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照片遇上文字
鄧瓏
【摘 要】攝影和書寫一直有著復雜的關系,當他們的產物——圖像和文字結合時,勢必會發生關系亦或產生新的意義。中國早期的攝影與中國藝術相結合,在記錄現實的同時還利用特殊的藝術構思和手段表達意趣之美,在這方面郎靜山開創了中國畫意攝影的先河。圖像和文字的結合運用,在大眾傳播領域以及藝術家或攝影師的創作中都有出現,本文一窺攝影領域里的圖像和文字,探究兩者相結合的藝術形式。
【關鍵詞】書寫;繪畫;攝影
中圖分類號:J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57-01
一
宋代以前的畫上鮮有題款,有時只留一個的作者名字,甚至將名字藏于畫中山石樹上。不提款也有原因:畫家們回避自我、追求自然追求格物致知的境界、題款藝術還未發展到一定高度等等,各說紛紜。
元代趙孟頫提出“書畫同源”的理論,倡導以書入畫,而后元明文人畫家們將書法用筆代入繪畫中,對畫家書法功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筆墨、題款在中國繪畫藝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明清畫家追求筆墨獨立的審美價值更到了一種極端境界。方聞教授在《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一書中曾談到“中國畫的獨一無二的特征就在于它與書寫的密切聯系,從倉頡造字神話到清初石濤和尚的一畫理論,中國作家們反復申明書畫合一的信念,書與畫不僅同樣表達了宇宙萬物的真正本質,繪畫與文字同時使用的表現方式又成為一件藝術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
20世紀早期,中國文人學者們介入攝影,他們都有著傳統文化底蘊,又不滿足于早期照相館的機械摹寫,就如劉半農所說的,“想在照相中找出一些‘美來”,于是借鑒文人畫的寫意手法,運用攝影來創造“中國畫意”的特有韻味。他們的作品從古典詩詞中尋找靈感,模仿水墨畫的結構章法,題材涉及小橋流水、放牧歸舟,或山水花鳥等中國畫元素。不僅受到國人的喜愛,也受到歐美攝影界的矚目,特別是郎靜山把中國傳統美學與攝影相結合而獨創的“集錦攝影”,開創了中國畫與攝影藝術融匯貫通的獨特藝術形式,成為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攝影。
這些中國特色的攝影作品,仿照中國畫的形式,在照片上題字落款,它不同于一般照片單純的視覺呈現,而是將作品分成了兩個層次,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兩層,更是敘事的兩個維度。
以下三位中外攝影師,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展現攝影和文字的關系,讓影像和文字碰撞出火花,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
(一)魏壁。魏壁出生在湖南北部農村,從小酷愛書法,2011年他攜家帶眷從大連回到老家夢溪開始“農民生活”,他說他天生屬于鄉村,那里才有他理想中的生活。從2009年《夢溪I》到2013年《夢溪II》,魏壁似乎已尋找到了自己的“語言”——將書法融入攝影創作中。這兩個系列里,故鄉的人與景、斑駁的墻壁、祖屋舊物件、灰黑色調配以魏壁十分古意的書法文字,有著濃厚的泥土氣息與鄉土情懷。
魏壁的字遵循傳統書畫創作的章法與布局,書法文字位置考究,字體或工整或寫意,懷有濃濃的深情敘述著往事,像一封寫給過去自己的信。
(二)吉姆·戈德堡(Jim Goldberg)。吉姆·戈德堡的視角大部分都在關注社會的邊緣人物,他意識到:許多人從未被提起,他們的故事從未被知曉,他們的感受也從未被關注。所以他將攝影對象的文字、筆跡、影像集結起來,讓他們變成更立體豐滿的一群人。
20世紀70年代,吉姆·戈德堡從第一本《富人與窮人(Rich And Poor)》攝影集開始,描繪那些接受社會救濟的邊緣人群的生活環境。2004年,他受馬格南圖片社委任,開始創作《開放地觀看(Open See)》系列,這一系列照片將鏡頭對準那些逃離戰火、逃離窮困故鄉的移民,以及他們在歐洲的新生活。他將寶麗來照與標志性的手寫注釋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多維度的敘事感,構建出了一個被邊緣化不曾發聲的群體,一個默默存在卻真實存在的群體。
(三)黎朗。父親去世后的清明前夕,黎朗帶著“父親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多少天?極簡的符號能濃縮整整一生的時間嗎?”的問題開始思考和創作《30219天》。
《30219天》中展示了11件黑白攝影作品,有老人的身體、用過多年的手環、手寫的字條、一張老舊的青年男子照片等等,細看會發現每一件作品的圖像上都用鉛筆手寫了細細密密的數字,淡淡的像一層薄紗。這些對于黎朗來說重要的日子,他選擇用最平實的書寫記錄方式。
黎朗日以繼夜書寫留下的數字,最后剩下的還是數字,這是他極力留下的時間,是每個平凡人平凡的一天。鉛筆一次次接觸照片,像時間劃過筆尖,像再次撫摸父親蒼老發皺的皮膚,像觸及所有與父親有關的一切。
四
攝影在今天漸漸成為我們“說話”的工具,用它來記錄生活與情緒,表達所看所思的一切。相比于傳統中國繪畫作品上的文字,在照片上寫字則更具有符號意義。書寫這個通過“運動”表達出美與愉悅的動作,不僅包含藝術家的手指、手腕以及手臂的肌肉行為動作,從中還顯示著藝術家的精神、情感與身體狀態。在一張靜默的攝影作品上,我們看到了兩種不同的視覺呈現,體驗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到三維的思考。
作者簡介:
鄧 瓏(1989-),漢族,湖南人,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