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炫++王斌
【摘 要】散文具有極高的文學性,這給譯者帶來了挑戰。本文將采用基點空間這一概念用于散文翻譯能力培養的研究,研究發現,譯者對散文的概念、審美及其翻譯標準均可構建基點空間。本研究對散文翻譯理論研究及實踐具有啟示作用。
【關鍵詞】散文翻譯;基點空間;譯者能力;標準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259-02
認知科學與翻譯學的結合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時間了,國內在認知翻譯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豐碩。譚業升(2012)和王寅(2012)試圖將認知語言學理論精髓融入翻譯學,建立系統的認知翻譯學理論體系。王斌是國內第一個將心理空間理論應用于翻譯的學者。苗菊(2014)通過闡釋翻譯過程各種翻譯準則的滲入機制,揭示了翻譯認知思維過程的復雜性、整合性和創造性。金勝昔(2016)基于概念整合理論發現,翻譯的各個環節都是概念整合的結果。
目前,國內心理空間方面的研究較少將基點空間提取出來進行細致描述。基點空間涵蓋當前語境可用的缺省信息,缺省信息可被語言單位提示激活,亦可由語境相關的背景框架提供。對于散文翻譯而言,譯者對散文的概念、審美及其翻譯標準均可構建基點空間。
一、心理空間
(一)簡介。心理空間理論屬語義學范疇,最早于1984年由Fauconnier 在其法語著作《心理空間:自然語言語義建構面面觀》(李福印.2008,168)中提出。 Fauconnier(2002,40)認為,心理空間是人們在進行思考、交談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目的而構建的小概念包。持續語篇中構建的復雜、短暫的概念域即為心理空間。心理空間以不同的方式互相鏈接,并允許說話者在持續的話語中鏈接回先前所構建的心理空間。
(二)基點空間。在心理空間理論中,語篇的構架被認為是一個若干相互關聯的心理空間網絡。一個語篇有至少一個基點空間。基點空間一般是指語篇特定部分開端所建立起來的空間。通常情況下,由開篇第一句話或者語篇的某一部分的第一句話建立整個篇章的基點空間,因此,基點空間起著提挈全文的作用。隨著語篇的展開,所建心理空間呈點狀分布(如圖1),并彼此連接。
圖1
如圖1所示,語篇展開過程并沒有脫離基點空間,基點空間為整個語篇提供背景信息,對語篇的基調起著重要的作用。連續語篇的基點空間可以通過兩個途徑建立,一個是語言單位(如語篇開篇);另一個是與語境相關的背景框架。如果譯者大腦中未形成相關概念結構,語言單位對于譯者來說無意義可言。因此,就散文的翻譯方面,要求譯者有散文及翻譯理論相關的背景知識。
二、基點空間對散文翻譯能力培養的啟示
(一)深入研究散文的必要性
1.了解散文概念。如果譯者不了解散文的概念,即沒有建立正確的關于散文方面的基點空間,就很容易將散文與其他文學體裁混淆。依據可及性原則(Access Principle),一個心理空間中表示元素的表達能夠用以進入另一個心理空間中的對應元素(Fauconnier.1997,41)。心理空間的各個元素之間是通過連接子(Connector)連接的,如身份連接子(Identity Connector),身份連接子代表的是一種投射(Mapping)。如果譯者將散文及其特征與其他文學體裁混淆了,這將會導致錯誤的投射。
此外,盡管此處的散文是狹義的,也分為不同的種類,如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敘事散文著重敘事;抒情散文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哲理散文則以散文的形式講哲理。總之,不同的散文類型,其語言、篇章結構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譯者熟悉不同散文類型的共性與特性,建立正確的與散文類型相關的背景知識構建的基點空間。這樣,散文原文中的語言單位就能起到正確提示并激活背景知識的作用,譯者便能對散文進行正確歸類、定位,然后采用恰當的語言、篇章結構進行原文的再創造。
2.增強散文審美意識。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提出美學和語言學統一的理論。散文的文學性要求譯者具有文學和審美意識。散文有別于詩歌,卻有與詩歌相似的美學特征。散文的美學特征包括聲音美、節奏美、意象美、修辭美、錯綜美、感知美、寧靜美等,這里將主要從微觀層面——聲音美著手。就拿元音長短來說,與短元音不同的是,長元音能夠減緩語篇情節展開的節奏,拿Longfellow的The First Snow為例,長元音剛好襯托出初雪后世界及心境的寧靜。換句話說,長元音是一種語言單位,寧靜與長元音之間有相似之處,引起讀者聯想,并帶來概念層面的投射,即隱喻(如圖2)。
The first snow came. How beautiful it was, falling so silently all day long, all night long, on the mountains, on the meadows, ...Only the chiming of sleigh-bells, beating as swift and merrily as the hearts of children. (節選自Longfellow的The First Snow)
圖2
(二)深入研究散文翻譯理論的必要性
除了散文相關背景知識外,基點空間也可以由翻譯理論及標準構建。背景知識也包括翻譯委托人的要求,或者是散文翻譯的行業一般標準。在看見散文原文之前,譯者大腦中就建立了關于標準的基點空間。不管是委托人的要求還是行業標準,均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而翻譯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本準則的升華。翻譯、翻譯研究、翻譯教學應該在回歸到美學的道路上著力于重建,那是整個學科的一種“審美重建”(Aesthetical Remake)(劉宓慶,章艷.2011,代序 vii)。換言之,翻譯美學是關于翻譯行業審美標準的理論。譯者只有在了解行業審美標準的前提下,才能構建標準相關的基點空間。
三、結語
散文是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給譯者帶來了挑戰。就散文翻譯方面,基點空間不只是由語言單位提示建構,亦包括相關背景知識,如散文的語言、文化歷史背景、修辭、散文翻譯理論。心理空間建構具有動態性,有必要對散文語篇心理空間網絡整體予以更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Gilles.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Fauconnier,G.&MTurner.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C]//Goldberg,A.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and Language. Stanford: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2002.
[3]譚業升.認知翻譯學探索:創造性翻譯的認知路徑與認知制約[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4]劉宓慶,章艷.翻譯美學理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5]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王寅.認知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2,(4):17-23.
[7]苗菊.從概念整合理論視角試析翻譯準則[J].中國外語,2014,1(11):94-99.
[8]金勝昔.譯者主體性建構的概念整合機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1):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