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頗
【摘 要】戲劇商業化是戲劇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文以大連話劇團為例,探討如何走好戲劇商業化道路,并分析商業化的優勢與缺陷,進而探討如何克服缺陷。
【關鍵詞】戲劇商業化;大連話劇團;歡樂原則;優點;缺陷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1-0035-01
一、大連話劇團“戲劇商業化”之路——傳統“正劇”與時尚“新劇”共生共存,大膽創新嘗試
據公開資料統計顯示,2011年至2014年大連話劇團排演傳統劇目與新劇目共10臺:《雷雨》第五版,并推出青春版;話劇版的蕭伯納《賣花女》;主旋律話劇《民意如天》、《一諾千金》、廉政話劇《半套房子》;兒童劇《小王子》;大連本土時尚爆笑話劇《這里有情況》、《闖關西》、本土原創都市情感大戲《給愛留口氣兒》。
無論是傳統“正劇”,還是時尚“新劇”,上演后都受到觀眾的熱捧,接連刷新票房紀錄。截至2014年,《這里有情況》總演出場次累計達240余場,而且邀約不斷,市場前景依然廣闊;《小王子》累計演出40場,創下大連兒童劇演出新紀錄;《雷雨》(青春版)完成全國巡演及高校演出共計40場;《闖關西》大連首演,首輪4場,票房全滿;廉政話劇《半套房子》,首輪演出場次共計10場。
二、肯定“話劇的歡樂原則”
兒童劇《小王子》講述的是外太空的小王子因為寵壞了心愛的小玫瑰而受到打擊,離開自己的星球,在各星球歷險的故事。故事溫馨、真摯、感人,寓教于樂。而《這里有情況》則是大連首部本土時尚爆笑話劇,講述一場屌絲男的歡樂逆襲,一經問世便受到年輕人的追捧,足跡遍布杭州、紹興、寧波、福州、南昌、合肥、北京、丹東、營口、大慶、濟南及大連周邊城市等,幾乎3分鐘一個笑點,300次笑聲打底。而《闖關西》具有濃郁特色的“海蠣子味兒”臺詞和大連式幽默,完成了一次笑后深思的主題上的提升,耐人尋味的作品內涵贏得觀眾的心靈共鳴。
不難發現,大連話劇團對話劇的“歡樂”原則是肯定的。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所倡導的“人民劇場”為民眾提供娛樂的觀點和當代文藝理論家羅蘭·巴特的“文本的歡樂”理論,都肯定了話劇的“歡樂”原則。在消費時代,看話劇可以被當作一種消費活動,劇場也可以是觀眾尋找自我的場所。劇場是一個可以為觀眾提供歡樂的理想的地方,在欣賞話劇時,人們可以拋開煩惱,暫時擱置生之苦痛、責任和工作。哪怕這只是片刻的逃離現實,而如果現實是殘酷和令人不快的,那么片刻的“歡愉”則是舒緩和釋放情緒不可或缺的。“人民哈哈大笑或會心微笑,既嘲笑社會、嘲笑他人,也嘲笑自己。在笑聲中宣泄郁積在心的苦悶與焦慮,在娛樂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和思想的啟迪。”但是,這條商業化的道路是否走得通,現在仍是言之過早。可以肯定的是,成功的關鍵不單在商業化本身,更在于藝術性。
三、“戲劇商業化”的缺陷
戲劇商業化必須要滿足市場的需求,難免出現“急就章”快餐式的生產模式,導致戲劇質量下降的情況出現。“在現今本地商業掛帥及行政主導的社會體系下,被視為‘主流的戲劇作品大部分無奈地依循著經濟大氣候行轉,遂成為以數字為本的‘成果效益推廣和模式化的‘文化活動……在此環境下,部分創作人乃至重要職業劇團因要順應基本‘生存而將重點放在包裝、大眾文化認受性和技術制作的方面,令創作本末倒置,最重要是創作人在表演藝術和內容上的挖掘,亦欠缺應有的能耐、膽識和空間,不少演員和導演因此承接了一系列不科學的排練方法、態度和陋習,忘卻本有的藝術的生命動力和脈搏,資源有限往往成為‘創作不遂的借口,又或是因習慣了早已被認定(或假設被認定)的劇場行政機制,很多演員更是在不知不覺間,過分倚賴機制上厘定的物資性制作條件,結果創作變得處處‘見步行步,而自律性較強的劇院亦仿佛有近乎‘孤軍作戰的感覺,與劇場藝術中本存的創作互動性實有頗遠的偏差,根本談不上較嚴肅地對自身表演藝術造詣作出真正提升和努力。”
四、克服“戲劇商業化”缺陷的建議
首先要反映、參與和表述大連文化的獨特話語。在商業社會里,話劇要生存乃至發揮它的功能——無論是服務群眾或是個人化的抒情言志,以至追求藝術的至善至美,都必須面對大連乃至中國整體文化的本質與訴求,在認可知識精英知性的歡樂的同時,也應該容納更為大眾化的感性的歡樂。
其次,在大連較為包容和自由的生態環境中,藝術家必須嘗試和探索,使話劇被市場和市民所接受,也即從經營文化走向大眾文化。
再次,我們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加強話劇演員、編劇、導演等內在的實質、排練的試驗、技藝上的磨煉。
作者簡介:
王 頗,男,大連話劇團,國家二級演員,影視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