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筱曼
2015年7月,團省委組織部主任科員王祖波到紅洋村委會就任第一書記。說起剛到紅洋村的時候,王祖波感慨很深,他說:“整個村的基礎建設較差,群眾生活水平普遍較低,群眾居住的房屋比較破舊,交通也十分不便。”
據了解,紅洋村一共有五個自然村共三千多人,王祖波告訴記者,剛來的時候,村里沒有新興產業支撐,一條村村通公路和三個自然村村巷沒有硬化,沒有寬帶不能上網,了解外界事物的渠道窄,村里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文化設施落后,村委會辦公設備差等等。王祖波說:“針對一系列的問題,我主要深入調研,了解情況;聽取村干部、群眾意見;結合實際,深入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匯報爭取多方支持。”
王祖波說,在任職后的一段時間里,他家家戶戶走訪,了解村民實際的困難,風雨無阻。而一年多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改善了該村軟弱渙散的黨組織,還為貧困戶“量身打造”脫貧方式,為青年提供創業平臺,為村里完善網絡建設。
幫助村民打通銷路
“在沒有鋪設網絡之前,村里不能上網,手機信號也不好,有時電話都打不通。”紅洋村干部羊文堯說道,去年9月,王祖波積極與電信公司溝通,啟動了紅洋村的網絡鋪設工作。
目前,村“兩委”所在村打稔村(含新老村)寬帶網絡已經開通,紅洋村結束了無寬帶網絡的歷史。隨著網絡的開通,也打通了村民農產品的銷路。
網絡的開通,羊文堯也是最大的收益者之一。羊文堯是一名養雞創業青年,在王祖波的幫助下,他將村里幾百只雞通過網絡平臺,賣到了外地。現如今,羊文堯也是網絡營銷的經營者,只要村民手中有農產品需要售賣,他就把產品放到網上賣,幫助村民打開市場銷路。
爭取種桑養蠶扶貧產業落地
今年2月,儋州市委市政府計劃在海頭鎮引進種桑養蠶項目。隨后,王祖波立即向上級請示,希望將該項目落地在紅洋村。他不僅組織村干部、群眾積極備耕,還主動邀請公司領導、技術人員下村實地調研,確認了紅洋村具備種桑養蠶條件。4月4日,第一批桑苗被發放到群眾手里,這是海頭鎮首批種桑養蠶項目落地。此外,王祖波還向團省委申請協調6.5萬元用于打口機井,解決了建設和管理蠶房的用水問題。
紅洋村一年四季干旱少雨,陽光充沛,王祖波因地制宜,打算在蠶房頂上開展光伏發電產業。光伏發電項目不僅收入可靠穩定、安裝靈活、維護簡單方便、無需看管和綠色環保,還有政府支持建設。據王祖波介紹,開展光伏發電產業,對于紅洋村而言,是一個好的脫貧路子,特別適合勞動力不足、高齡不適合外出務工、患有疾病等的貧困戶。近期,政府已決定為紅洋村10戶貧困戶搭建3kw光伏設備11套,該產業建成后,預計每一套光伏設備可為每一位貧困戶帶來7000元/年的收益。
此外,王祖波還鼓勵貧困戶參與到養羊產業中去,加入養羊合作社,通過貸款投資的方式獲得收益分紅。目前,紅洋村12戶貧困戶加入養羊合作社,紅洋村也成為推動該項目最快的行政村之一。
為貧困戶搭起脫貧“橋梁”
鷹眼視野寬闊,視力敏銳,將王祖波的眼睛比喻為鷹眼絕不為過。他不僅能在雜亂的環境中發現有效的信息,還能透過眼睛看見貧困戶的需求。
10月下旬,王祖波在路上看見藥店的招聘信息,他便在藥店和貧困戶中間搭起了“橋梁”。隨后,王祖波就帶著貧困戶陳垂悅與藥店老板見面應聘。此外,王祖波還將貧困戶符長儂介紹到鎮里的海漁業加工合作社打工,這樣符長儂就可以每個月領到工資,從而保障因學致貧的生活。
作為一名80后,又是在城市長大的的年輕人,能實干耐勞、不辭辛苦的扎根基層,在王祖波眼里看不出埋怨和后悔,當記者問道有沒有想過放棄,是什么樣的意念讓他堅持。王祖波說:“基層工作條件是比較艱苦的,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也是之前沒有經歷過的,我想是兩樣東西伴著我一路走過來吧,一是團省委領導的信任和囑托,二是在不知不覺中與群眾建立的感情,群眾對我的認可和希望。”
王祖波說,雖然來到紅洋村也就一年多的時間,但是如今已經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這種感情不僅是對他的認可,也是對讓他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
王祖波:“在村子里,貧困戶老遠看到我,就放下手中的活,叫著我,走過來要和我握手,為群眾辦一件實事好事,哪怕是再小的事,他們也會記在心里,這讓我非常感動。”
對紅洋村、紅洋村老百姓,王祖波已經建立了難以割舍的情感,如何改變村容村貌,提高群眾思想認識,改善生活生產條件,引進項目扶貧等等都是他一直想繼續做的事情。在王祖波心里,村第一書記不僅僅是個稱謂,他賦予更多的應該是一份責任和擔當,改變農村貧困落后、提高群眾幸福滿意的責任和擔當,是一份希望,組織和群眾寄予的希望,是一股力量,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