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物語 日本的聊齋志異漫畫文學館01 現貨發售
李故靜
【摘 要】《聊齋志異》于江戶時代傳入日本后,通過翻譯介紹,深受日本人民喜愛,愉悅了無數日本人,為他們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為他們的思想開啟了無限想象空間。許多日本《聊齋》愛好者紛紛模仿改寫,并借用聊齋題材進行了多樣化的創作。本文以時間為線索,對《聊齋志異》在日本的流變歷史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梳理。
【關鍵詞】聊齋志異;流變;翻譯;改寫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45-04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擅于模仿的國家,大和民族是個擅長“拿來”的民族。明治維新前,日本幾乎全方位引進中國文化,諸如文字系統、典章制度、文學作品、建筑式樣、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等等。這些都是引進和模仿的對象。明治維新后,日本企圖“脫亞入歐”,全面引進和學習西方文化,西方的哲學思想、文學作品、生活方式、自然科學、教育體制等,成了他們學習和借鑒的內容。可以說對中國文化的消化吸收,開啟了日本文明的歷史,日本得以走出蒙昧;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借鑒,日本得以迅速近代化。
明治維新前,日本源源不斷地引進中國的文學作品,并掀起了研究中國經典的熱潮。日本人最初是翻譯介紹,而后模仿改寫,再后是借用題材自由創作,中國的經典便是以這種方式被其消化吸收。中國文學就是如此不經意間深刻影響著日本文學。
《聊齋志異》于江戶時代(1603—1867約264年)傳入日本后,同樣經歷了翻譯、傳播和改寫、再創的過程。
一、《聊齋志異》在日本的翻譯、傳播史
《聊齋志異》于康熙已未年即1679年完稿,相當于日本江戶初期。該書的出版是蒲松齡死后50年,乾隆三十一年即1766年,最初的出版者是趙荷村太守趙起杲。其間由于各地《聊齋》愛好者相互傳抄、增減,導致《聊齋志異》版本眾多,但廣為流傳的是青柯亭本,在日本流傳甚廣的也是青柯亭本。
1950年在遼寧省西豐縣一個農民家里,發現了蒲松齡的真跡。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出版了影印本,為區別于青柯亭本,該版本被稱為作者的手稿本。后來手稿本也傳到了日本。時至今日,日本人翻譯《聊齋志異》主要依據青柯亭本和手稿本。
那么,《聊齋志異》何時傳入日本?查閱大庭修1967年編著的《江戶時代にお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在《商舶載來書目》中沒有找到《聊齋志異》傳入日本的具體記載。據學者推斷,《聊齋志異》于江戶時代經長崎傳入日本。由于當時日本實行“閉關鎖國”,只開放長崎一個港口,只允許中國和荷蘭的船只停靠,并且當時中國的許多白話小說都經過長崎相繼傳入日本,例如《水滸傳》是1717年、《醒世恒言》和《三國志演義》是1727年、《今古奇觀》是1731年、《警世通言》是1743年、《金瓶梅》是1751年傳入的。傳入日本后的這些作品在當時大為流行,有很多翻譯和改寫本,對江戶文學產生了極大影響。但《聊齋志異》似乎有點例外,傳入日本后,當時并未流行,相當長的時間里沒有人翻譯。在分析其為何未流行的原因時,長期從事《聊齋志異》研究的藤田祐賢說:“近世的隨筆,我已經涉獵不少,至今未找到其書名編名。據此,我認為《聊齋志異》在江戶時代未流行,其讀者也僅限于部分漢學者而已。”①指出《聊齋志異》傳入后只在少數漢學者之間傳閱。
進入明治時期,才出現部分翻譯文章。最早翻譯聊齋故事的乃森鷗外之妹小金井きみこ,她翻譯了《聊齋志異》中的《畫皮》,以《皮一重》為題,登載在1890年1月號的翻譯雜志《志がらみ草紙》上。后被森林太郎收錄在1897年編的《かげ草》里。小金井きみこ的譯文除開頭部分外,基本忠實原文。原文《畫皮》的開頭非常簡單,人物介紹一筆帶過,而小金井きみこ譯文的開頭很冗長。
