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琛++楊康++侯楓蕓++劉慧珍++趙偉君
【摘 要】中國殯葬禮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潮汕地區,殯葬禮儀從傳統走入現代又面臨著新的考驗。筆者通過實地走訪調查汕頭市金平區,記錄下金平區傳統殯葬文化流程,將之與現代殯葬流程作比較,歸納出變化及特點并在論文最后提出個人建議,希望對潮汕地區殯葬文化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祭祀文化;殯葬禮儀;汕頭市金平區
中圖分類號:K89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216-04
一、潮汕地區傳統殯葬文化流程以及特點
(一)潮汕地區傳統殯葬儀式流程
1.死前預設
(1)做壽壙。壽壙,也稱生墳,壽穴,老屋,即提前修建自己的墳墓。壽壙不是真的用來埋葬死人,只是為了在一塊風水寶地先占一塊自己的墳地,一般為空墳。
(2)做壽材。壽材,通俗點說,就是棺材的材料。在古代,由于階層地位與經濟實力的差別,在壽材的選擇上也是千差萬別。北方以松柏為上,南方以楠木為主。
(3)做壽衣。壽衣即給死去的人穿的衣服,一般以單衣和棉衣為主。古人認為死人也要過春夏秋冬,因此在壽衣的預備上也要做足準備。而壽衣的制作,耗時費力,因此需要提前預設。不能用“鍛”,有“斷子絕孫”之嫌。
2.臨終之儀
(1)送終。送終,在傳統的殯葬流程中,處在十分重要的一環,因為這個環節,是生人見死人的最后一面,非常珍貴。潮汕地區由于較為看重血緣親疏及性別差異,因此在瞻望遺容時,順序為長子、次子、長孫等。女子一般都在所有男子觀瞻結束后才可進場。長子、次子、長孫等男性直系親屬無論何事,無論相隔多遠,均不能缺席。若缺席,即為不孝,會遭受所有親戚的唾棄。送終時,依據血緣親疏關系依次站立入場,在死者所臥床前跪立并呼:“爹,娘(據關系而定),您別走啊!”,寓意“叫魂”,必須嚴肅且誠懇。
(2)停床。由主辦喪事者(一般為村中德高望重的人)下令將死者抬至廳堂正中央供奉神位處,即古語所謂“壽終正寢”。而廳堂處,會預先將神主牌位撤下,預設一張“冥床”,寓意“死者與祖先在此地交流”。由于停尸位置為廳堂,在此時,各親戚好友可進入廳堂瞻望遺容。而死者的長子長孫等直系親屬在一旁跪坐,旁系親屬及婦女分,成小組,負責招待來往的親戚好友,收取禮金,發送回禮,記賬等。
(3)更衣。更衣,即為死者換上壽衣。古人認為不能讓死者在死后穿著破爛,而且不能穿著死前的“病衣”,必須換上已經準備好的壽衣。潮汕地區壽衣與其他地區有明顯差別,潮汕地區的壽衣,男多為員外型,外穿馬褂(紅黑色鑲有金邊),內穿長衣、長褲。長衣為紅色,長褲為黑色。頭戴黑色橄欖型員外帽;女為寬袖衣,長褲長裙,圓帽。一般習俗認為,若死者為男性,則由兒子和女兒更衣。若為女性,則由女兒和媳婦更衣。
(4)點燈。古人認為,陰間為黑暗之地,死者容易迷路,需要時常伴有一盞燈,照亮前路。因此在死者腳下的位置需擺放一盞長明燈。且此燈不能滅,來往人員需小心注意,若此燈熄滅,則為不詳的征兆。因此,靠近死者的位置必須無風,來往不宜疾行,均需緩行。
(5)招魂。在停床更衣點燈之后,需要將死者生前的衣物同紙到宅外燒掉,寓意在人間之事一了百了。燒紙寓意為“買路錢”。在燒紙的同時,死者的親屬齊聲呼喊招魂,如“爹(按死者稱謂及遠近關系),快回來!”。
(6)報喪。報喪,即將親人去世的消息告知親朋好友。在報喪過程中,重男輕女觀念十分明顯。若為死者已嫁的女兒,則在一開始不得哭喪。即使知道死訊,也必須在報喪之后,才允許回家奔喪。若沒有得到正式通知,則不得回家奔喪。由于“嫁出去的走仔”(寓意女兒是始終要離開的)被認為是潑出去的水,因此地位與親朋好友無異。
3.吊喪之儀
(1)設靈堂。靈堂,寓意為死者亡靈在人間最后的暫居之地。因此,在古代受到很大的重視。靈堂一般設在正廳,設一木桌,上掛死者遺像,下置死者排位(寫著某某之靈位)。兩旁設白帛幡,上寫著死者的生卒時間,以年月日形式。靈牌前設一長桌,上至飯食,三牲。供飯一方面寓意死者能夠“有食可吃”,另一方面起到“禮鬼”作用。
(2)守靈。守靈,即親人需時刻守在靈堂旁邊,寓意陪死者走過最后一段在人間的日子。守靈期間需要早晚燒紙,且不能啼哭。在潮汕地區,守靈時間一般為三天。長子、次子、長孫必須參加守靈。守靈期間,不能剃頭理發,只能吃粥吃素,寓意陪死者一起走過苦難。
