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德治思想-論語新解
崔琳琳
【摘 要】中國古語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是《論語》在經世治國方面所具有的意義,這篇文章就通過幾條章句討論一下《論語》中的德治思想以及它對我們現代社會的啟示。
【關鍵詞】《論語》;德治思想
中圖分類號:I2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56-01
一
提到孔子的政治思想,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仁政”,那么“仁政”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呢?它的核心就是“為政以德”。
“為政以德”語出《論語·為政》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句話用了一個比喻,把德行高尚的領導者比作北極星,說明了領導者對周圍人的向心力。這也就是我們要講的“為政以德”的第一層含義。就是,領導者自己要以身作則,以高尚的德行對民眾和下屬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
曹操《短歌行》里有一句詩,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說周公非常的求賢若渴,有時候遇到賢士覲見的時候,他甚至一頓飯都吃不完就匆匆忙忙趕來接待拜訪的客人。正是這樣一種尊賢重士的品格,引得天下人心向往之,趕來支持歸附于他。這種“天下歸心”的盛景,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而周公本人呢,也可以說是儒家德治主義的一個代表人物。周公是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領袖,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和才華,可以說是文韜武略。他協助周武王推翻了商紂的暴虐統治,建立了周王朝,在輔佐年幼的成王期間,他率師東征,歷經三年,平定了三監之亂,為周王朝的統治奠定了一個穩定的政治局面。他不僅軍事才能卓著,還具有很高的政治和文化素養,他為周王朝制禮做樂,實質上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和分封制在內的一整套奴隸王朝的基本制度,為周朝的長治久安打下了一個基礎。
他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認為統治者應該體恤民情、施行德治。這樣一位有能力成為霸主的人卻甘居幕后,為國家的利益鞠躬盡瘁。周公以他卓著的才能和高尚的德行贏得了世人的尊重,成為儒家“內圣外王”的典范形象。
所以說,領導者自身德行高尚的話,就會對民眾產生一種感召力,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二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句話是2012年溫家寶總理會見香港特首梁振英的時候贈給梁先生的八字箴言。意為這種通過自身的正派行為樹立起來的威嚴會比行政命令更有力量,《論語》里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說法,也是講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想要什么樣的國家,首先就要有什么樣的領導。
領導者通過自身的行為帶動下屬的轉變,進而甚至會造成整個社會風氣的轉變。2013年以來的反腐行動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自習近平總書記上臺以后,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展開了一場深刻的反腐敗行動。這次反腐行動之所以能夠取得成效,有很多的因素在里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領導人的率先垂范作用,“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在反腐敗的口號打響之后,中央出臺了“八項規定”,對黨員干部的行為予以約束,習近平主席也是帶頭執行,他到各地考察的時候,著名的“四菜一湯”的接待標準也曾經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的熱議,作為一國領導人這種樸素的作風也給了民眾很大的信心。隨著領導人的號召和帶動,社會上很快刮起了一陣勤儉節約的風尚,“光盤行動”也是風靡一時。由此可見,領導人自身高尚的德行小則影響周邊,往大里看則會使整個社會的風氣為之一變。
這是我們說的“為政以德”的第一層含義,主要講領導人自身的帶動作用。“為政以德”還有第二層含義,就是指執政者在從事國家管理的時候,要注重用德治的方式疏化矛盾,而少用嚴刑峻法。
三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我們比較一下這兩種方式,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可以做到使民眾免于處罰,不犯罪,區別就在于是否有恥,這里的恥泛指民眾的道德感。用現在的話來說,一指法治,一指德治。法律與道德同屬于社會管理的方式,在社會治理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法治在現代社會中得到了極大的弘揚,但是法治的范圍是有限的,不可能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比如說2011年發生的震驚全國的小悅悅事件,在廣東佛山,一個兩歲的女童被汽車碾壓在地,路過18人無一人伸出援手,最終導致一個年輕的小生命的死亡。“小悅悅”事件作為一個個案,我們可能只是譴責一下當事人,發一下自己的憤慨。但是試想一下,假如我們把這樣的情況擴大到全社會,全中國的人都是這樣,只要不違背法律就事不關己,這對于整個社會治理就是一種災難性的后果。之所以沒有出現這樣的后果,就是因為就整個社會而言,還有一種“隱形的制度”在發揮著作用。它可以是常識、輿論壓力、基于自身的利害考量和整個社會建立起來的信用體系,這些“隱形的制度”的核心都是基于道德判斷而建立起來的。
所以完全依靠法律來建立一個美好社會,這只能是個理想。同樣的,完全依靠道德也是無法形成一個好的社會治理狀況的。可以說任何一個有效運轉的社會治理系統,都離不開法治和德治的雙重功效。以德治教化為手段的這樣一種治理方式在法治時代仍然是一種有益的補充,發揮著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我們在社會治理中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