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壯+于杰
“第一次騎車回家,17公里,到家后體重暴減700克,最重要的是只花了3塊錢”,9月8日晚8點一刻,彥飛更新了一條朋友圈。他從北京798藝術區出發,一路騎到了天通苑。平常打車回去也要一個半小時,這次騎自行車只用了一個半小時,彥飛在朋友圈里顯得非常滿意。在上下班高峰期間,他出發和要去的兩個地方都是全北京知名的堵點。
在上海靜安區工作的秀菊,也是摩拜單車的粉絲。過去的8月份,她逢人就開始推薦摩拜單車,剛開始給同事、同城的朋友推薦,然后又“安利”給北京的同學。
這家叫做摩拜單車的無樁共享自行車平臺最近儼然有網紅之勢。裝上App,付了押金,掃碼開鎖就可以騎走一輛自行車,路邊基本可以隨地還車,半個小時只收一塊錢。方便、環保,加上定制化的漂亮自行車,讓摩拜單車在剛推出時就受到了追捧。
除了城市場景下的共享自行車摩拜單車,校園之中的共享自行車平臺ofo已運行一年多。隨著摩拜單車的火爆,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成為焦點。
在共享單車還沒有對人們的短途出行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時候,資本的狂歡卻早已開始。在摩拜和ofo攻城略地的同時,優拜單車、騎唄以及官方力量等一批共享單車玩家近期也在資本簇擁下摩拳擦掌,這個被譽為互聯網產業下一個風口的行業一時熱鬧非凡,雖然與滴滴們同屬共享經濟,但是自行車這個載體的環保以及對解決擁堵的貢獻讓政府和從業者更為興奮,不過有過過山車式O2O經歷的互聯網行業對風口也應該有更深的理解,如何防止市場過熱產生泡沫、如何抓住適合自己的切入點與運營同樣重要。
眾多玩家入場,資本泡沫乍現
有時候“爆款”并不是短期效應,至少現在看來共享單車的熱度并沒有因為時間而削減,反而更加火熱。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十余家公司進入共享單車市場,且背后的資本勢力有滴滴、騰訊、阿里以及各路官方力量,創始人不是擁有大公司資歷就是具備高校背景,這些特征看起來都具有風口的氣質,這也讓此新興產業在仍處于寒冬的資本市場成為另類變得有據可循。
誠然,共享單車擁有不少滴滴式的DNA,巨大的出行入口、利用共享緩解城市擁堵等優勢顯而易見,在此基礎上,共享單車還有自騎自停、環保等獨家殺手锏,這些被幾乎所有的共享單車創業者們陸續拿出來表達情懷。
從輿論熱度來看,共享單車從業者的目的達到了,此行業已被默認為O2O尤其是到家類O2O后的下一個風口。不過無論從企業的擴張速度還是入局者數量來看,該行業比起當年的團購和O2O盛況還是稍遜一籌,在這個以惟快不破為真理的互聯網圈內,這究竟是利好還是謹小慎微可能是個辯證的存在。
可以肯定的是,共享單車的單次使用價格決定了它不適合也玩不了O2O那樣的瘋狂補貼戰,甚至可以說1元與0.5元的收費差別并不是搶奪用戶的關鍵,更多的競爭則是價格背后的細節。可以大膽預測下,車輛的外形和設備的科技化程度在幾輪較量后都很有可能趨同。此外,由于共享單車提供服務的前提必須是具備自行車這一硬件,與O2O售賣服務不同,不像O2O企業或滴滴們一樣搭平臺找流量那么簡單,這無形中拉長了企業的戰線,考驗著共享單車企業的成本和運營智慧。
“其實做共享單車很累的,線下很重,區域性又很強,只是外表光鮮而已。”早在共享單車冒出爆紅苗頭之時,從業者們就曾吐槽。車輛的成本、區域性、投放與密度的調控每一項都具有挑戰性,共享單車玩家們甚至會自問為什么資本忽然間對這個行業如此感興趣,也會懷念沒有資本加持時的精耕細作。逐利是商業的本質無可厚非,不過拔苗助長勢必適得其反,包括共享單車在內的任何行業都一樣,如何把自帶慢基因的共享單車行業調整到恰當的前進速度任重道遠。
用戶體驗始終是第一要素
“在兩個月前,業內對于共享單車市場看得還不是很清楚。但在9月份后,資本市場對共享單車領域的熱情開始高漲。我們的團隊也是在9月底時獲得的數千萬天使輪投資。” 優拜單車創始人余熠表示說。
此前,業內分析認為,共享單車基于互聯網服務,所以對于車本身的設計會受互聯網理念的影響,比如會更強調運維的低成本,從而側重于提升零件質量,減少部件數量,這難免會挑戰用戶體驗。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現有大部分的共享單車,似乎都沒有提供車籃。
作為共享單車的用戶,北京達善天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建桃表示,自己使用過摩拜單車。 “輪胎、鏈條和鈴鐺,這自行車的三個主要體驗關鍵點都優化好了,但是實心輪胎騎起來很重,并且減震不好。”趙建桃說。
據了解,當下共享單車市場存在三種運營模式。一種是靠高成本、高技術門檻構建競爭壁壘,這種模式屬于重度模式,偏向以極致服務來獲得深度用戶。第二種恰恰相反,依托低管理成本、輕資產、低技術架構來快速掠得市場份額。第三種則介于中間,不同的廠商也選擇了不同的策略。
摩拜單車與ofo分別選擇居于兩端,而后進場的服務商大多介于中間,他們正在努力尋求低運維成本和保障用戶體驗的平衡點。
“優拜單車在設計制造自行車時考慮到的是,用戶體驗與運維成本方面一定要做到平衡,標準上預計是能在免維護的情況下維持運行4到5年,但整體的車子的成本要可控,同時還要考慮品質。”余熠說。他表示,運維的低成本與單車的用戶體驗本身并不沖突,運維的低成本可以通過提高單車的運營效率和規模化,用戶體驗則始終是共享單車應該考慮的第一要素。
誰能笑到最后
有分析認為,共享單車今后的競爭將會圍繞商業模式、市場需求挖掘、技術研發展開。
在融資方面,一些服務商會在融資背景慎重選擇,比如會針對性地貼近地產、車廠和相關供應鏈、政府背景領域。
余熠表示,最新融資中新加入的資本包括地產背景、永久自行車供應鏈背景,這些投資方的背景會讓優拜單車在供應鏈、政府合作和投放場景三方面獲得資源優勢。
有分析認為,對于資本,如果引入慢,會跟不上競爭步伐。但要融資速度太快,則會增加盈利模式驗證的壓力。
對此,余熠認為融資的節奏應該是跟著產品與用戶體驗的升級,而不是單純的資本驅動、市場占有,我們堅信只有切實解決好用戶的出行痛點才能得到用戶的熱愛。
“這個市場的需求還在快速擴大,接下來我們也希望加快融資的節奏。” 余熠說。
此前中長途出行市場的戰場硝煙還未散盡,短途出行市場各方貌似也都盼著誰和誰能第一個“擦槍走火”。資本喜歡熱鬧,喜歡戰爭,往下就看共享單車的玩家們怎么能把這場戰爭打得更好看了。
不過,也有評論指出,大批的共享單車蜂擁而入也說明了共享單車似乎在技術上并無過高壁壘。很顯然,共享單車今后的競爭將會圍繞商業模式、市場需求挖掘、技術研發展開,誰能交出好的答卷,誰才能能在市場站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