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華
古時人類先棲息于“巢”與“穴”,再演變到以茅蓋頂、泥巴糊墻的簡陋居所。有時,自己連茅屋都沒得住,只好四處東飄西蕩,他們或在樹上搭窩以防御野獸侵襲。漫漫長夜,真不知道他們如何挨到天亮。可是,古代到處是天然林木,容易獲得木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樹上搭窩居住的人們便開始懂得砍伐樹木立柱建房。古代建筑以土木為主,因為懂得燒制,以泥為磚,以泥為漿,以木為梁,磚、木、瓦結構的房子也一直延續至今。崖州現存的傳統民居也是磚、木、瓦結構,它們歷經風雨滄桑,多數已與時間在賽跑。相信不會很久,就很快消失。因為,它們已經沒有活下去的理由。
今天的崖州各村,歷經滄桑感的古老房子舊的舊,塌的塌,它們或被推倒砸爛改造成新居,古老和現代間雜其中。如果說,它們還有未來的話,大概就是以下這些照片了。
崖州志載,崖州人“不尚樓閣,惟取完固而已。”崖州瀕臨南海,時有颶風橫掃之虞。故營造房室,不為高敞。貧者以茅草覆屋,柴為壁、涂以泥。土坯墻草房,常為颶風席卷。富者或一室兩房,棟柱四行,頂以木梁、檁條、青瓦鋪筑。中間兩行嵌以薄木板分隔,中為堂屋,兩旁為正房,供屋主人居住。底為臺基,或用灰土或碎磚夯筑而成。或獨立院落式磚木瓦房,有三合、四合、二進和多進之分。中為高大正室,左右為低矮耳房、橫屋。耳房、橫屋用作廚房或加工谷物的磨房,或是給已長大的子女居住以及儲存糧食、雜物。四周配以圍墻,邊建門樓,起窺視之義、圈起地界和防盜。庭院一般以青磚鋪地,兼作曬場。宅門對面,建一影壁以阻擋煞氣和納財納福。所構木料,選用格木,以榫卯結合,承挑重載。
歷史就是這么近。傳統民居是可貴之遺物,其充滿了歷史的痕跡。崖州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延繼,這些延繼反映在民居格局型制和民俗上。崖州濕熱、多雨,隨著人們遷移并落地生根,其居所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色,其中,又加入很多崖州文化建筑元素。
正屋為崖州傳統民居的主體建筑,俗稱“大屋”、“主屋”,一般三開間,中為堂屋,兩側為正房。磚木混構,青瓦蓋頂,抬梁式或與穿斗式混合結構,硬山頂形式。除了臺基,由縱、橫、豎三個方向的立柱、橫梁、桁檁鋪作交錯疊加而成的構件承受荷載。檁條與檁條之間承托瓦面,面積按“路”為單位,民間常說“十五路客廳十三路房”。有趣的是,古代人不講技術講藝術。崖州傳統民居正脊兩端幾乎都可看到如鳥翼伸展的檐角,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但它既不是龍首也不是鳳尾,如果是龍只算草龍。“鳳凰
不與燕雀為群”,除非受皇帝特批敕建,古代民居建筑裝飾只能用飛禽走獸追風逐日。不少屋脊上的裝飾除了石榴、玉米、南瓜等代表“籽多”的灰塑圖案,再就是一些走投無路的鳥獸,主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好在風雨中替他們守望,逢兇化吉。異獸和懸魚灰塑,它們在屋脊、斗拱和宅門墻面上也常見顯現。檐口處用來遮擋椽頭以避風雨的瓦當和滴水,其上飾以圖案花紋或“福”、“壽”、“喜”等文字,隨處可見。
包括彩繪和雕飾,這些建筑裝飾最為常見。除了屋脊和檐口,這些建筑裝飾主要運用在門窗、梁架、廊柱、墻面等處。幾種基本元素出現的頻率很高,各種鳥蟲魚、麒麟以及草尾、云紋、花卉和文字等等。也許,探討繪飾色彩一直是先人的努力。過去,人們在木構上的油漆彩畫主要是防止梁木被蛀蟲侵蝕,以致后來形成了均有寓意的各種裝飾圖案。據白沙河谷袁金華先生說,過去民間壁畫采用的顏料是一種經用海里貝類動物燒制的石灰,用米酒和赤糖配制調勻而成,再配以礦物、植物顏料,可百載不剝。
崖州民居的雕飾,除了神龕和神牌雕刻精細,其它感覺不太下功夫,一般僅配以一些簡單的木雕裝飾。梁頭、瓜柱、梁托、屏風、門框、窗框以及柱梁間的過渡構件等,它們或多或少、或深或淺都留下精美雕花。雕飾內容豐富多彩,涉及祥禽瑞獸、花卉果木、吉祥文字等圖案。如今,因為沒人居住打理,當年的雕塑長廊已經斑駁殘損、花飾殘缺。人不可能會風光一輩子,如果還是風光,那得懷疑你們會是什么關系。古代人本來就沒有太多奢求。遺憾的是,現代人卻索性破罐子破摔,真的已經沒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