認真介紹《聊齋志異》的是日本近代著名詩人、小說家國木田獨步。他喜愛《聊齋志異》到了癡迷的程度,這一點從他晚年的隨筆《病床雑記》可以得到印證。“《聊齋志異》是我愛讀之書。我喜歡這種奇異怪談到了連自己都奇怪的地步,我徹夜熟讀《聊齋志異》卻不知疲倦。特別是中國的怪談,其思想的怪異奇特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我們日本人無法企及的。《聊齋志異》語言豐富新鮮濃縮是卓越的。”②
國木田獨步翻譯了《聊齋志異》中的4篇,分別是《黒衣仙》(《竹青》)、《舟の少女》(《王桂庵》)、《石清居》(《石清虛》)和《姉と妹》(《胡四娘》)。雖然不是逐字逐句翻譯,但非常口語化,因此淺顯易懂。譯文登載在矢野龍溪(1897年委任為清朝公使,在中國工作過兩年)于1903年創刊的雜志《東洋畫報》上。后收錄于大賀順治1906年4月編輯的《支那奇談集》,該書共收錄58篇作品,其中也包括詩人蒲原有明1905年登載在《新古文林》一卷五號上的7篇譯文,即《諸城某甲》(《諸城某甲》)、《木彫美人》(《木雕美人》)、《紅毛氈》(《紅毛氈》)、《戯縊》(《縊鬼》)、《橘樹》《鼠戯》(《鼠戲》)、《蛙曲》(《青蛙神》)。
1905年,柴田天馬首次接觸《聊齋志異》,后來他花了近四十年時間于1952年完整地翻譯了《聊齋志異》。根據其《聊斎志異完訳まで》回憶錄,他1905年在中國旅順的一家賓館借閱《聊齋志異》后,就迷上了該書。5年后的1910年,他進入滿洲鐵路公司,擔任《讀書會雜志》的編輯,每一集都登載一篇他翻譯的聊齋故事。后經人推薦,他將所譯出的聊齋故事,以《和譯聊齋志異》為書名,于1919年10月由東京玄文社出版發行,其中包括《竹青》《石清虛》《黃英》在內,共34篇。
1921年東京大學教授、劇作家木下杢太郎編輯出版了兒童文學集《支那傳說集》,其中收錄6篇聊齋故事,分別是《促織》《尸變》《宋公の話》《考城隍》《牡丹燈籠》《官娘》等。
1923年詩人、小說家佐藤春夫編輯的《支那短篇集·玉簪花》,從《聊齋志異》中翻譯了4篇,分別是《緑衣の少女》(《綠衣女》)、《戀するものの道》(《阿寶》)、《碧色の菊》(《官娘》)和《流謫の神》(《雷曹》)。1929年,佐藤春夫在《支那童話集》中又從《聊齋志異》中翻譯了10篇。1951年,他以《愛妖記》為題在雜志《暮しの手帖》十三號上,翻譯登載了《竹青》(《竹青》)、《葛巾の話》(《葛巾》)、《顔如玉》(《書癡》)等三篇。
其后,田中貢太郎從《聊齋志異》中選譯了34篇。1926年3月出版的《支那文學大觀》第十二卷,1930年10月出版的《世界大眾文學集》第六十六卷,都收錄了田中貢太郎翻譯的《聊齋志異》。
1947年至1948年,相繼出版了村上知行、增田涉和田中克己三人的《聊齋志異》翻譯文章,但都不是全譯本。真正全譯《聊齋志異》的是如前所述的柴田天馬。創元社從1951至1952年歷時兩年,出版了柴田天馬翻譯的《聊齋志異》,共10冊。柴田天馬也因此于1953年獲得“毎日出版文化獎”。
柴田天馬翻譯的《聊齋志異》,以青柯亭本為藍本。他翻譯的《聊齋志異》后來改版由修道社以《定本聊齋志異》為書名,全套共六卷,分別于1955年和1968年兩次再版。
作者的手稿本發現后,很快傳入日本,以手稿本為藍本,增田涉、松枝茂夫和常石茂三人合譯的全譯本,1971年4月由平凡社出版,該套《聊齋志異》上下兩冊是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大系》系列叢書第40卷出版的。
1990年11月,白水社出版了竹田晃編輯的《中國幻想小說杰作集》,該書收錄了《偷桃》《蓮花公主》《老饕》《香玉》《瞳人語》等15篇聊齋故事。
