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物聯網云計算規劃建設
劉芳+侯莉莉
摘 要:智慧校園建設在教育行業是一個新興事物,所謂“智慧校園”就是指利用互聯網、傳感器等新媒體技術來實現讓學校全體教師、職工、學生之間的和諧共處。節約高效的泛在網絡和管理智慧。校園文化是現今高校內最為常見的一種文化形態,而物聯網的出現把這種形態從舊有的“數字化”帶入到了“智慧化”,從探討智慧校園的界定、應用、影響這些方面上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探索。這幾個方面緊密聯系,互相影響。本文章將依托物聯網技術在這四方面進入深層次的研究,提高并完善師范院校形象,使大學文化深入人心。
關鍵詞:物聯網;智慧校園;師范校園文化
現今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通過傳感器、控制器、互聯網等技術形成了物聯網,這也成為新的承載校園文化的建設主要載體,且形式日益豐富。為了將學校的學習環境、生活服務平臺進行深度優化,也為了使學校管理者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可視化的管理,物聯網可以說是最為適用的。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它包括互聯網及互聯網上所有的資源,兼容互聯網所有的應用,其重心不再注重于文字和數據從簡單的計算機處理發展到與聲像、通訊等技術相結合,而是在于人與物之間的交互體驗,人與物的相融合,這即對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和承載方式做出了豐富和創新,又為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所需的新環境和創新發展做出了大幅的改善和提升。
1 智慧師范院校校園文化的特點
1.1 師范院校校園文化
不同的文化特征對應著不同的群體,而校園文化特征卻對應的不僅是在校學生,還涉及教師和管理者這幾類群體。所以此類院校中的群體文化也是不同于普通院校。因此,我們可以分為這幾點:第一,“師范性”:此特點探其根源不外乎是教學方法的體現、師德的樹立以及提高學生的質量。第二,創造性:創造性是發展師范校園文化的主要載體,設想一下如果缺少了創造性,那么校園文化就無法被繼承和發展。如何繼承和發展校園文化,是需要把學校推陳出新的教書育人的理念以及與時代相符合的傳播手段相結合,才能在校園中積累和沉淀下來優秀的文化。
1.2 智慧師范院校校園文化的特點
依據大數據平臺整合全體教職工、師生的信息,并且通過網絡,把數據信息迅速上傳到學校數據庫,優化全體在校人員的教學工作與生活,從而形成一個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園文化環境。因此我們從中可以總結出智慧校園文化的核心:第一,計算機信息技術滲透到師范院校的各個領域和服務平臺,突出在校人員的個性化;第二,打破校園與校園之間的壁壘,學科與學科的交叉、環境之間的相互融合以及國內外信息的有效互換;第三,依托龐大數據庫,為廣大在校人員提供智能化、綜合化的服務平臺。那么結合智慧校園的特點與師范校園文化的特點,我們可以把智慧師范校園文化的定義歸為:通過智能智慧化的信息處理手段,在校園中形成一種泛信息化環境,并且培養優秀師資、樹立和宣傳師德具有重要意義。
2 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現存的問題以及原因
師范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就是“師范性”,其主要內容包括三個層次,物質基礎設施、人文思想精神、學校規章制度。“創造性”既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充要條件,所以該特點應從培養出的學生的綜合能力上體現出來。但現如今,似乎“為人師表”,“尊師重教”的觀念越來越淡薄,教師綜合整體素質不高,我認為,針對當下現狀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諸多“品牌”院校不得不向綜合類大學轉型,這樣一來使得學校的辦學目的、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都要以綜合類大學為標準。與此同時,學校性質的改變也讓學生的課余生活發生了轉變,學生在課余時間雖然可以參加的活動種類變多,但是這些活動多為時尚、娛樂型,而師范性、學術性、思想性的活動越來越少;另外,想要打破師范教育封閉的體系走向多元化,這其中需要更多的創新力來推動,但是當下校園內“跟風”現象較為嚴重,使得校園文化在從表面上看轟轟烈烈,但無任何內涵;二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包括院校領導、教職工、在校學生,但是當今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只有一部分學生,而任課教師、各部門職工等人對文化建設的關注度不高,很少參與,也只對校園文化活動進行參觀和評價。學校中各部門不積極的相互配合直接限制了學生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現今,校園文化傳播之所以沒有成為影響廣泛的一項活動,是因為專業課程開設的不合理、師資力量分配的不平衡所阻礙了廣大師生對校園文化的探索、創新和繼承。
3 依托于物聯網智慧師范校園文化的理性分析
現今,我們所處的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數字化、網絡化的信息世界構成的。這就是所謂的物聯網構成的世界,以傳感器、數據庫等多種技術手段將人與物聯系在一起。
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感器、互聯網等技術具有共享性、互動性、虛擬性、包容性等特點,所以通過物聯網營造的這種環境我們可以發展出一種全新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系。物聯網營造的環境從不同側面、不同的角度給師范院校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
物聯網被定義為“所有人對所有物之間的交互”。這說明了新物聯網環境賦予所有物體交互性的特征。物聯網環境下的校園文化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都是網狀模式進行的。由此可見,物聯網環境打破了時空上的局限性,使受眾不再居于被動的地位了,極大地提升了參與的積極性。一位著名傳媒學家曾說過“在網絡空間沖浪的人沒有停泊的錨,沒有固定的位置,沒有透視點”。物聯網環境建立的師范校園環境打破了真實與虛擬世界之間的嚴格界限,可以很快地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基礎設施方面得到運用,許多師范校園內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來彌補人文方面的不足,建設校園環境。
4 結語
對于當前師范院校建設校園文化而言,突破傳統校園文化界限,利用物聯網建立一套新的智慧師范校園文化建設方案,非常利于在當下學校轉型中“師范品牌”等諸多文化的建立,這種改革的思路和角度無疑很有意義。總之,利用物聯網的理念,以其各種關鍵技術的應用為依托,均有效地解決了在校人員生活、學習、工作上的需求。在這段理論投入于實踐這段時期,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因此,我認為我國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的師范院校可以采取試運行的方法,在試運行期間不斷地發現問題并且完善整個由新媒體建立的系統。
參考文獻:
[1] 黃懷榮.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D].北京師范大學.
[2] 陳明選.基于物聯網的智慧校園建設和發展研究[D].江南大學.
[3] 吳旻瑜.“互聯網+”高校:搞笑智慧校園建設的新階段[D].華東師范大學.
[4] 唐緒軍.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 王燕.智慧校園建設總體架構模型及典型應用分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