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斌
【摘 要】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世界上已查明的語言種類多達五千六百五十一種。不僅不同國家間語言不同,就算同一國家不同地區,語言也會有所差異,這和地域文化差異有著直接關系。在某種意義上,方言就屬于一種特殊的地域民俗文化。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著獨特的民俗文化,自然會誕生各種方言。
【關鍵詞】現代漢語;家鄉方言;普通話;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65-01
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背景,語言都會有很大差異,這是語言演變的體現。語言是民族和區域的重要象征,每個區域、每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中國南北方言差異較大,有著各自獨有的特征,但它們卻都與普通話有著聯系,方言與普通話關系非同一般。
一、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廣義上指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其中不僅包括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還包括著各地方的地方語言[1]。狹義上講,現代漢語僅指漢民族通用語言,也就是普通話。現代漢語既是一門學科,又是一門語言,其基本形式可分為書面語和口頭語——用文字記錄的正規語言稱為書面語,日常口頭應用語則是口語。現代漢語中共同語的形成,取決于政治、經濟、人口、文化等因素。現代漢語語音特點是:有聲調、原音占優勢、沒有輔助音、音節整齊。詞匯特點是:同音語素多、單音節語素多,雙音節詞占優勢、構詞廣泛運用詞根復合法。語法方面的特點是:量詞和語氣詞豐富,詞類和句法成分關系復雜,語法意義表現手法不同,詞、句、短語基本結構相同。
二、家鄉方言與普通話間的關系
普通話是現代漢語中不同民族間進行溝通交流的統一語言,以北京語言為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范,屬于中國標準漢語,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官方用語。由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都有著不同的語言特征和語言文化。
方言是人們常說的“地方語”,各個地方都存在方言。方言是一定地域內人們用智慧創造的無法超越的精神財富,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些方言的形成和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地域經濟有著直接關系。家鄉方言是每個人自幼學習的一種說話腔調和習慣,所以人們才會說鄉音難改。雖然普通話已普及,但目前依然有很多地區使用家鄉方言,方言仍廣泛應用[2]。長期以來,現代漢語研究中人們習慣于將普通話與方言對立來看,許多學者認為普通話與方言間有著不同的功能,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研究者不得不重新審視家鄉方言與普通話間的關系。
三、家鄉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比研究
現代漢語既包括普通話也包括方言,二者既相通,又有不同。最初由于漢族人數少,所以使用的漢語也比較單純,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漢族逐漸向四周擴展,集體向遠方遷徙,經過不斷的語言接觸,在語言的碰撞中不斷衍生,產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位置上的方言。雖然方言與普通話都屬于“祖語”,但普通話和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卻有著明顯不同。家鄉方言在表達時往往更突出、更明顯,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察覺到它與普通話間的不同。一般來說,普通話里沒有而方言里特有的語音因素,基本都會保留下來融入方言區,形成地方普通話,例如,川普、廣普、上普。以東北話為例,東北話已經很接近普通話,但卻可以明顯聽出來是東北話,這就是由東北話特有的發音方式和詞匯特點導致的。另一方面,詞形上的不同也是普通話與方言差異最主要的表現之一。普通話中地一些雙音節詞,在家鄉方言中卻是單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如,普通話中的“漂亮”,一些方言用“俊”來表示;“看管”則用“照”來表示。有很多詞是義同形異,普通話中疊音,到了方言中就變為了非疊音。例如,普通話中的“板凳”,而在榆林方言中卻叫“板凳子”。不僅在音節上存在明顯差異,在構詞語素方面也有明顯不同。另外,在地域文化影響下,不同區域人的性格、思維方式、看事物的角度不同,這樣一來他們選擇對事物進行表達和描述的語素、音節數量便會不同,這也是造成普通話與方言間差異的重要原因。例如,普通話中的“小孩兒”,在榆林方言中是“娃娃”,“開水”表達為“滾水”。此外,普通話與方言詞匯語義也存在差異。方言的詞語義項要比普通話多,且應用范圍更廣。例如“起身”一詞,在方言中除了有“動身”的意思外,還有“開始”的意思[3]。并且普通話語法意義和方言語法意義也有不同,方言詞性上具有不同的兼類和組合方式。
四、結束語
普通話是中國通用語言,是各民族、各地區間溝通交流的共同語。方言是各地區形成的社會文化,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普通話與方言間有著必然聯系,現代漢語研究中應正確看待二者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黃安蕾.論普通話和粵方言的基本差異對香港地區普通話教學的影響[D].廈門:廈門大學,2013,13(11):119-124.
[2]于玨.上海普通話與標準普通話元音系統的聲學對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11(14):132-135.
[3]李文龍.新疆漢語方言與普通話中選擇疑問句對比研究[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