進入20世紀80年代,美籍日裔中野美代子以1880年出版的哈佛大學阿里·查爾斯的英譯本為藍本,翻譯了《聊齋志異》,1988年由圖書刊行會出版。中野美代子所譯的只有《氏神試験》(《考城隍》)、《老僧再生》(《長清僧》)、《孝子入冥》(《席方平》)、《幻術道士》(《單道士》)、《魔術街道》(《郭秀才》)、《暗黒地獄》(《龍飛相公》)、《金貨迅流》(《錢流》)、《狐仙女房》(《褚遂良》)、《虎妖宴遊》(《苗生》)、《猛虎贖罪》(《趙城虎》)、《狼虎夢占》(《夢狼》)、《人虎報仇》(《向杲》)、《人皮女裝》(《畫皮》)、《生首交換》(《陸判》)14篇。
1994年10月筑摩書房出版《奇想天外》,收錄了柴田天馬翻譯的《宅妖》《大人》《野狗》《邑人》《捉狐》《梁彥》《郭秀才》《小髻》《小官人》9篇聊齋故事。
此外,立間祥介以青柯亭本為藍本,翻譯了92篇聊齋故事,1997年2月由巖波書店出版。
以上收集梳理的是《聊齋志異》在日本的翻譯和傳播歷史。
二、《聊齋志異》在日本的改寫、再創史
通過翻譯介紹,許多日本人知道并喜歡上了《聊齋志異》,這對日本的志怪小說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少日本作家、兒童文學家以及現代動漫作家都樂于從《聊齋志異》中獲取素材進行創作。最早改寫聊齋故事的是江戶中期的作家、漢學家都賀庭鐘。根據近世文學研究者德田武③的研究,都賀庭鐘天明六年(1786年)出版的《莠句集》中的第三篇《求塚俗説の異同塚神の霊問答の話》便是對《恒娘》的改寫。
第二位改寫聊齋故事的是江戶后期的劇作家森島中良。他1792年出版的《凧草紙》,五卷共10篇。其中就有7篇來自《聊齋志異》,分別是:《橫河小聖悪霊を降伏する話》(《畫皮》)、《水鳥山人貍を酒の友とする話》(《酒友》)、《夢中の怪三人疵を得たる話》(《鳳陽士人》)、《孝子の魂魄鶏と成て父母に福を與へたる話》(《促織》)、《松木左市父の讐を報ひたる話》(《龍飛相公》)、《久含む坊が仙術冨民を誑かしたる話》(《道士》)、《蒲生式部龍宮の侍女を妻とせし話》(《織成》)。
根據向井信夫④的考證,第三位改寫聊齋故事的是江戶后期劇作家曲亭馬琴。曲亭馬琴1797年出版的黃表紙⑤《押絵鳥癡漢高名》就是對《書癡》的改寫。
明治時期,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從《聊齋志異》中的《酒蟲》《諸城某甲》《鼠戲》《雨錢》《嶗山道士》獲得啟發,創作了《酒蟲》《首が落ちた話》和《仙人》。關于《酒蟲》,芥川龍之介在《新思潮》雜志的后記中這樣寫道:“酒蟲取材于聊齋志異,與原文幾乎沒有什么改動”。⑥
蒲松齡的《酒蟲》只是一個小短篇,芥川龍之介改寫后分四章共12頁。不僅篇幅大大加長,人物由原來的兩人增加到三人。另外,芥川龍之介有兩篇題目為《仙人》的作品。藤田裕賢指出,這兩篇都取材于聊齋故事,1916年8月發表在《新思潮》上的《仙人》是將《鼠戲》和《雨錢》揉和在一起加工潤色而成的。1922年4月發表在《サンデー毎日》的《仙人》取材于《嶗山道士》,但有很大改動。他1918年1月發表在《新潮》上的《首が落ちた話》分上中下三章,下章的題材來自《諸城某甲》,上章和中章,根據吉田精一的研究,取材于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中的第一卷第二篇第十九章。雖然芥川龍之介取材于《聊齋志異》創作的作品并不是他的代表作,但也足以證明芥川龍之介是非常喜歡《聊齋志異》的。
日本無賴派作家太宰治也改寫了聊齋故事。他1941年1月發表在《新潮》的《清貧譚》是對《黃英》的改寫;1945年4月發表在《文藝》的《竹青》是對《竹青》的改寫。這兩篇文章使讀者眼前一亮,成了以頹廢、灰暗見長的太宰治作品的一個亮點。《清貧譚》中,太宰治將故事發生地由順天府移到了日本江戶(今東京)的向島,馬子才改成了32歲還未成家的馬山才之助,黃英的弟弟陶某改為陶三郎。小說通過生動形象的對話和細膩的心理描寫,將馬山才之助描繪成一個愛菊如命、自明不凡、故作清高而又有點迂腐可笑的人;將黃英描繪成一個胸懷寬廣、富有經濟頭腦、無比美麗又風騷的菊花精。
太宰治的《竹青》雖然故事情節與原作大體相同,但作者加入了大量的景物描寫,在寫景中運用了許多漢詩,將洞庭湖、長江、漢水描寫得如同仙境,但又真實可信,不能不讓人嘆服太宰治的妙筆生花。小說中還引用了不少《論語》《中庸》,屈原的《漁父》等典籍,可見其漢學功底之深厚。總之,取材于《聊齋志異》的《清貧譚》和《竹青》在太宰治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他的作品群增添了一絲亮色。