(3)吊喪。吊喪,即為死者親友對死者進行吊唁活動。吊喪地點同樣位于靈堂。先按照血緣關系親戚先行吊喪,再進行故友吊喪。吊喪時,親友必須到死者靈堂前跪拜叩首,而死者直系親屬需在一旁行跪拜禮以感謝。一般由于吊喪者眾多,直系親屬均在兩旁跪拜,長跪不起以示感謝。
3.出殯之儀
(1)起駕儀式。起駕,又稱“啟靈”儀式,即為抬起靈柩的儀式,寓意出殯活動的正式開始。
在出殯活動中,講究各有不同,在潮汕地區尤甚。啟靈時,需由鼓手、號手吹奏哀樂。背棺者前后各一,兩邊數人。死者親屬行于靈柩之后,可大聲哭啼。死者長子、長孫有的手持紙傘,有的打著魂幡(各地不一)。由于每家每戶經濟實力不一,起駕儀式上有的簡陋,有的隆重,但均表達了對死者的訣別之情。
(2)埋葬儀式。埋葬儀式,即死者入土的最后儀式。一般由專門的風水師主持。墓穴為一早就選好的吉地。在埋葬儀式中,挖好土之后,由風水大師一聲令下,將棺材放下,親友啼哭。由死者長子、長孫象征性拿起鐵鍬,埋下第一撥土。后面由請來的人代勞。填土完畢后,在墳頭進行祭拜活動。然后各人將喪服脫下燒毀,穿上吉服,寓意喪禮的結束。
(二)潮汕地區傳統殯葬儀式特點
1.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文化特點。從中國古代社會開始至近代,封建社會中貴族下葬時要求有陪葬,而這些陪葬品中就包含有女人。潮汕地區殯葬禮儀中,送終時女子要在所有男子觀瞻結束后才能進場。甚至一些宗族的祠堂不允許女性進入,否則算違反族規。通過更衣和報喪也可看出女性處處受到限制,而男性長子長孫則處于優先地位。此種現象無不體現出潮汕地區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文化傳統。
2.傳統守舊,帶有封建色彩的文化特點。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農村中“尊祖敬宗”的意識在人們的心目中更加強烈。儒家喪禮流程表現為:在人死之后,對尸體整飾、哀悼、埋葬、祭奠等,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占主導地位。而潮汕地區則傳承了儒家這套形式多樣、流程繁復的殯葬流程,分為送終、停床、更衣、點燈、招魂、報喪等。再者一些流程中也體現封建社會的服飾色彩,例如:更衣的時候男性多為員外型,外穿馬褂。而女性為寬袖衣,長褲長裙,圓帽。這些現象表明,潮汕地區的殯葬禮儀傳統守舊,帶有封建色彩。
3.重視“孝道”和家族團結的文化特點。古代儒家文化中,十分強調“孝”字,重視人倫道德,重視血緣關系,對潮汕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內在的道德自律,到外在的行為規范,可以說,“孝”文化是潮汕地區喪葬儀式的思想根基。《孝經》里講“人之行,莫大于孝”[1],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而潮汕地區的“孝”,不僅是生前的孝順,還包括了死后的一系列彰顯孝道的儀式活動。《孝經》中的“愛親”“子孝”觀念,具體體現在在潮汕地區的喪葬禮俗中,就表現為“守孝三天”“為死者更衣”“給死者梳頭”等。此外,潮汕地區一般宗族設有宗廟,人死之后,族人都會幫忙參與喪事。而逝者直系親屬無論何事,無論相隔多遠,均不能缺席。停床、更衣等環節也都必須死者的子孫及直系親屬在場侍奉,否則則視為不孝。孝道文化和宗族觀念的影響使得潮汕地區殯葬文化儀式更具地區特色和傳統特色。
4.重視“禮”的觀念的文化特點。潮汕祭祀儀式受“禮”的觀念影響很大。如果說“孝”的觀念是喪葬儀式的思想根基,那么“禮”的觀念就是喪葬儀式外在的形式準則。《大戴禮記·盛德》:“凡不孝生于不仁愛也,不仁愛生于喪祭之禮不明也。……死且思慕養,況于生而存乎?故曰: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獄,則飾喪祭之禮也。”受“禮”的觀念影響,潮汕地區人們認為,在親者死后,不僅要盡孝,還要大辦葬禮,才能顯現出對死者的尊重。孔子在《論語》中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意思就是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因此,潮汕地區的喪葬儀式顯得隆重而復雜。重視“禮”,不僅體現在喪葬儀式中的“吊喪之儀”“出殯之儀”,而且還包括喪服的選擇、棺材的選擇和祭祀用品、飾物的選擇上。潮汕各個地區在禮俗上均有所講究,甚至每個鄉鎮都大有不同,顯得細微而復雜。
