苪秀
【摘 要】評劇脫胎于河北的“對口蓮花落”,和京劇、豫劇、越劇組成我國的四大劇種。彩旦又稱丑旦,屬于丑角,在劇中承擔活躍氣氛的角色,其表演藝術具有通俗性、戲劇性、靈動性等特點。
【關鍵詞】評劇;彩旦;舞臺表演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25-01
數千年的歷史積淀使得我國的文化寶藏熠熠生輝,評劇是眾多文化瑰寶中的一顆。本文將從評劇的產生與發展、彩旦及其舞臺表演等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評劇的產生與發展
評劇起源于灤南縣——評劇創始人成兆才的故鄉。評劇母體為“蓮花落,又稱為“蹦蹦戲”,是以前乞丐乞討時為了多獲取事物、錢財而進行的說唱表演,后因其通俗性和親民性,又由于擁有群眾這個大眾受體,在民間的肥沃土地上迅速發展起來并走向成熟。
19世紀80年代,蓮花落這種表演形式方興未艾,且聚集了一批表演者,此時評劇的孕育已經開始,隨后因為歷史原因,蓮花落遭到重創,很多藝術家不忍這種瑰麗的表演形式被埋沒、消逝,再次聚集起來并思考改革對策,組成班社并制定板規,使得表演專業規范,也使評劇得到了創造性的發展。評劇成熟于唐山,慶春班改革的成功帶來了“蓮花落”的大熱,雖然此時這種表演仍然稱為蓮花落,但已和以后的評劇相異不大。此后,慶春班更名為“唐山首創警世戲社”,標志著評劇已經進入了成熟時期[1]。
二、彩旦
彩旦不僅僅存在于評劇中,其他的戲劇中也有彩旦這一行當,從字面上看,彩旦雖然屬于旦行,但實際上卻屬于丑行,究其原因則是:在形象上,彩旦多涂艷脂、抹厚粉,常以奸猾刁鉆和滑稽可笑的老婦人形象出現,如《花為媒》中的阮媽、《小姑賢》中的刁氏等,而且其表演方式也多和丑角類似,所以彩旦屬于丑行。
三、舞臺表演
(一)表演理論
1.文化素養。文化素養是評劇表演的基礎理論。雖然21世紀屬于經濟社會,但各個國家都開始注重文化的發展。國家實力之間的較量中,文化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文化不僅對評劇等戲劇形式有作用,而且對所有的藝術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評劇表演要注重文化素養,以傳播文化為己任,主動將文化因素融于表演藝術之中,如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趙麗蓉老師,在某屆春晚表演的小品中,書寫了“貨真價實”四個毛筆字,這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播。
2.扎實的基本功。評劇表演和其他劇種一樣,也講究所謂的“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這些流傳下來的表現形式,是經由前輩們的智慧創造和多年的表演實踐得來的,不能拋棄偷懶,應繼承下來并勤加鍛煉。扎實的基本功是舞臺表演的基石,只有在掌握了扎實的基本功的情況下才能產生表演美感和進行藝術再創造[2]。
3.人物塑造。所有的表演都是以人物塑造為主要任務的,甚至小說、詩歌都以塑造典型人物為目標,當然評劇也不例外。由于所有表演的中心都是以人為本,經典的人物塑造不僅可以展現表演者的高超技巧,同時也便于觀眾的審美和接受。人物塑造是評劇舞臺表演的任務,也是舞臺表演的生命。如趙麗蓉老師在《楊三姐告狀》中扮演的楊母,就是一個經典的角色塑造,其老實、淳樸厚道的農婦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情感表現。所有的表現都是為了表現情感,不管是表現動機,還是選擇表現內容、挑選表達方式,都是在為表達情感做準備。評劇屬于戲曲,戲曲又屬于抒情的藝術,因此評劇主要還是為了抒情,因此,情感的表現就是舞臺表演的靈魂。真摯的情感才能動人,這和“強哭者雖悲哀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真悲者無聲而哀,真怒者未發而威”是同樣的道理。
(二)表演特點
1.喜劇性。不管哪類劇種,彩旦都是以幽默詼諧為特點的,不管是在表現形象還是表演方式上,都有很顯著的喜劇色彩。以喜劇的方式塑造人物、推動情節、解決矛盾,同時劇本臺詞也是以插科打諢、調侃嘲弄的語氣來書寫,“以丑為美”地表現藝術,并形成了獨特的特點。例如《劉巧兒》這部評劇中的劉媒婆,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物,其言語行為常常令人捧腹大笑,具有極強的喜劇性。
2.通俗性。由于評劇的起源和發展成熟都來自于人民群眾之中,所以其一直都帶有通俗的特點。所演的故事來源于人們的平常生活,人物的形象也多以現實中的人物為原型,臺詞在以幽默見長的特征下也遵循必須使人聽得懂這個前提。
3.靈動性。評劇的流動性主要表現在其表演方式中,表演評劇時,演員常與觀眾進行互動,因此形成了舞臺表演的靈動性。這種動態的表演方式使評劇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四、結束語
評劇的瑰麗色彩備受矚目,其中彩旦的形象和表演形式獨具魅力,舞臺表演的喜劇性、靈動性和通俗性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參考文獻:
[1]芮秀.評劇彩旦表演藝術漫談[J].劇作家,2008,
10(5):82
[2]田貴華.論評劇表演藝術魅力[J].科學與財富,2015,23
(7):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