太宰治之后,火野葦平也改寫了《聊齋志異》,改寫后的書名為《中國艷笑風流談》,1951年1月,由東京文庫出版發行。火野葦平在后記中寫道:“《聊齋志異》在中國與《三國志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一樣,自古以來便是大眾愛讀之書,說中國人家家擁有一套《聊齋》并不為過,因為太有趣了。我也認為作者蒲松齡是位風流雅士,滿腹經綸,有著豐富的文學才能,是一名杰出的短篇小說家。這也是我取材于《聊齋志異》創作我的小說的原因所在,這些作品都是我隨意改變原作再創的,故署上了私家版的小標題。”⑦這段話解釋了他的創作意圖和方法。書中收錄了從《聊齋志異》中改寫的8篇作品,與原作對比閱讀后不難發現,雖然加入了不少自由發揮的描寫,但故事情節基本相同。
1979年3月,森敦的《私家版聊齋志異》由潮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19篇作品。森敦關于《私家版聊齋志異》,1979年4月在《週刊読書人》中如是說道:“這些作品不敢妄稱獨創,有些作品是從一個較長的故事中選取一部分而作成;也有的是三四個聊齋故事拼合而成。這些取舍純粹是因為我個人的喜好。”⑧
很顯然,《聊齋志異》為日本兒童文學也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最早利用聊齋故事創作兒童文學作品的是小山內薰。1918年10月《赤い鳥》第一卷第四號上發表的《梨の実》便是對原作《偷桃》的改寫。小山內薰把原作中變戲法的人讓兒子上天偷桃中的“桃”換成了“梨”,而地點也換成了日本人祭祀天神時的祭祀場,原作中變戲法人的兒子則換成了變戲法人的孫子,故事情節基本相同。由于該故事非常有趣,作為童話被反復轉載。當時《赤い鳥》上發表的許多作品都取材于古今東西的趣味無窮的童話故事。小山內薰的《梨の実》1921年又被收錄在紅色鳥社出版的童話集《石の猿》里,1928年又被興文社收錄在《小學生全集》第十六卷《日本文藝童話集》下卷中。
另外,伊藤貴麻也改寫了《聊齋志異》中的兩篇故事,登載在《赤い鳥》上,即《水面亭の仙人》(《寒月芙蕖》)和《虎の改心》(《趙城虎》)。這兩篇后來收錄在《日本文藝童話集》的上卷和中卷中。二戰后,伊藤貴麻還翻譯了許多中國小說,在日本十分活躍,如《西游記》的翻譯便是他的功勞,分上中下三冊,由巖波少年文庫出版發行。
20世紀20年代,面向兒童的文學作品集有兩種,一種是興文社出版的《小學生全集》,一種是アルス出版的《日本兒童文庫》。這兩種作品集的出版發行極大地促進了日本兒童文學的發展和普及。《小學生全集》中包括了《日本文藝童話集》上中下三卷,《赤い鳥》《金の船》《金の星》上發表的六十多篇童話作品都收錄其中。
1929年1月出版的《支那童話集》(《日本兒童文庫》第十三卷)是佐藤春夫編著的。目錄上列出了16篇,但《禽獣の話》是由7篇小故事組成,因此實際上有22篇。其中10篇來自《聊齋志異》。
在前言中,佐藤春夫這樣寫道:“本童話集中的故事,主要來自于《東周列國》《聊齋志異》《今古奇觀》《太平廣記》等中國古典書籍”⑨,同時指出了其他故事的出典。
以上介紹了昭和初期兩大兒童文學全集的情況,全集中都收錄了聊齋故事,在豐富和普及日本兒童文學作品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自此以后,凡是企圖出版兒童文學作品集的出版商,無一例外地都要收錄聊齋故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小學館出版的《少年少女世界の名作文學》,共55冊,該全集的第四十三卷〈東洋篇2〉于1967年出版。其中不僅有《聊齋志異》中的故事,而且還有《水滸傳》《神仙談》《剪燈新話》等書中的故事。來自《聊齋志異》中的故事有12篇之多。作者是一個叫太平よし子的人,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寫成,所以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都能看懂。