5.重視血緣關系和親族關系的文化特點。《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說“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愛;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五州為鄉,使之相賓。”讓每家每戶能夠連結到一起,互相擔保、互相幫助、互相救助,體現了宗室親族關系在社會管理上的積極作用。而其中“四閭為族,使之相葬”的觀念,更是對潮汕地區的宗族喪葬思想影響深遠。表現在喪葬儀式中,便是本族成員必均須到場,場面浩大。通過喪葬儀式,強化了人們之間的血緣與宗族意識,對維護潮汕地區的宗族內部秩序和倫理道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潮汕地區現代殯葬儀式流程及變化
下面以汕頭市金平區金砂陵園為主要調查對象,記錄現代殯葬禮儀的過程。
(一)潮汕地區現代殯葬儀式流程
1.由親者家屬負責的過程:
(1)通知親友。由在場人員第一時間通知家屬,假若家屬在場,則由家屬進行通知(一般為短信、電話臨時通知,區別于正式通知的訃告)。與此同時,通知一兩位生前與死者交好的朋友,與死者長子、次子共同成立治喪委員會,對接之后的喪葬事宜。由治喪委員會(最后由死者長子)通知各親屬死者已故的消息,通知近親在幾日內趕回,無論距離多么遙遠,必須趕回,如若不會,視為不孝。遠親則通知到位即可,可選擇不來。
(2)死亡證明書。死亡證明一般由醫院開具,一般由治喪委員會(最好由死者長子)跟進醫生,辦理死亡證明,此證明書應由死者的主治醫生開具。如若并非在醫院死亡,則需由公醫檢驗并填寫死亡證明。死者死亡必須開具死亡證明,并需第一時間完成,之后的喪葬事項,均需先拿到此證明書后才可開展。
(3)發布訃告。由治喪委員會(最好由死者長子)帶頭發布訃告。訃告區別于一開始的短信及電話通知,屬于正式的文書類通知。訃告內容應包括死者姓名,生前職務,死亡時間,殯葬時間及地點等。
(4)聯系陵園或殯儀館。聯系當地有關陵園或殯儀館,確定殯葬儀式,時間,地點,規模,參與人數等,讓陵園或殯儀館操辦之后事務,治喪委員會負責對接。
2.由陵園操辦的過程:
(1)與家屬共同確定殯葬儀式、時間、規模,負責安排運送車輛,聯系工作人員,確定日期安排、工作流程及跟進人員;
(2)整理死者妝容,抹尸,更衣,替換死者生前衣物并保存(日后交還其子女);
(3)設置靈堂并停床(均在陵園內完成),布置靈堂,擺放花圈,點燭,擺放死者黑白大頭照與靈堂正中,寫挽聯。
(4)聯系死者親屬(死者長子、次子)穿戴麻衣,守喪三天,與此同時做好尸體防腐工作。
(5)舉辦送別儀式。負責引導送別人員(死者親屬),按血緣親疏遠近進行排列,依次送別;引導死者親屬燒紙及替他用品(紙車,紙床,紙房)等并跪拜;引導死者親屬至門外有靈性的樹前跪拜,并高呼“(死者稱謂),回來。”(類似于以往的叫魂活動);組織專人念經,死者親屬跪拜并進行小型祭祀;
(6)組織車輛轉運尸體至火化處火化,需死者長子跟隨,開具尸體火化證明。
(7)與死者長子,次子,長孫等親屬,帶著死者生前衣物,乘車至已選好的墓地設衣冠冢并進行跪拜。
(8)與死者家屬商議骨灰安放處,若留殯儀館則不必攜帶,若想處于佛堂,可與死者家屬共同攜帶骨灰至佛堂處安放。
(二)傳統殯葬形式走向現代殯葬形式的發展變化
在時代日益發展的今天,傳統殯葬形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的現代殯葬模式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變化,筆者通過新舊殯葬形式的對比,總結出以下變化:
1.殯葬儀式舉辦者逐步由村社有資歷的長者,轉向專門機構(例如陵園及殯儀館)包辦。
