化進行融合和滲透的,這樣本民族文化的內容才會更豐富,這也成為了中原文化發展的傳統。不管是哪個朝代,中原文化都會積極的吸取和借鑒其他的優秀文化。因此中原地區也成為了人才濟濟的地方,成為古代時期文化發展的中心。中原文化之所以具備了明顯的融合性,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原地區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
(3)中原文化具備了先進性。古代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種類繁多,而大多數先進的文化都起源于中原。由于中原地區的農業發展良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原地區也是我國古代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發祥地。從夏朝到周朝來看,中原地區的發展程度的確是國內最發達的地區。之后從秦朝到清朝,幾乎都是在中原地區建設都城,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文化內涵的豐富。
2.2 當前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現狀
全球化的發展浪潮幾乎影響到了我們生活的每個地區,隨之而來的是各個地區的城市在形象和街道的景觀方面呈現出嚴重的同化現象。[1]從表面上看這是城市在規劃和設計方面的失誤,但從根本上來看,這是因為城市文化的缺失。這種文化缺失現象造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盲目的追求國際化,忽視了本土的文化;另一方面則是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張,無瑕估計城市文化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包括城市雕塑在內的公共藝術開始注重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這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過速發展導致的一系列環境問題的出現是密切相關的。藝術家開始關注環境惡化對城市生活質量所產生的影響,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以現實的城市環境問題為主線,自覺地把藝術設計和環境理念相結合。公共藝術始于歐洲,它本就是和建筑相結合,附著于建筑物之上的,比如噴水池上的雕塑。城市公共藝術講究的是公共性,城市公共藝術的創作也需要考慮到公眾。但是當今社會的公共藝術都是獨立的,機械的,毫無生機的,它無法給我們帶來心靈的震撼。公共藝術絕不是單一的個人行為,而是數人或者大眾進行合作交流的結果。
3 中原文化在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的應用
3.1 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需考慮地域性
由于西方國家一些觀念的滲透,我國大多數的城市建設出現了千城一面的現象,對于民族地域性的建筑設計成為了建筑師們必須要考慮到的問題。[2]當然公共藝術建設也是不例外的,也需要面對本土地域化創作的問題。對于公共藝術家而言,他們在創造的過程中,是可以把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和歷史以一種藝術的手法來進行表達。但是公共藝術建設的過程中不能只重視民族地域化,還需要適當的融合現代化的設計理念。這樣的話才不會使公共藝術的發展脫離了現代審美觀念或者是民族地域文化。公共藝術的創作不管是在怎樣的狀態下,都不應該脫離了大眾存在,從某個方面來說,公共藝術的建設其實就是一件藝術品,當然也是一些社會意識形態的濃縮。[3]就某個地區的地域文化也是人們長期以來對當地文化所形成的認同感,所以公共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需要充分地運用到地域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創造滿足公眾需求的公共藝術品,讓人們和公共藝術作品之間進行更好的互動。
對于城市的公共藝術建設,自然也需要在對城市的規劃和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的考慮地域性和民族性。不要盲目地追求現代化的設計,如果在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過程中忽視了地域性和民族性,必然使城市的發展出現嚴重(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的同質化現象。中原地區的城市有著濃厚的中原文化,這也是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所需要考慮到的民族性文化,將其運用到城市的建設中,使城市朝著更加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3.2 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對中原文化的具體應用
中原地區的城市眾多,很多城市都擁有獨具特色的中原文化,如果在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過程中將中原文化進行了合理的應用,必然會起到好的作用。[4]當前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以中原文化在鄭州市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為例,來探討中原文化在公共藝術建設中的具體應用。
(1)歷史古城中對中原文化的應用。中原藝術色彩觀念在延續歷史傳統觀念的前提下,用色既重視視覺美,又重視色彩的心理效應,其用色從總體上遵循色彩的應用原則,合理利用色彩的象征性,同時又講求視覺上的對比、調和的合理搭配。比如:開封的朱仙鎮木版年畫,非常注意中原地區人們的審美觀,常用紅、黃、青三原色,用色總數高達十種之多。民間色彩設計俗語常說:“紅紅綠綠圖個吉利”、“光有大紅大綠不算好,黃色襯托少不了”。又如洛陽牡丹廣場的設計就地取材,選擇了在蔥蘭的襯托下廣植牡丹,作為整個廣場的點睛之筆,色彩對比強烈、鮮艷醒目,不但烘托了一年一度的牡丹花會“花開時節動京城”的熱烈氣氛,而且為古都洛陽增加了活力與親和力,將中原文化中的古都名勝文化深入人心。
(2)鄭州城市雕塑中對中原文化的應用。鄭州城市的雕塑中有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它位于鄭州黃河游覽區。雕塑的主題是“哺育”,位于梅花狀的水池中,高有五米,重有12.5噸,乳白色的漢白玉雕塑,雕塑的造型是一位低著頭的母親,在懷中抱著一個熟睡的小嬰兒。整個雕塑的造型給人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安靜祥和的感覺,雕塑比較行動和形象,人物的表情很栩栩如生。這個雕塑所象征的是母親河,黃河哺育了整個中原甚至是整個中國的人,以此來表達對中華民族的養育之情。還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是位于黃河岸邊的“大禹耒”雕塑,這個雕塑的設計靈感和創意也是來源于悠久中原農耕文化,雕塑的造型來源于古代所使用的農具“耒”。整個雕塑的形象都十分傳神,不但表現出了中原地區所擁有的悠久歷史文化,而且也具備了現代設計的美感。使中原文化的內涵和魅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和繼承。
4 結語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更加強調了文化對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而中原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可以為公共藝術設計提供珍貴的設計靈感。當前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發展中存在不少問題,城市文化缺失嚴重。就中原城市發展來看,需要融合中原文化和現代設計理念,才能促進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秀梅.城市文化視角下的公共藝術整體性設計研究[D].武漢大學,2013.
[2] 劉文沛.公共藝術運作機制研究[D].上海大學,2013.
[3] 吳嘉振.論城市文化建設和公共藝術策略[J].建筑與文化,2011(08):112-114.
[4] 李博.淺析中原文化在城市公共藝術中的應用——以鄭州市為例[J].藝術品鑒,2015(01):14.
作者簡介:張雯靖(1982—),女,河南人,碩士,鄭州科技學院藝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設計藝術學方面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