1970年1月,安岡章太郎在文藝雜志《文學界》上發表短篇小說《聊齋志異》,后收錄在短篇集《走れトマホーク》里。1973年9月-1974年2月,安岡章太郎又創作了《私說聊齋志異》,連載在《朝日ジャーナル》上,1950年1月朝日新聞社出版了單行本。作者將自己學生時代考試落第的痛苦遭遇以及人生的不幸經歷,以自述的形式與蒲松齡的不幸遭遇以及《聊齋志異》中的故事相結合,綿綿不斷地寫下了他的長篇小說《私説聊斎志異》。
進入20世紀80年代,再次重現《聊齋志異》魅力的是兒童文學作家佐藤さとる,其作品名為《機の上の仙人》(《桌上的仙人》)。根據作者后記中介紹,最初以《機上庵志異》為題,1980年1-12月連載在講談社《本》上。1982年講談社發行了單行本,加進了作者后寫的3篇,書名改為《新假名草子》。1985年又改名為《機の上の仙人》,以文庫本的形式出版。
《機の上の仙人》取材于《聊齋志異》中的12篇故事,經過作者巧妙安排,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前面兩章分設《機上庵先生登場》和《小奇犬》,這兩章是作者的獨創,既是序曲又統領全書。一個名叫機上庵方寸的小仙人經常出現在作者的書桌上,每次都給他講一個離奇有趣的故事,一共講了12個。
結尾處,作者運用“夢幻反轉”的手法,講述其在仙人的幫助下,變成了一個方寸大小的小仙人,騎著螞蟻大小的馬在桌上神奇世界遨游了一番。另外作者在該書解題中,介紹了自己與《聊齋志異》從相逢到愛不釋手的經過,并對各篇的原作給予了解說。由于作者精心的構思,巧妙的設計,將聊齋故事成功地改寫成了魅力無窮、神奇的現代版童話故事,讓《聊齋志異》的魅力以一種新的形式得到了全新展現,極大地吸引了日本的現代兒童。
除了以上對《聊齋志異》翻譯、改寫和再創外,還有《聊齋志異》讀后感。如1997年8月,中央公論社出版了陳舜臣的《聊齋志異思考》;2001年7月,講談社出版了稻田孝的《讀聊齋志異》等。
《聊齋志異》的題材廣闊浩瀚,包羅萬象,堪稱洋洋大觀,不僅以形象生動聞名,而且以宏大的規模、廣闊的內容吸引著廣大讀者。《聊齋志異》已被譯成多種語言,為世界各地讀者所青睞。對自古以來獵奇心強烈的日本人來說,《聊齋志異》自從被引進以來,無疑愉悅了無數日本人,為他們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為他們的思想開啟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聊齋志異》已深入日本,并融入日本人的血液中,日本人在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創作中,都會在經意或不經意間,或多或少地受其影響。日本當下正流行的那些異想天開、離奇古怪的動漫,誰也不敢肯定地說它沒受《聊齋志異》的影響;日本大名鼎鼎的動漫作家、曾以《千與千尋》獲得奧斯卡動漫獎的宮崎駿筆下的各種奇異怪談、妖狐鬼怪,也沒有人敢說他沒受《聊齋志異》的影響。總而言之,日本自古以來就受惠于中國文化是不言而喻的,日本文明的起源在大陸也是無法否定的。正如《世界文明史》所說“中國文化融入日本文明的根基之中并產生了長遠的影響。”⑩
注釋:
①藤田祐賢.慶応義塾創立百年記念論文集[M].1958.
②國木田獨歩.病床録[M].新潮社,1908.
③德田武著.日本近世小説と中國小説[M].青裳堂書店,1987.
④向井信夫.寛政年代に於ける馬琴著作の二三について[M].天理圖書館報,1980.
⑤黃表紙:草雙紙的一種。草雙紙是江戶時代有插圖的大眾讀本。根據封面紙張的顏色分紅本、黑本、藍本、黃表紙等。
⑥芥川龍之介.新思潮[M].1916.
⑦火野葦平.中國艶笑風流談[M].東京文庫,1951.
⑧森敦.週刊読書人[M].1979.
⑨佐藤春夫.支那童話集[M].1929.
⑩(美)菲利普·李·拉爾夫等.世界文明史(上卷)[M].趙豐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