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 工匠精神創新人才培養我院教師參加溫州市 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
陳皓
【摘 要】“工匠精神”是工匠在工作中將自己的產品進行精雕細琢,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數以億計技術性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必須在教育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確保其成長為“大國工匠”,實現人生出彩的機會。本文展開對職業教育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的思考,為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精神提供參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大學生;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00-02
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引發了社會各界強烈關注,尤其是職業院校師生,探討“工匠精神”,必然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息息相關。事實上,“工匠精神”源于中國古代的民間匠人,散布于各行各業,強調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旨,傳承到當下,已然成為精雕細琢、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的象征。其核心體現為精益求精、好中求優。當然,“工匠精神”的生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細節做起、從細小培育。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數以億計職業化人才的基地,其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關系著企業產品的質量。因此,“工匠精神”應該是職業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理應讓工匠精神滲透到職業教育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從而培育大學生的工匠意識,鍛造大學生的工匠品質,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工匠習慣,確保大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厚實品質基礎。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特點
何謂“工匠”?工匠就是那些喜歡持續打磨自己的產品、不倦優化自己的工藝、享受追求完美品質過程的那些人,他們對于產品的質量有著偏執的要求,甘愿將產品的品質從99%提升到99.999%,雖然這中間只有微薄的利益,對于社會長遠的發展來說,卻是長久造福于世的事情。所以,我們看到瑞士表、德國車這樣的品牌,都是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卻成為百姓慕名追求的產品。那么,工匠精神具有哪些特點呢?
(一)工作態度上的一絲不茍。工作態度在工匠精神的維度上,是指嚴格按照標準和規范來進行操作,不追求“短、平、快”,不強調短期利益,不急于求成,而是從長遠的利益來考慮問題,正是因為這樣,才能確保了產品的質量和品質。
(二)產品質量上的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主要體現在工匠們注重細節,不放過任何一道工序、一個環節、一個細節,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實現產品從優秀到卓越。正是工匠們止于至善的產品質量追求,才能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三)職業精神上的持之以恒。工匠精神就是不怕麻煩,不怕辛苦,幾十年如一日,有的甚至傾其一生只鐘情一件事。只有職業精神上的持之以恒,才能讓后輩懂得堅守的價值理性。
二、職業教育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的舉措
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只強調短平快、急功近利是不可能實現,只有在一大批人在具體工作中兢兢業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能厚實大國基礎。對此,在職業教育中,應該圍繞“工匠精神”的內涵,探索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命題,并且緊密圍繞“工匠精神”展開教育,才能確保大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
(一)堅持職業標準,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
“一流企業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賣技術、四流企業做產品”,標準是企業產品品牌的保證,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德國之所以能率先實現工業化,成為世界公認的制造強國,與其對行業標準的追求息息相關。調查顯示,在當前德國的各行各業中,共有2.5萬個標準,確立標準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給各行各業的人一個規范,讓大家按照規范來做,才能保證產品的品質。德國產品為何深受消費者青睞?行業標準在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對此,在我國職業教育中,要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必須要確立與工匠精神相對接的職業培養標準,才能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專門技術技能型人才。然而,在審視我國職業技術培育標準建設的過程中發現,一是缺少標準,包括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二是有標準卻不執行或者不按照標準來展開教學,尤其是在專業教學中,滿足于“大概”“大約”和“差不多”,而不是追求“100%”的要求,以至于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是“能力一般”。對此,職業教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必須從制定培養標準,以標準來開展教學,要求達標,不達標就不予以畢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求精求準的工匠品質。
(二)堅持規范操作,培育一絲不茍的精神。
俗話說:“沒有規則,不成方圓。”制定規范要以職業標準為依據,遵守規范主要體現為日常學習、生活、頂崗實習中耐心、細致和專注,概而言之,就是不折不扣、一絲不茍。因此,在職業教育教書育人、服務育人和管理樹人的實踐中,不放過每一個環節、每道工序和每個細節,尤其是在教學實踐中,時時、刻刻、處處要求大學生按照規范來進行操作,不管是實訓前的準備環節、實訓中的練習環節,還是實訓后的整理環節,都要把細節做好、做實、做細,絲毫不能馬虎,絲毫不能懈怠,因為這些都是養成工匠精神的充要條件。職業素養無小事,工匠精神無大道理,只有從細節做起、從規范做起、從平時做起,才能生成工匠精神的職業文化素養,才能生成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創新的職業品質。對此,要把堅持規范操作的職業素養培育融入大學生教育的各個環節中,確保其能夠一絲不茍地去完成所有的事情。
(三)培養職業情懷,培育執著敬業的精神。
習總書記指出:“大學生是可愛、可信、可敬、可為的”,但是,要實現這些特質,必須要經過歷練、鍛造和教導。要想可為,就要能干事、干成事,然如何能實現一番作為呢?必須要學會淡定、堅定,能夠樂此不疲、精益求精,除了自身過硬的專業技術技藝外,還有一顆熱愛事業的心,即“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鉆研專業課”,這是一種崇高的職業情懷。所謂職業情懷,實際上是指個體對自己從事職業所具有的穩定的態度和體驗。只有擁有強烈職業情懷的人,才能夠從內心產生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需求意識和深刻理解,從而無限熱愛自己的職業和崗位,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和特別的敬業精神。對此,在職業教育中,要從如何培育大學生敢于擔當、認真熱愛、甘愿付出的職業情懷著眼,不應該讓職業情懷成為一種奢談,而是通過思政課、專業課、職業素養課等課程來厚實大學生的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和職業情懷,使其真正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三、結語
總之,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導力量,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就是夯實制造業大國的根基。只有在職業教育中堅持職業標準,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堅持規范操作,培育一絲不茍的精神;培養職業情懷,培育執著敬業的精神;同時,積極營造“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大學生樂于一絲不茍、善于追求卓越、敢于耗費精力,才能培養他們的工匠定力,讓教育真正回歸到“慢的藝術”上來。如此,工匠精神的培育才有它生長的土壤。
參考文獻:
[1]單俠芹.工匠精神引導下對職業教育實踐性課程的思考[J].勞動保障世界,2016(8).
[2]李夢卿,楊秋月.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耦合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
[3]周如俊.職業教育更需要培養“工匠精神”[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6(20).
作者簡介:
陳 皓(1974-),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虛擬現實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