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時代的新聞發布和輿論引導
【摘 要】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在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以及手機短信等媒體的同時,也學會去擴展自己的多媒體容量,人類通過網絡改變著自己的傳播環境與傳播手段,并將其命名為“后網絡時代”。新聞媒介在這樣的時代下必須學會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成為后網絡時代的中堅力量,國內的新聞輿論在進行正面引導的同時卻忽略了被引導對象受眾的心理形式,沒有正確對待客觀規律,從而出現了新聞輿論引導的偏差。本文首先對新聞輿論引導的現狀進行分析,并說明新聞媒介的引導作用;其次,說明新聞輿論引導產生存在何種偏差;最后通過對現存問題的分析總結幾條對策與方法。
【關鍵詞】后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偏差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244-01
一、新聞輿論的現狀以及媒介的引導作用
(一)新聞輿論的現狀。在后網絡時代,微博等大型網絡平臺的產生,人們每天都會接觸海量的信息,往往在幾分鐘的時間內,人們便會對某個熱點產生共鳴,在網絡上對其進行大量的轉發與評論,在人類生活圈中引發一個不小的動蕩。其次是新聞輿論的主體,即受眾。世界在不斷地發展,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總是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沖擊,造成一種吸收信息的過量,但是人們卻不能辯證地去看待這些信息,把自己的假想當做真實對信息進行理解并傳播,一方面增強了人類的自主意識,而另一方面也使人類迷失于輿論中無法自拔。最后是輿論的客體,即自然態事件與媒介事件。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的人們,任何事情都與媒介息息相關,輿論的產生與走向離不開新聞媒介的引導,新聞媒介對輿論具有雙重影響,可能成為推動力,也有可能是思維絆腳石。
(二)新聞媒介的輿論引導作用。第一,輿論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有正面功能,可將人們的意見進行整合,發現當前社會大眾們關注的熱點,展現其對政治與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副作用。信息大爆炸的來臨,人們不想去確認信息的真實性,甚至開始追求嘩眾取寵的信息,甚至對其產生了冷漠的情感,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第二,新聞媒介的輿論作用,面向大眾的新聞媒介成為從上而下傳播信息的渠道,所以必須承擔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對大眾進行講解與說服。第三,是受眾對新聞輿論的心理期待,新聞媒體占有公眾大量的業余時間,大眾對新聞媒體具有依賴性,甚至有些迷信新聞媒介。
二、新聞輿論引導存在的偏差
國內的新聞的宣傳效果沒有國外成功,主要是因為存在著一些偏差。例如國內的新聞在進行宣傳的時候不注重從公眾自身考慮,新聞內容脫離實際,公眾們對新聞信息缺乏信任感;硬性地進行宣傳引導,社會大眾們對新聞的接受是有條件的,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新聞媒介應該協助性地引導而不是去硬性要求,若把握不好力度,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沖突;典型報道的虛無化,中國現在對典型的宣傳十分模式化,過去的雷鋒是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是大家學習的榜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思想活動更加活躍、更具有選擇性,對于主流媒體宣傳的典型形象也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對其真實性有了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是媒體失語與受眾知情權的反差,在中國傳統機制下的新聞媒介并沒有發揮其及時反映輿論并對其進行引導的職能。后網絡時代,網絡平臺的發展使許多信息得到傳播,但是主流媒體在一些突發事件的失語現象使得社會向著不信任的動蕩方向發展,這正是由于新聞媒介未能及時向公眾傳播真實、權威的信息。
三、新聞輿論引導偏差的應對方法
首先,在進行新聞宣傳時要以社會大眾為主體,一方面要將事實表達清楚,另一方面要接受質疑,及時進行解答,努力做到切近群眾,抓住群眾們的關注點,并注重社會大眾心理的多元性;其次,新聞輿論引導需要做到及時有效。要想輿論具有良性發展,公開信息直面問題,特別是在災難面前,新聞媒介更應該第一時間將輿論導向正確的方向;再次,學會掌握適度原則,重視新聞內容的妥帖,不要給社會大眾造成太大的壓力,導致他們產生逆反心理;最后新聞媒體的公信力需要進一步提高,網絡平臺的發展勢不可擋,新興媒介也開始大顯身手,網絡成為新聞輿論的最大發源地,必須要提高公信力,進行適度地控制與引導。
參考文獻:
[1]張北坪.新聞輿論對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有效影響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7.
[2]卿立新.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論及其應對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3]焦俊波.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機制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4]馬冰星.網絡輿論引導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3.
[5]王剛.議程設置理論對新聞輿論引導的影響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學,2013.
[6]余秀才.網絡輿論傳播的行為與動因[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
[7]白洪譚.論網絡新聞跟帖的隱疾[D].沈陽:遼寧大學,2010.
作者簡介:
趙婧含(199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西南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