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貽斌
【摘 要】在高等教育中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需要不斷地改革與創新教學模式,使得地方性本科院校能夠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現階段地方性高校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然后從課程設置、能力培養、教學實踐、知識與文學表達方面提出教學改革的具體策略,以期為地方性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帶來積極作用。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教學創新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12-02
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工作需要加以改革,重視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在學習中獲得較好的指導,以更好地適應當前就業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對地方性院校的學科建設與發展也帶來了積極作用。
一、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培養中所出現的不足
(一)在課程的設置方面存在不合理之處。首先是在專業性課堂設計方面沒有突出本專業特色,缺乏對學生應用型知識的培養,使得學生在本專業學習中除了進入教師行業或繼續深造外,在其他領域很難體現出優勢;其次,學生所學知識大多都是理論性的,缺乏對學生實踐技能以及實踐應用的培養,使得學生很難在實際工作崗位中完成任務,實踐能力較弱[1];最后就是在教學實踐方面,地方性本科院校中出現了理論知識較濃厚的現象,同時在課程體系中缺乏特色,例如基礎性教學課程、專業知識模塊以及選修課程,不僅內容龐大,而且出現了一定的重復性內容;再者就是所學知識缺乏時代特色,影響了學生的知識拓展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致使學生在基本知識方面掌握的比較牢固,而在漢語言的文學素養以及審美價值方面出現下降的現象,使得學生難以有效地掌握這一具有應用性的知識。
(二)對學生的培養方面比較局限。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而言,他們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進一步地優化自身的文化知識,在就業市場上他們基本瞄準的都是一些比較穩定的工作崗位,例如教師、政府部門以及事業單位中的文秘等工作。隨著我國高校的擴招,高等教育越來越走向普及化以及大眾化,畢業生逐年增加,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優勢也漸漸受到影響,在就業壓力的迫使下,許多學生只能進入企業、公司中擔任一些文職性的工作,而地方性院校并沒有針對這一情況做出有效的計劃調整,仍將教學培養目標鎖定在傳統的工作崗位中,使得學生在就業中的選擇面越來越狹窄,同時也使得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與就業市場的需求出現了脫節現象,對地方性院校的建設也帶來了不利影響。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對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策略
(一)加快推進課程設置的改革和建設工作。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轉變,地方性本科院校也需要加快課程改革,一方面,在傳統課程體系中增加對學生實踐能力鍛煉的課程[2],例如借助微博、博客、等社交平臺,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寫作才能,加強學生之間的探討、交流;另一方面,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將漢語言文學的知識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目的,改變漢語言文學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較好的應用型知識。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重視對文學文本的閱讀教育,使學生在記住一些主要作家的作品外,還要增加對文學文本的閱讀,以文學闡釋為核心,將文學史的線索作為輔助學生理解文學文本的內容,從而促使學生在文學導讀中感受文學經典的魅力。再者,在此基礎上增設古詩文的背誦實踐,幫助學生增強文學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能力結合起來[3],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同步提高知識與能力。
(二)增加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高校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基本采用的是大班授課方式,這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時教師課堂的教學內容也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在培養學生應用型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堂及傳統學習模式加以改革與創新[4],使學生在有效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應用能力。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文學史教學模式,因為文學史的課程一般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編排的,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重點講解這部分內容,然后對于每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學習與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可以較好地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完成對應的文學文本的讀書報告,使學生在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可以較好地抓住聽課重點,在課后參照教師所講述的內容結合具體的文學文本加以復習,從而達到復習與鞏固學習知識的目的。學生通過直接閱讀文學文本,可以加深他們對文學史知識的理解。在談論中,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結合自己的閱讀實踐,能夠有深度、有思想以及有見解地分析問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這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也帶來了積極的作用。
(三)開辟應用型的實踐教學途徑。第一方面,要充分整合課程中的寫作內容,這部分知識對學生寫作能力以及文字表達等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將這方面的知識培養落實到實踐中去,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實際寫作的方式,針對學生在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輔導,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5];第二個方面是重視對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對于直接參加工作的學生要給予他們充足的校外實習時間,而對于繼續深造的學生則要給予一定的學習指導,使這些學生能在學習中明確目標;第三個方面是要開展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在辦公中的實際操作能力。
三、結束語
總之,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培養要逐步轉向應用型方向,首先需要從課程設置方面做出一定的調整,使得高校的教育工作能夠較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其次,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實踐技能;最后,教師要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學生專業知識與實踐工作之間的結合,以便更好地培養出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更好地幫助學生適應當前社會的需求,進而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獲得較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范建剛.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內涵辨析及易產生的誤區[J].甘肅高師學報,2014,05(15):76-79.
[2]楊軍.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課探究式教學研究——以“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為例[J].商洛學院學報,2014,10(20):92-96.
[3]廖斌.“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的選題與指導——以武夷學院為中心的思考[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3,01(05):63-66.
[4]李自國,萬偉成,莫運平.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的應用型和地方性——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11(18):211-213.
[5]馮海英.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核心能力的內涵及內容構建——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5,12(01):1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