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柳
【摘 要】現如今,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社區已經成為中國高等院校教育機制變革與高等院校勤務管理社會化協同發展的產物。通過社區形式的監督管理,能夠有效強化高等院校學生的道德意識。普通高等院校要依據實際情況,明確內外條件,以此制定學生社區的有效管理方法與措施,無論面臨任何問題,都不能放棄對學生社區的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素質。
【關鍵詞】藝術類;高校;學生社區化;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232-01
普通高等院校社區是近些年中國高等院校教育機制變革與高等院校勤務管理社會化協同發展的產物,日趨大眾化的以大學寢室為基本團體的大學社區,已經成為大學活動的重要場地。其一系列的變化已經引發許多學者的熱切關注。
一、藝術類高校學生社區化管理模式構建的設想、內容及組織
(一)總體設想。目前,已經有一部分高等院校開展完全學分制和導生制,盡可能滿足學生自主擇課的要求,并且勤務管理的組建已擁有較高水平,依據學生要求組成一系列教育,消除了按班為集體,學院科系直接管理學生的體制,建成許多學生社區,把學生寢室當成基礎,分片管理,組成學生團體——學生宿舍——樓層——寢室的社區化管理模式,建立具有某種級別的學生組織,導師制與社區制相互促進,多角度對學生進行管理。
(二)具體內容。新學期伊始,可以依據專業性質安排寢室,同一專業的學生盡可能分配在一個樓層。在校期間,所有寢室都要選出寢室長,每個樓層選出一名負責人,分別負責學生的各項事宜。
每棟宿舍樓分別設立一系列的組織、領導團體,要有專門的辦公室,配備受過培訓的專職人員,安排各項工作,包括文藝、衛生等,特別是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思想品德健康工作。
多棟公寓與之相匹配的食堂、活動場地等都設定相應的管理機構,直接受學生發展教育部領導,他們有責任領導學生團體的各項工作,強化管理信息系統及各個學院之間的聯系,全面形成一個完整的社區團體。學生發展教育部下層分別成立自己的工作組織,也要依據學生的要求明確自身職責,做到分工明確、盡其所能。
大學生的培訓、指導工作應該由專業教師帶領完成,教師不僅要在知識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還要和學生所在的社區進行聯絡,一起為學生服務,提高其學習能力與道德教育。
(三)基本組織。有些高等院校已經把思想政治工作帶進學生宿舍,但其依舊把學生工作處作為組織機構,把各個專業的輔導員作為學生的領導集體,這些規范、形式化的程序不利于學生工作的開展以及學生的發展。
以上的高校教育改革機制都是由學生來帶頭領導,成立了一系列管理部門,專門管理社區內學生的生活以及道德健康教育工作。社區管理委員會是由分散到各處管理學生工作的學校領導與學生處、校團委、黨工部、后勤處、保衛處負責人,以及各院系分管學生工作的黨總支書記組成。
二、構建藝術類高校學生社區化管理模式的對策
第一,轉換原有觀點,形成嚴格的服務意識與責任制意識。不論學院、系別、班級,如果在一個樓層居住,或是在同一個社區工作,就應該把他們納入到自己的服務范圍之內。要按照社區、寢室號,合理分配服務區,不要落下一個學生,盡可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文化活動。
第二,充分形成優質的學生社區服務體系,完善社區秩序。要經過多種手段強化對社區服務意識的宣傳,使社區的服務功能、生活氣息、學習氛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不斷強化社區隊伍,形成強而有力的后備軍,為其匹配充足的管理服務人員、道德健康教育工作人員,規定他們立足社區、服務社區,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生活能力打下堅實基礎。還應該配備社區專門管理人員,以完成社區監督管理、值班等機制,做到真正的社區,最高效的服務組織。
第四,在社區文化活動方面,對一些活動的組織要認真研究,以期達到最好效果,使學生每天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高校不僅要重視社區內的活動場地、道具等硬件設施,還要擁有網絡等軟件設施,使學校社區成為高效的人才培養基地。
第五,著重培養社區服務隊伍建設。在社區活動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服務工作放在激發學生的主體地位上,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本意識。
第六,強化網絡媒體與學生社區現代化建設,積極領導社區主流文化方向,擁有自身的文化陣營。與此同時,應該盡力避免網絡信息帶來的一些不利因素,提高大學生倫理意識。
第七,著重關注教育和服務相關聯的體制機制,把服務大學生當成道德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建立自由個性的服務機制,建立優化的高等院校社區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