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言語交際中的語用模糊 綜合語用模型研究
許舒寧
【摘 要】拈連是漢語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格,使用拈連會增加語言表現力,但這種方法大多用于約定俗成的一些例子中。本文試圖對其產生的過程和認知的過程進行語用方面的解釋。
【關鍵詞】拈連;認知域;隱喻;預設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276-01
拈連作為語言中的一種修辭格為人們所熟知。普遍對拈連的定義是:甲乙兩個事物連在一起敘述時,把本來只適用于甲事物的詞語拈來用到乙事物上。對這種語言現象的研究多局限于如何使用上,沒有解釋其中的動因,也沒有對其使用范圍有所界定。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常會見到一些使用拈連手法的句子,比如:(1)a.*我的心不聾。b.你別看我耳朵聾,我的心并不聾。(2)a.*蜜蜂在釀造生活。b.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3)a.他志不窮。b.他人窮,志不窮。
通過上面的例句我們可以發現,a句不能單獨使用。漢語通過約定俗成使“聾”只能與“耳朵”搭配,“釀”不能與“生活”搭配,“窮”只能與“人”搭配。但是上例中b句都可以成立。通過形式語言學的方法似乎很難解釋這種現象,本文試圖從語用分析的角度來進行解釋。
我們暫且把上面b句中的前一分句稱為“表達甲”,把后一分句稱為“表達乙”。我們發現:A:“表達甲”可以單獨成句,而“表達乙”單獨使用會出現不合語法或不合語義的情況。“表達乙”必須依存“表達甲”才能出現。B:“表達乙”為話語焦點。我們試圖解決兩個問題:第一:為什么說話者會說出這樣的句子?說話者的交際意圖是什么?第二:聽話者為什么會理解這樣的句子?如何理解的?
二、拈連句的產生理解過程
通過觀察我們還可以發現上述例子中都涉及兩個“認知域”。我們暫且稱“表達甲”所處的為“甲認知域”,把“表達乙”所處的稱之為“乙認知域”。在沒有約定俗稱的情況下,人們不會用“甲認知域”中的概念去隱喻“乙認知域”的概念。
說話者基于對生活的體驗和感知,用“甲認知域”中的概念去隱喻“乙認知域”中的概念。比如,(1)a中說話者因為自己耳朵聾,經常聽不見別人的談話,對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感悟都有影響,所以能夠隱喻“心”。把耳朵聾所造成的與外界的隔閡系連到了心與外界的隔閡。這種情況只有說話者等少數人才會產生,不是每個人都能感知到的。
由于正常情況下人們不會把“甲認知域”和“乙認知域”系連起來,而且拈連的詞語“X”適用于“表達甲”卻不適用于“表達乙”。由于聽話者本身也擁有“甲認知域”和“乙認知域”,拿(1)b來說就是“耳聾”和“心傻”。但是聽話者本沒有將二者建立起隱喻關系。當說話者將“X”既用于“表達甲”,又用于“表達乙”時,聽話者根據會話合作原則,認為說話者不會說假話、錯話或者沒有關系的話。所以聽話者試圖將兩個認知域建立起隱喻的關系。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離開了這種會話情況以后,人們還是不能自然地用“耳聾”來隱喻“心傻”。所以這種隱喻關系是臨時建立的。而且拈連詞就是兩個認知域的隱喻標志。
交際意圖的結構分為意象和意象的內容,說話者發出這種言語行為的意象是提示,而意象的內容都是“表達甲”對“表達乙”有影響。
當說話者運用了這種拈連方式時,一定經過反推理,認為不是當事人的聽話者也能從中找到“表達甲”與“表達乙”的關聯性,也就是說,說話者要站在聽話者的角度進行推理,如果這種表達有理據,聽話者就有能力去理解,那么這種表達就成立,反之不能成立。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有的句子使用拈連的手法就不成立。比如:(4)*你別看我腿瘸,但我心不瘸。(5)*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權利。
例(4)中,如果說話人說了這樣的話,那么聽話人根據會話合作原則認為說話人不會說了錯話,會想盡辦法去嘗試理解。但“腿瘸”影響不到人對事物的認知和感悟,應該是不會對“心傻”造成影響的,所以這種理解就終止了,而說話者也知道聽話者沒有辦法繼續理解下去,所以就不會說這樣的話。這就是在交際意圖的實現過程中失去了能力條件。例(5)中,說話者用“釀蜜”去隱喻“獲取權利”,不能保證每個聽話者都認為權利是像蜜一樣甜蜜幸福的,而且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不能認同,不是在特殊語境下,這句話是不能被聽話者理解的,所以說話者也不會這樣說。
三、小結
通過分析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一)全式拈連句之所以不能只說“表達乙”是因為不符合人的正常認知;(二)“表達甲”和“表達乙”存在隱喻的關系;(三)之所以說話者會說出這樣的句子,是因為說話者認為“表達甲”對“表達乙”有很重要的影響,希望聽話者也能建立起這種聯系。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論現代隱喻的理解過程及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7(4).
[2]沈家煊.轉指與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1).
[3]徐盛桓.說“拈連”[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