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贊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纖維藝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并慢慢步入高校課堂教學中。中國的纖維藝術教育還比較薄弱。因此,如何在高校中順利開展纖維藝術教學,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果,成了我們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纖維;課程;問題;策略
纖維藝術是一種歷久彌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纖維藝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并慢慢步入高校課堂教學中。相對于西方,中國的纖維藝術教育還比較薄弱。八十年代才從美國引入到國內,發展相對滯慢。高校展開纖維藝術教育,雖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還受到制約,致使纖維藝術發展進程舉步維艱,很難在國際上有大的影響。因此,如何在高校中順利開展纖維藝術課程的教學,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果,成了我們深思的問題。筆者就幾年來對纖維藝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解決對策的探索,展開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
1 對于高校纖維藝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課程結構安排的不合理性
纖維藝術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門類,在國內開設此課程和專業的院校較少,且學時普遍安排較短,教學間隔時長太久。百色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纖維藝術課程是從2013年才開始設立的,師資力量相當薄弱,學術交流嚴重匱乏。因此,在課程建設方面非常被動。
纖維藝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基本符合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發展要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思維。然而,在我院的課時設置方面僅占48個學時,并被認定為產品設計專業的選修課程。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學生學到的都是鳳毛麟角,很難掌握纖維材料的特性,更別提纖維語言的表現手法,難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而學生上完一段課,若想畢業設計往此方面延伸,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做出來的作品從材料到技法萬變不離其宗,缺乏創新。
1.2 錯誤的傳統觀念
長期形成的錯誤觀念導致學生上課非常被動,這種錯誤的傳統觀念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纖維藝術只是女性的藝術。大多數人認為它就是靠手工編織的技術,無異于婦女的織毛線活。正是由于這種錯誤觀點的滋生,導致學生上課呈兩性分化的現象,很多男生上課不夠積極,有逃課、缺課的現象。不可否認,纖維藝術創作中滲透了女性主義的氣質和因素,國內外學者對這方面也有相關研究。而且在其他許多國家,有很多男性從事纖維藝術,他們創作的作品具有女性無法達到的新穎和神秘。這可能源于男女的思維方式不同,換位思考往往會有不同的收獲。男人大多偏于理性,而女人大多偏感性,男人在從事纖維藝術的時候,所體現的女性因素和敏感度是與眾不同的,獨具魅力的。
第二,纖維藝術離我們太遠,實用性不強,就業前景不容樂觀。這種觀點也是源于他們對纖維藝術的了解程度不夠,乃至對傳統工藝的不自信、不認可。我們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然而能真正理解并貫穿到自己創作中的人并不多。在現代社會,全民呼吁保護傳統文化的今天,它也是我們傳統文化彌足珍貴的一部分。在人類產生之初,它就注定與我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遠古稚拙的結繩記事到唐代織物的富麗堂皇,從宋代絲織物的艷麗華美到現如今纖維藝術的豐富多彩,它一直在緊跟人類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這種柔軟的材質,色彩豐富,極具親和力,容易從視覺上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纖維藝術作品可以達到筆墨、油彩其他繪畫、藝術形式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1.3 教學模式陳舊,創作手法單一
在有限的時間內,大多數院校的纖維藝術課程僅僅停留在編織技法上,教學方式的單一致使學生所使用的材料、技法、空間形式、作品內容幾乎如出一轍,很難塑造個性。纖維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裝飾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取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讓學生了解到它不僅可以運用到平面的壁掛上,而且還能轉化成雕塑作品來體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開闊學生的視野,使纖維藝術除了在室內公共空間進行裝飾,并試圖脫離建筑物內部,逐步走入外部的公共景觀,變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 從觀念到實踐,多方面提高高校纖維藝術課程教學質量的對策
2.1 完善纖維藝術課程體系建設
相應增加課時,保證授課的連貫性,讓學生充分了解到纖維材料的特性及其表現技法,為學生畢業設計乃至以后從事設計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課程的設置應該不僅僅停留在一段課,可以將其教學涉及三大構成、基礎裝飾畫、民族圖案創意設計、民俗工藝欣賞、纖維藝術理論、纖維編織藝術、纖維軟材料造型、纖維雕塑等課程,形成一套完備的課程體系。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使學生從纖維材料入手,指導學生通過對不同形態的模仿構造進行創意設計,不斷地去熟悉并掌握各種材料,并設法延伸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2 適時地更新傳統觀念,隨時關注纖維藝術學術動態,主張學生參加各類比賽
纖維藝術作為一門新興的課程,需要我們開放思維,以全新的思維方式來權衡它,而不能單純地認為它只是簡單的編織技術。新技術和新材料的出現,有利于我們在古老的纖維工藝上進行再創造。主張學生在表現意境上將自身的情感融入進去,創造出新的形態,賦予作品生命力。除此之外,在產品設計、包裝設計、室內裝飾設計等方面延伸,使作品既具實用功能,又有獨立的藝術欣賞價值。教師大力協助、鼓勵學生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參與“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展”和全國美展綜合材料作品展等。
2.3 多元化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上課之初,讓學生做適當的市場調查,充分了解纖維材料的豐富性。使學生了解到纖維藝術的創作材料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羊毛、絲綿等。其材料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天然材料,如麻繩、竹子、樹枝、頭發、金箔、蛇皮、藤草等,二是人造材料,如大頭針、人造絲、玻璃絲、魚線、尼龍、皺紋紙、棉氈、各種布等。在技法運用上,除了平織,還要引導學生根據作品要求進行環結、纏繞、縫綴、拼貼、印染、捆裹等,實現表現技法的多元化。在空間表現上,除了傳統的地毯和壁掛,鼓勵學生往立體公共空間方面延伸,做成軟雕塑,抑或做成產品,運用到包裝設計上等等,全面打開思維,實現纖維藝術表現的多樣化。
2.4 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和纖維工作室,實現校企合作
在學校沒有足夠條件和設備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和校外的企業或單位合作,實現雙贏。百色是壯族聚居密集的地方,其纖維工藝表現形式也非常多樣。過去,纖維藝術課程都是帶學生去靖西壯錦廠參觀,回來寫篇心得,走馬觀花,收獲甚微。現在,我們可以把它作為學生實踐的基地,每年安排一定的時間去現場實習操作,掌握一些操作要領,還可以聘請當地的民間藝人來我院駐講,使纖維藝術課程不僅限于課堂,增加校外的合作交流和項目經營,校內建立纖維工作室等。
2.5 充分調動本土優勢資源,融入纖維藝術中來,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
廣西傳統的纖維材料和工藝多樣,如壯錦、水族竹編、博白芒編、瑤族刺繡等,民族元素、圖騰紋樣也非常豐富,為我們提供了靈感來源。我們立足傳統,進行有必要的提取、概括、解構與重組,使作品既具有現代感,又富有民族特色。
綜上所述,我國的纖維藝術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校纖維藝術課程雖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其發展前景不容小覷。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為纖維藝術教育做出自己的點滴貢獻是理所應當的。我們應該堅信,中國未來的纖維藝術將會在國際上綻放出光芒。
參考文獻:
[1] 林樂成,王凱.纖維藝術[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
[2] 施慧,黃燕.纖維與軟材料造型基礎[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