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穎
5點,迎著高原清晨的第一縷陽光,45歲的張貴清騎著摩托車從九寨溝縣城出發了。他必須在6點前趕到40公里外的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景區7點開放前,把所負責地段的落葉清掃干凈,讓景區以最整潔的姿態迎接國慶“黃金周”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張貴清是一名環衛工人,他負責景區內一處觀景臺的衛生。每天,他手執一把一米多長的特制不銹鋼夾子,在這段長約30米的觀景臺處來回走動,看見任何一小塊丟棄物,都會立即撿起,放入垃圾箱中。別小看這份工作,他和340多名環衛工同事可是這片“人間仙境”的“守護者”。
地處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境內的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占地面積720平方公里,其中旅游開放區140平方公里,因被譽為“最壯觀、最神奇的一處自然景觀”而聞名世界。從1984年被開發、正式對外開放至今,每年游客數量從最初的幾萬、十幾萬人次,攀升至2015年的514萬人次。
游客爆發式增長對自然生態環境帶來挑戰。然而,不同于國內外一些旅游景點,每逢節假日游人如海,垃圾遍地“包圍”景區,來過九寨溝的游客會驚嘆,在景區內棧道上、公路兩邊竟看不到一個塑料瓶,一點廢紙屑。
沿路走來,時而可以見到林間小路路中央自由地生長著一棵小樹,那是工人們在修路時細心地將它保留了下來。即便是在溝外的超五星級酒店“九寨天堂”,獨特少有的酒店大堂內也有偉岸的樹木挺拔的身姿。為了樹木的生長,大廳的穹頂還專門開了洞口以使參天大樹可以將枝椏自由地伸向外面的天空。這種無處不在的環保意識讓人印象深刻。
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處處長昌興強將此歸功于標準化的管理,“溝內游覽區的衛生工作實行片區化、分段式管理,每位環衛工負責一段。按規定,游客扔下的垃圾,環衛工必須5分鐘內撿走,否則就要扣分,月評不到60分就會面臨下崗。對非游覽保護區,也會專門安排巡山隊伍,不定時進行巡山巡護、清潔衛生。”昌興強說。
然而,九寨溝也曾在旅游大開發中經歷過無序發展。上世紀90年代,景區內有上百家“家庭旅館”,不斷涌入的游客吃喝拉撒全在溝內,產生的生活污水、垃圾破壞了當地生態。為保護景區原始、自然風貌,當地政府及時制定“溝內游、溝外住”政策,痛下決心將旅館一個不留全部“搬”出溝,把游客住宿放在溝外解決,景區內“只留下風景”。
2001年5月1日起,九寨溝管理局下令:景區內的賓館飯店一律關閉,游客一律“溝內游,溝外住”。投資近百萬元的跑馬場也在一片責罵聲中被拆除。管理局從每年的門票收入中撥錢給當地居民作生活保障費,同時安排當地人給景區打工。溝里1000多居民絕大部分都在景區內找到了保潔、護林、消防、票務等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農民自覺地退耕還林還草,64000公頃的保護區,森林覆蓋率恢復到63.5%。
從2001年7月1日起,九寨溝管理局又實行“限量旅游”,限制每天進溝的人數。所有旅行社都必須在網上預訂,給溝內減壓。為了避免游人直接踐踏林區,九寨溝管理部門投資了數千萬元在各景區建立起人行棧道,游人全部在棧道上行進,既能不受干擾地觀賞美景,又可避免直接接觸景區。同時規定車輛不得進入景區,游客一律乘坐環保大巴。
近年來,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等高科技手段融入景點,“生態餐廳”“綠色廁所”的出現減少了對水體、環境的污染。諾日朗旅游服務接待中心是九寨溝內唯一一個餐飲接待基地,餐廳工作人員李俊告訴記者,每天在溝外清洗過的凈菜、半成品熟食進餐廳,廚師只需將這些菜品入鍋翻炒。餐廳每天產生的污水直接通過水管排入罐裝車,運至溝外的污水處理廠處理,實現零排放。
今年國慶期間,第一次來到九寨溝的臺灣游客張阿嬤,則對廁所“印象深刻”:沒有異味,干凈衛生。昌興強介紹說,自2001年景區拆除了所有旱廁,建立了智能型全自動免水沖環保型廁所,可以自動更換保潔用袋,排泄物通過自動打包后不經過九寨溝,由專用清潔車運到景區外的糞便處理場。
此外,為及時監測生態,溝內修建了多個氣象觀測站,以及打擊偷獵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分子的保護站。從溝內汽車禁止鳴笛不驚擾野生動物,建“綠色廁所,到設立氣象觀測站,點點滴滴間體現出政府追求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協調發展的努力。
九寨溝管理局更是在2007年對國內外宣布,景區從此開始拒絕任何影視劇組進溝拍攝,這可以看作是對張紀中《神雕俠侶》劇組拍攝時對九寨溝造成不同程度破壞地回應,更是體現了九寨溝開始真正將生態保護作為景區發展的第一要務的信念。
“保護,才是九寨溝旅游發展的生命線。”阿壩州九寨溝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劉今朝說,九寨溝近年來的發展一直在踐行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我們深刻認識到,保護好這片綠水青山,就是為子孫后代留下了一座“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