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品牌的多樣化特點變得越來越顯著。在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企業開始注重品牌交互設計。相對于其他設計理念而言,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能夠更好地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本文從UCD的原則入手,對基于UCD的品牌交互設計趨勢進行分析。
【關鍵詞】UCD;品牌交互設計;趨勢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64-01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變化,品牌對企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品牌的指引性作用對顧客的指導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效益,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一、UCD的原則
UCD是指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UCD的原則主要包含以下幾種:第一,用戶對設計過程的積極參與。通過這種方式使用戶產生愉悅感;第二,為了提升用戶對產品的滿意度,需要對產品進行重復設計、修改以及測試工作[1]。
二、交互設計
(一)交互設計的概念
交互設計是指對人造系統行為進行定義和設計的設計領域。交互的實質表現為交互信息,交互設計可以對人工制成物品在某種場景中反應方式對應的界面進行定義。
(二)從本質角度對交互設計進行分析
1.交互設計注重消費者對設計過程的影響。在傳統的產品設計過程中,消費者并不參與設計師的設計過程。設計師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了解較少,消費者也不清楚設計師的設計過程,因此設計出的產品無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無法實現品牌理想化效果。相比之下,交互設計更加注重消費者對設計師設計過程的參與,在這種設計模式中,通過對消費者的關注,結合市場調查結果,對設計過程進行適當調整,使得消費者對產品的滿意度發生顯著提升。
2.交互設計在色彩方面表現為情感化追求。消費者在選擇產品的過程中,色彩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在交互設計中,色彩設計形式是否符合消費者審美心理直接對產品銷量產生影響。交互設計中的色彩設計具有人性化特點,在設計過程中,將目標定為品牌認知,結合消費者的實際色彩情感體驗以及色彩心理選擇適宜產品色彩策略,將產品的經濟價值更好地體現出來。產品色彩的情感化設計在符合消費者審美需求的同時,使得產品的生命感特征更加明顯,使得產品的競爭優勢得到了充分體現,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2]。
3.交互設計中體現了人性化關懷??梢詫⒃O計看成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進行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特點的活動,進行設計活動的根本要求是為人服務。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通常忽視了消費者對產品的人性化需求,使得消費者對產品的滿意度顯著下降。人性化關懷在交互設計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除了提升消費者對產品滿意度這一作用外,還能有效提升產品的親和力。以《Newwebpiek》雜志為例,該雜志提供了漢語、英語等不同語言版本,更好地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使得雜志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三、基于UCD的品牌交互設計趨勢
(一)基于UCD的品牌交互設計使得品牌建設對消費者體驗更加重視。消費者體驗是影響產品銷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企業在以往的品牌建設過程中,忽視了消費者體驗這一環節,生產出的品牌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品銷量。基于UCD的品牌交互設計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一種設計方法,在品牌建設的過程中,會根據不同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進行合理的調整,促進消費者對產品滿意度的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產品的要求主要表現在產品實用性、產品功能以及使用產品過程中產生的愉悅情感上?;赨CD的品牌交互設計能夠使更多的人性化元素融入到實際設計過程中去,為消費者帶來更加愉悅的體驗。從這個角度講,基于UCD的品牌交互設計趨勢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從整體角度來講,基于UCD品牌交互設計趨勢的推行會對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3]。
(二)基于UCD的交互設計是品牌建設的科學引導。隨著企業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加,企業對品牌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基于UCD的品牌交互設計將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與品牌產品開發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能夠為企業的品牌建設提供科學的引導,同時使消費者在使用品牌產品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滿足感,進而促進消費行為的發生?;赨CD的品牌交互設計趨勢促進了企業品牌產品質量的提升,使其更加符合市場的實際需求[4]。
四、結論
基于UCD的品牌交互設計可顯著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滿意度,促進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發生,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從本質上講,基于UCD的品牌交互設計趨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會對企業的長遠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賈婷婷.基于UCD的京東商城用戶體驗優化設計[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4.
[2]習蒙.基于UCD的智能手機交互界面設計[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4.
[3]貢霖江.基于UCD的產品概念設計流程與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0.
[4]熊雨薇.基于UCD的軟件開發方法改進及在智能手機中的實踐[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