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邊境國門高校應對突發事件教育的重要對象。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民族習俗、文化傳統、環境資源等方面的影響,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中會在思想、語言、行為等方面與普通漢族大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開展應對突發事件教育策略研究過程中必須深刻認識其特殊性,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工作。
【關鍵詞】大學生;少數民族;特殊性;突發事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252-01
云南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4000人以上的民族共有25個,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總數的33.37%。①斯大林認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②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最大的特殊性就基于“少數民族”共性,由此所衍生的特殊性細分如下:
一、語言和溝通方式的特殊性
少數民族大學生一般掌握自身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由于語言環境的不同,少數民族大學生通常在本民族聚集的地方習慣使用民族語言,在漢族地區使用漢語。但也存在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漢語普通話水平不高,在校園內不習慣使用普通話,堅持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或方言的情況。眾所周知,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方式和工具,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授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語言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少數民族大學生語言方面的特殊性,較普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提出了新的溝通、交流、表達方面的要求。
二、生活行為習慣的特殊性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長期受民族習俗和禮儀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形成了獨有的生活行為習慣模式。其一,在生活方面。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生活期間,還保留了許多傳統、獨特的飲食、服飾等生活習慣。如彝族、藏族、佤族大學生由于部族比較崇尚酒文化,所以他們經常在節慶日或閑暇時飲酒助興。傣族、拉祜族、哈尼族大學生由于從小生活在亞熱帶環境中,受氣候、民族習慣等因素影響,喜歡穿著短、薄的服飾,有時甚至會穿著拖鞋進入公共場合;其二,在行為方面。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存在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不愛護公共衛生、不注重個人衛生、在公共場所高聲喧嘩、打架斗毆等不良行為,其中一些嚴重的不良生活、行為習慣,很可能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受到排斥和孤立。少數民族大學生之間共同的行為習慣的相互認同也可能導致這些不良行為習慣的持續或惡化,一些由此產生自卑感、離群感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本民族要團結”、“要一致對外”的偏激思想誘發下,不能正確處理與漢族大學生的生活和行為習慣矛盾,進而升級為打架斗毆或群毆事件。
三、宗教信仰的特殊性
少數民族有著許多宗教信仰,主要信仰的宗教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道教和一些原生宗教。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受生活環境、民族信仰、家庭教育等的影響,形成了隱性的特殊宗教信仰。藏族、蒙古族、白族、納西族、傣族等信仰佛教,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信仰伊斯蘭教,部分傈僳族、怒族、獨龍族、俄羅斯族等信仰基督教。另外在原生宗教方面,納西族信仰東巴教,白族信仰“本主”,滿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信仰薩滿教。本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也可以促進多元文化發展,但宗教信仰也可能會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更有可能會成為敵對勢力“西化”、“分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潰口。
四、身心的特殊性
一項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調查問卷顯示,482名少數民族大學生中有72.41%來自鄉鎮以下級別的農村貧困地區。受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的制約,他(她)們在成長過程中不僅要承擔學業重任,而且還得兼顧家庭經濟負擔,身心發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如在身高、體重、營養狀況方面與城市非少數民族大學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情緒和行為控制”、“與同學相處”、“突發情況應對”、“抗挫折能力”等方面也顯示出一定的劣勢。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少數民族大學生往往會因為身體、家庭等方面因素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甚至誘發各類校園突發事件。
總之,云南邊境國門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既是應對突發事件教育的重要對象,也是突發事件誘發、聚變的潛質群體。在開展具體的突發事件教育防控、應對處置過程中,應該結合邊境民族地區國門高校實情和少數民族大學生主體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注釋:
①百度.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74180977.html.
②斯大林.斯大林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
作者簡介:
楊俊超(1982-),男,云南昆明人,滇西科技師范學院講師,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資助性項目“云南邊境民族地區國門高校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教育策略研究”(立項編號:2016ZDX16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