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韜
摘 要:美國“爵士時代”杰出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巔峰之作《了不起的蓋茨比》深入刻畫了主人公蓋茨比夢想的破滅,蓋茨比的死揭示了他所追逐的“美國夢”的難以企及,而小說《夜色溫柔》則透過“實現了夢想”的主人公迪克的命運,更加諷刺性地揭示了美國夢本質上的欺騙性。
關鍵詞:爵士時代;《了不起的蓋茨比》; 《夜色溫柔》;“美國夢”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爵士時代”,由于一戰后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開始一味地追求紙醉金迷的物質生活,而在這種奢靡風氣的掩蓋下卻是人們對社會的失望和迷惘,是極度的精神危機與道德困境。該時期“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創作的描寫“美國夢”及其幻滅主題的系列小說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本質做了深刻的揭示。
1 爵士時代“美國夢”的本質
作為美國人民的民族理想,最初的“美國夢”是一種拓荒精神,它萌發于乘坐“五月花號”來到美洲大陸拓荒的第一批歐洲移民。獨立戰爭勝利后的1776年《獨立宣言》為“美國夢”奠定了基礎,屹立于紐約港的自由女神雕塑也被認為是“美國夢”的象征。“美國夢”宣揚“英雄不問出身”,它強調不依賴于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只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有實現自己的夢想的可能。早期的許多文獻指出:“美國夢”涵蓋兩個層面,即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其對精神層面的追求遠勝于對物質的追求。“美國夢”不是豪宅、豪車,而是根據自身條件,人人都能實現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會的認可的一種社會秩序。然而在“爵士時代”,現實中的“美國夢”卻過度強調了財富在衡量成就和快樂上所起到的作用。在物質層面的“美國夢”驅使下,美國經濟空前迅猛地發展,社會高度繁榮,人們崇尚不惜一切代價賺取金錢和物質并隨心所欲揮霍,極端的個人享樂主義逐漸成為全民追逐的夢想。然而,浮華背后上層社會和普通階層之間尖銳的社會矛盾和難以逾越的階級鴻溝卻使得 “美國夢”對于普通階層人民而言無法企及,即使實現也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實現,他們最終無法得到上層社會的接納和認可。
2 蓋茨比“美國夢”的破滅——夢想無法實現
在長篇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塑造的主人公蓋茨比來自于社會底層,深受“美國夢”拓荒精神的影響,他相信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能夠快速積累巨額的財富,從而能得到上層社會的認可,并能憑借獲得的財富和地位贏得自己所愛的女人的芳心。為此,他不惜鋌而走險,通過非法走私等手段快速斂財。不可否認,他的勤勉和努力的確為他帶來了物質上的成功,他住上了豪華的別墅,置辦奢靡的派對,也因而成功地吸引了黛西的注意。黛西于他,是“美國夢”精神層面的象征,是對上流社會的膜拜,對純潔愛情的執念和對美好婚姻的想望。然而,以黛西為代表的極度自私、虛偽、拜金的美國上流社會女性并不會輕易認可和接納蓋茨比這樣的“暴發戶”,在現實面前,黛西選擇了自己的階層,蓋茨比的“美國夢”終究沒有實現,或者說只實現了一半,即“美國夢”的物質層面,而他本人也為了幫助掩蓋黛西的罪行而被謀殺。蓋茨比死后的凄慘境遇與其生前舉辦的無數場奢華派對上的熱鬧喧囂形成鮮明的對比,其一生追求的夢想在上流社會的冷酷無情面前變得不堪一擊。蓋茨比的死亡似乎是“美國夢”必然死亡的象征,為了迎合上層社會所努力追尋的財富夢和愛情夢注定無法實現。
3 迪克“美國夢”的破滅——實現了的未必是理想
小說《夜色溫柔》集合了菲茨杰拉德九年的個人生活經歷,具有很強的自傳體色彩。小說中的生活環境以及主要人物的經歷皆取材于作者本人。菲茨杰拉德在經歷了人生的浮沉和自身的迷失、沉淪之后對“美國夢”有了更深的認識。小說中刻畫的主人公迪克來自于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小鎮,雖出生普通階層,但年輕有為的他天資聰慧,在事業上前途光明,在蘇黎世研究精神病學,夢想“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在治療因亂倫而患上精神疾病的上流社會女子妮可的過程中愛上了對方,并決意親盡全力將其治愈,此后,迪克扮演了妮可的家庭醫生兼丈夫的雙重角色。由于和妮可的婚姻,迪克輕而易舉地進入了上流社會,他極力地討好著這個階層,希望被接納和認可。迪克的“美國夢”似乎順理成章地實現了,他擁有了金錢、地位和愛情。然而,妻子妮可在恢復正常以后卻開始不滿足與迪克的婚姻,受上流社會享樂主義生活作風的影響,妮可開始追求婚外情的刺激并與迪克離婚,離婚后的迪克最終回到家鄉美國的小鎮默默行醫,度過余生。以妮可為代表的上層社會優越的生活和作風曾深深吸引著迪克,能夠進入上層社會并成為其中一員是迪克懷揣的“美國夢”。而當他真正步入這個階層之時他才深刻感受到它的虛無、自私與冷酷。事業開始荒廢,理想變得越來越遙遠,婚姻破裂,生活開始需要靠酒精的麻醉來維系。《夜色溫柔》為讀者刻畫的遠不是蓋茨比理想無法企及的痛苦,而是迪克最終幡然醒悟的“實現的卻并非是理想”之痛。正如菲茨杰拉德對這部小說的描述中所說:“展現一個天生的理想主義者、一個被毀掉的牧師、一個由于各種原因屈從于上層資產階級的人,在步入社會上層的過程中失去了理想和才華而沉溺于飲酒和消遣”。不同于《了不起的蓋茨比》,《夜色溫柔》是對“美國夢”幻滅主題的升華,迪克經歷了夢想破滅后的覺醒,他不再是一個讓讀者扼腕嘆息的悲劇角色,而是及時地意識到了“美國夢”的欺騙性從而全身而退回歸生活本真的智者。
4 結語
當具有拓荒精神的“美國夢”遭遇浮華、虛無的“爵士時代”,就如菲茨杰拉德透過其夢想破滅主題的系列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夜色溫柔》等所揭示的,夢想或難以企及,或實現了卻發現并非理想,“美國夢”的欺騙性暗示著它的注定幻滅。較之于《了不起的蓋茨比》《夜色溫柔》中主人公夢想破滅后的迷失以及覺醒使這一主題得以升華。
參考文獻:
[1] F.S.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 F.S.菲茨杰拉德.夜色溫柔[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3] 吳建國.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 潘紹中.“美國夢”的誘惑與破滅——從菲茨吉拉德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談起[J].美國研究,1991(4).
[5] 秦蘇玨,程錫麟.溫柔夜色中的得與失——從《夜色溫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說中夢幻破滅主題的深化[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