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瑤瑤+尹雪琳
【摘 要】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本文結合作者的英譯實踐和許淵沖教授的“三美論”原則,對越劇《梁祝》的語言、藝術形式進行了簡要分析,探索了“三美論”原則在翻譯過程中的應用。并將譯本與美國密蘇里大學英語教授石逸莉博士的英譯本相對照,希望對中國戲劇的英譯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越劇《梁祝》英譯;許淵沖“三美論”;石逸莉譯本;文化詞
中圖分類號:J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026-02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也是令人惆悵嘆息的愛情悲劇,與西方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然而,梁祝的故事在傳播范圍及影響力上遠遠遜于羅密歐與朱麗葉,因此,完成高質量的譯文,讓世界了解中國戲劇,才是促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必由之路。
一、越劇《梁祝》簡介
有關梁祝的記載非常豐富,最早見于初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至晚唐張讀《宣室志》,故事已經較為詳細具體。后有南北朝時期的梁文帝蕭繹所作的《金樓子》,明徐樹丞的《識小錄》,以及明代的《同窗記》和后來的越劇《梁祝》。
據越劇老藝人馬潮水(1885-1974)等人回憶,早在落地唱書時期,藝人們就根據流傳在民間的傳說編成了《十八相送》《樓臺相會》等小曲目,到處演唱,受到歡迎。1906年后,落地唱書搬上舞臺,越劇藝人對《梁祝》唱詞作了部分修改并進行演出。現在流傳的劇本是由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范瑞娟口述,由劇作家徐進等整理而成的。越劇《梁祝》已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劇本包括劇作家徐進所作前記和后記、正文十三場以及帶有曲譜的劇本唱詞。
越劇《梁祝》中的梁山伯雖出身貧寒卻心有大志、才氣十足。祝英臺雖是養在深閨的富家小姐,性格卻活潑開朗,頗有男子氣概。杭城求學讓兩人不期而遇,三載同窗讓金童玉女情定終生。可是在講求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會,二人的愛情卻難以為世人接受。梁山伯在心靈遭受重創之下離開了人世,而祝英臺也在梁山伯墓前縱身跳入開裂的墳墓中。二人化作翩翩飛舞的蝴蝶,為后人留下了一段傳奇而令人痛心的愛情故事。
本文作者以該劇本為藍本,進行了英文翻譯。本論文即是在英譯實踐的基礎上,結合許淵沖教授的“三美論”,并與美國密蘇里大學石逸莉教授的譯文相對比寫成的。
二、許淵沖“三美論”在翻譯過程中的應用
“三美論”最初由魯迅先生提出(原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后來許淵沖教授將其用到了翻譯理論尤其是詩歌翻譯中,形成了詩歌翻譯的“三美理論”,即:第一,意美,譯詩要和原詩保持同樣的意義,以意動人;第二,音美,譯詩要和原詩保持同樣悅耳的韻律;第三,形美,譯詩要和原詩保持同樣的形式(長短、對仗)等。且許淵沖教授強調“意美”第一,“音美”次之,“形美”第三。例如,許淵沖教授對王維詩《鳥鳴澗》的翻譯:
原文: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文: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In still night hill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
Their fitful twitter fills the dale with spring.
第一句中的“unenjoye”是個副詞,意為“無人欣賞”,準確表達了“人閑”的意境。“hear”一詞雖不起眼,卻極其恰當地暗示了山谷的幽靜。第二句中的“dissolve”一詞將群山寫得活靈活現,突出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譯文按照“aabb”押韻,對仗工整,真正做到了“意美”“音美”和“形美”。
越劇《梁祝》語言樸素優美,近似詩歌。全文由旁白、幕后合唱、人物唱詞和人物對話組成,雖然沒有詩歌那種完整的韻律和工整的形式,卻也靈活多變。將“三美論”作為理論指導,既可充分傳達原意,又可提升譯文的美感。以下是原文和譯文節選。
(一)原文:祝英臺:(唱)出了城,過了關,但只見山上樵夫將柴砍。
梁山伯:(唱)起早落夜多辛苦,打柴度日也艱難。
譯文:Zhu Yingtai: (sings) Going out the city, walking across the pass, We only see a man chopping the wood on the mountain.
Liang Shanbo: (sings) From dawn to dark he works so hard. It must be difficult to make a living by chopping wood.