2.殯葬儀式舉辦場地上,由在家中舉辦轉向在專門機構場地舉辦。傳統殯葬中,鄉村的殯葬場地多在每家每戶的家中或者附近。但是在城市中,便不可行。殯葬場地逐漸轉移至專門的陵園處。也不再有舉著挽聯游街的活動,減輕了城市交通的壓力。
3.殯葬方式上,由土化轉向火化。不再采取尸體土化方式,而是采取火葬,設衣冠冢,埋于公墓。死后骨灰另存,骨灰盒留殯儀館。大大節省了殯葬用地。
三、潮汕地區殯葬儀式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發展特點及建議
(一)潮汕地區殯葬儀式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發展特點
1.殯葬儀式的舉辦日趨專業化,由專門機構操辦。傳統殯葬流程,主要由村社中長者操辦,其中很多人并不是專業負責殯葬事業的,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在如何操辦上也有諸多分歧,眾說紛紜,最終還是以資歷最老的長輩意見為重。殯葬文化發展至今,在殯葬儀式的操辦上,逐步演化出一個相關的專門負責此類事務的職業和機構。在時代日益發展的今天,陵園和殯儀館,逐步取代了以往的“村社代辦”模式。殯葬流程由專門的機構代辦,流程也逐步專業化,模式化。
2.殯葬儀式舉辦場地不再分散化,呈現集中化的特點。傳統的殯葬儀式舉辦場地,大都集中在死者家中庭院,或者是家中附近的街道,還出現過許多家屬舉著挽聯游街的現象,給道路交通帶來很大壓力。而且場地的分散化,大大增加了用地壓力。現如今,殯葬儀式的舉辦場地不再分散,而是集中在陵園和殯儀館中,以往的送終,停床,更衣,燒紙跪拜等活動,均在陵園或殯儀館中進行。而產生的垃圾,廢品,由于在專業場地中,也有專人負責處理。
3.殯葬儀式由繁入簡,去粗取精,逐步簡化。與繁復的潮汕傳統殯葬流程相比,新時代的殯葬方式,逐步將人們從復雜的祭祀禮儀流程中解放出來。新時期的殯葬方式,顯現出不斷簡化,去粗取精的特點。新時期的殯葬流程,保留了以往“送終”“停床”“更衣”“點燈”“報喪”等環節,但在形式上有了諸多簡化。例如“送終”的流程中,以往需先在家中進行近親的送終,到了正式“停床”的過程中,再進行親屬,女兒的送終。而如今,直接將“送終”“停床”二種形式合二為一,在“停床”的過程中,子女及親屬按血緣親疏關系進行送終,大大簡化了流程。又例如“更衣”的環節,以往的殯葬中,必須由子女在家中幫死者更衣,并整理妝容,這就需要子女先購置采辦壽衣及相關的妝容用具(后逐步演變成專業妝容師上門服務)。現今,殯葬儀式中更衣,整理妝容等工作均由陵園及殯儀館負責。
4.殯葬儀式流程不斷得到優化,不斷進步。傳統的殯葬流程中,由于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不同,吊唁,送終的流程存在重復化,趨同化的特點。新形式下,將二者合二為一,并且在殯葬順序上做出調整,使得新的殯葬順序更加科學,省時,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例如,以往的“報喪”流程,必須由子女先送終后,再對親屬報喪。而女兒要如果參與送終,還得在第二個親屬送終的環節中,才可以參與。而如今,將報喪環節提前,在確定死者死亡并領取死亡證明書后,直接對親屬報喪,使得之后的送終流程,也能夠全員參與,不必再分為兩次,大大節省了時間。
5.打破貧富差距,推行惠民殯葬。在以往的殯葬文化中,古人認為,葬禮的隆重程度,直接與生者的身份地位,經濟實力相關,因此追求隆重與繁雜。但是對窮人而言,甚至存在“活得起死不起”的現象。因此,在潮汕地區新的殯葬流程中,政府倡導“節儉治喪”“移風易俗”等觀念,同時推行惠民殯葬,保障民生,已基本實現了惠民殯葬政策全面覆蓋低收入群眾。“2015年,汕頭市不斷強化殯葬綜合治理和基層殯葬服務保障,在五個區縣推行“普惠型”惠民殯葬政策,減免殯葬費用近2000萬。2013年至2014年,全市六區一縣全部對特殊困難群體和重點優撫對象的基本殯葬服務給予減免;龍湖區率先在全省實施“普惠型”惠民殯葬政策后,已有金平區、濠江區、澄海區、南澳縣總共五個區縣推行“普惠型”惠民殯葬政策,覆蓋人群超過240萬。”[4]
6.綠色殯葬,生態殯葬觀念發展帶來新氣象。潮汕地區的殯葬文化,逐漸從厚重的禮儀中解脫出來,出現了一些新形式,如“海葬”“樹葬”等。現在樹葬方式,即為在死者骨灰盒下土的地方上植樹。不留墓碑,不圍墓地,也不留墳頭,僅留一樹。在城市,樹葬用地由國家無償提供,與開發城市森林公園相結合,對墓地的選取進行統一的分配和規劃。這種新的做法,大大節約了墓葬用地,增加了城市綠化面積,具有很強的生態意義。既節約了土地資源,又綠化了環境。在新的殯葬形式的推進下,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得到提升,越來越多人選擇更為環保,簡單的殯葬方式,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的意識在潮汕地區(尤其是城區)越來越深入人心。逐漸地,人們在殯葬活動中認識到,“順應自然,回歸自然”“死后不單可眠于土,還可沉于海”,“天人合一”“葉落歸根,綠蔭后人”等觀念。生態殯葬的觀念的推行,給繁復的潮汕地區殯葬文化帶來新的氣息。
7.積極創新,引入“海葬”新模式。“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依托近海的地理優勢,潮汕地區推行海葬,直至今日,汕頭已連續15年,第26次舉行骨灰海葬活動。在汕頭媽嶼外海域,多次舉行 “讓先人回歸自然,愿親情溶存大海”的活動。”[5]“骨灰撒海”的活動,與海邊兒女的熱愛大海,崇敬大海的心理相契合。具有其內在的心理認同優勢。輔之以政府的鼓勵和支持,“海葬”這一模式得到不斷的推廣。在汕頭市澄海區,“海葬”成為一個政府重點鼓勵項目,澄海市狠抓火化率,不斷完善改進殯葬新模式,打造海葬品牌,取得了卓越成效。2014年,澄海區的骨灰撒海量占全年火化率的66%。無論在廣東省,還是全國范圍內,均處于領先地位。
(二)潮汕地區殯葬儀式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建議
潮汕地區的殯葬文化,相比于全國其他地區,更為復雜而繁瑣,在這樣一個重血緣,重親情,重祭祀文化和神靈祖先的地方推行殯葬改革,本身就是一件不易的事。但是,殯葬改革以來,新的形式不斷被大家接受,在農村走向城市的不斷城市化進程中,殯葬改革刻不容緩,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新的殯葬儀式的演變中,舊的形式不斷遭受到時代的檢驗,復雜繁瑣的形式慢慢被大家所拋棄,封建的、迷信的觀念慢慢被人們所擯棄。隨著舊儀式的不斷改變(或是被替代,或是被改革),新的殯葬儀式相對以往變得更加簡單而可操作。而在不斷的對殯葬儀式的改革中,新的形式如海葬,樹葬,花葬等注重環保的方式逐步被人們所接受。
新的老齡化浪潮的沖擊下,預計到2050年,中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將達4.37億,約占總人口30%[6]。在潮汕地區,人口基數龐大,老齡化問題相對而言也更加嚴重。這就預示著,在進入老齡化階段的同時,殯葬事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那么,如何才能使殯葬儀式的發展越來越好,筆者通過對潮汕地區新舊殯葬儀式的研究和對比,提出如下建議:
1.推進惠民殯葬進一步落實實施。現如今,雖說惠民殯葬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潮汕地區地域寬廣,各地區經濟水平差異很大。僅僅滿足于在較為發達的城區推行惠民殯葬的成果,是遠遠不夠的。對于一些難以負擔殯葬儀式費用的家庭來說,“活得起死不起”“沒錢入土”的情況仍然時有出現。因此,更應該推行以保障“死有所葬”的惠民殯葬模式。將“以人為本”滲透到殯葬領域,落實到人的生老病死環節中,才能使人民生活更加舒心,放心。通過惠民殯葬的模式,保障低收入者的權益,特別是保障“失獨家庭”“空巢老人”“丁克家庭”的權益。
2.加大對殯葬文化研究的力度,對傳統中有文化價值的儀式加以保留。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潮汕地區的殯葬文化領域,更是復雜而寓意深長。雖說新的殯葬改革中,將許多傳統的儀式均視為遺風陋俗加以剔除,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的儀式就不值得保留。相反,在殯葬改革的推行中,存在著“一刀切”的現象。究其緣由,還是對殯葬文化的研究處于一個表層階段。因此,在不斷推行殯葬改革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研究。