本段的梁山伯唱詞部分中,“from dawn to dark”僅用時間變化就可暗示樵夫的起早落夜,同時也留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本句采用行間韻(“dark”和“hard”)和尾(“hard”和“wood”),也能讓讀者感受到韻律上的美。
(二)原文:梁山伯:(唱)祝家莊上訪英臺,一邊走一邊喜,同窗竟會成連理;一邊走一邊想,我與她同桌共讀情義長;一邊走一邊呆,我不辯男女三長載;一邊走啊一邊忖,想起了十八里相送她到長亭。眼前就是舊時景,回憶往事喜又驚。
譯文:Liang Shanbo: (sings) I walk to Zhujia County to visit Yingtai——delightfully, We two classmates become happy lovers——surprisingly. Our friendship is deep——fairly, But I dont know, for so long a time, that Yingtai is a girl——foolishly. Remembering our 18 miles journey to the pavilion, With the old scene at present, I am happy and excited.
在翻譯本段唱詞時,譯者對唱詞內容做了一些整合。譯文第一句中用“delightfully”表達梁山伯訪祝的愉悅心情;第二句中的“surprisingly”與原文中的“竟”字呼應,突出梁山伯內心的驚喜;第三句中的“fairly”意指梁祝的同窗之情深厚;第四句中的“foolishly”表達梁山伯三載不知英臺的真實身份,覺得自己頗有些呆傻。譯文并未按照原文的形式進行翻譯,但是總體來說,譯文保留了原文的意義和情感,并注重達到“音美”和“形美”效果。
三、石逸莉譯本比較
石逸莉博士是美國密蘇里大學教授,她所編著的《中國戲曲海外傳播工程叢書·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戲曲海外傳播工程叢書的一種。石逸莉博士從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談起,分析了中國文化背景下這一民間傳說的發展,以及隨時代變化的演變。此外,她用比較大的篇幅介紹了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演變和海外傳播并將劇本翻譯成英文,最后介紹了有關越劇的一些知識。石逸莉博士的譯本也是根據劇作家徐進的版本完成的,于2014年1月由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出版,是徐進版《梁祝》的第一個正式英譯本。
在借鑒參考石譯本時,我們發現石譯本中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做出了適當調整以避免這些問題。
首先,石譯本的某些句子刻板地按照原文翻譯,采用直譯法,但未能充分傳達原文意義。作者認為翻譯是一種達意的活動,目的是使目標語讀者全面了解原意。為達到此目的,在翻譯過程中要適當進行意譯。例如第一場中:
她是祝府千金女,應該是描龍繡鳳在閨門。
石譯本:But she is a girl, born rich in the household of Zhu, who is supposed to learn to embroider dragon and phoenix in her room.
新譯本:She is a daughter, born rich in Zhu Family, who should do embroidery such as the dragon and phoenix in her boudoir.
石譯本中將“描龍繡鳳”譯為“to embroider dragon and phoenix”,新譯本譯為“do embroidery such as the dragon and phoenix”。筆者認為,原文中的“描龍繡鳳”指古代閨閣女子的刺繡,而非單指繡龍鳳圖案。因此,石譯本雖緊跟原文,卻并未完全傳達原意。
第二,石譯本中人物對話經常使用“OK”作答,且祝英臺對祝公遠的稱呼多是“dad”,有時也稱“daddy”。作者認為這些用詞過于口語化,不夠正式。中國封建社會非常注重禮制,人物對話也非常正式,因此,可用“yes”代替“OK”作答。同時,中國封建社會要求女性嚴格遵守“三從四德”,祝英臺從小生活在封建氣息濃厚的家庭中,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因此,她對其父親的稱呼是很正式的。可用“father”代替“dad”,既不會影響原文的意義,又可從細節處向讀者展示那一時代中國的文化背景。
最后,原作中出現了一些有關中華文化的專有名詞,如“月老”“牛郎織女”“太守”“觀音”等。石譯本中將“太守”譯為“a government official”,但作者認為這種譯法并不十分具體,不如譯成“prefect”,即“地方行政長官”。另外,石譯本中將“牛郎織女”直接譯為“niulang and zhinv”,作者認為翻譯時可以更細致一點,體現出牛郎織女的身份,因此不如譯成“the Cowboy Niu Lang and the weaver Zhinv Maid ”。作者認為翻譯這些專有名詞時可采取歸化翻譯法并加以解釋,以保持中華文化的特色。翻譯時也可借鑒他人的譯法,但要結合具體文本,不能生搬硬套。
四、結語
戲曲戲劇作為中華文化的精粹,理應為世界人民了解并欣賞。本文作者從自身實踐出發,探討了越劇《梁祝》英譯的方法原則以及出現的問題,希望能對戲劇戲曲翻譯起到一定借鑒作用,對中國戲曲戲劇的海外傳播作出一定貢獻。
參考文獻:
[1]越劇《梁祝》劇本[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79.
[2]石逸莉.中國戲曲海外傳播工程叢書·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3]Fan Dai Butterfly Lovers: A Tale of the Chinese Romeo and Juliet. ebrandedbooks.com,US, 2001.
指導老師:朱法榮(山東農業大學教授)