3.加大對殯葬科技的投入,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新殯葬形式的轉變,對殯葬科技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潮汕地區,雖說殯葬改革的推行阻力越來越小,但是也存在著殯葬科技跟不上殯葬改革的問題。特別是火化機、殯儀車、冷藏棺等新用具的要求,還沒有一個系統科學的檢驗標準。而祭品,遺物的焚燒也對環境帶來不小的壓力。如何對遺體進行防腐整容,如何在火化時節能減排,都對新時期的殯葬科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應該加大對殯葬科技的投入,研究,側重研究火化技術,冷凍防腐技術及生態轉化技術。殯葬科技的研究,應該以“節能環保”“保護環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4.在形式轉變中注重人文關懷,提升殯葬服務和管理質量。與傳統的殯葬儀式相比,潮汕地區新的殯葬形式雖然在各方面得到了簡化,但是由于程序更為單一和簡單,有些殯葬服務人員養成了隨意,漠視,粗糙等壞習慣。對新形式的演變造成了不小的沖擊。由于如今專業化浪潮的不可避免,殯葬儀式的舉辦勢必會由殯儀館或者陵園負責。假若在服務質量上沒有嚴格把關,那么推行新的殯葬改革就會困難重重,無法深入人心。假若不加以有效管理,那么殯葬服務機構“亂收費”的現象就會層出不窮。因此,在新形式的推進過程中,要狠抓服務、加強管理,提升殯葬人員的服務素養,培育更多具有人文情懷,人文服務意識的工作人員,使死者家屬在悲痛中能得以慰藉。
5.倡導生態殯葬新模式,尤其是發揚“海葬”模式。推行綠色殯葬和生態殯葬,是保護環境、節能環保的必然要求,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在新的國家殯葬改革的推動下,各地區紛紛發展“樹葬”、“花葬”、“海葬”等新形式。而潮汕地區,依托近海的地理優勢,對“海葬”這一生態葬法不斷推進,如今已走過15個年頭。人們心里越來越能接受死后“骨灰入海”的新模式。在“生在海邊,便葬于海中”的觀念引導下,海葬慢慢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文化意味。但是,雖然說“海葬”已被越來越多人所認可,但是其發揚程度還不夠深,“死后入土”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對“海葬”的鼓勵和補貼力度,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海葬”及其他的生態葬法。
參考文獻:
[1]胡平生.禮記·孝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55-56.
[2]張燕嬰.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65-67.
[3]徐正英.周禮·地官·大司徒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98-99.
[4]劉谷婷.汕頭推行惠民殯葬政策 減免喪葬費用近2000萬[EB/OL].http://st.southcn.com/content/2015-06/04/content_125663162.htm,2015-06-04.
[5]李怡青.汕頭連續15年第26次舉行骨灰海葬活動[EB/OL].http://www.chinanews.com/df/2013/04-09/4715822.shtml,2013-4-9.
[6]蔡鑫.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與影響[J].中國經貿導刊,2009(23).
指導老師:劉挺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